第 一 章心商:與身體健康同等重要的心理健康(2 / 2)

(1)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心理健康最基本的條件。因為,隻有智力正常的人,才能進行正常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才能完整準確地認識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

怎樣才算智力正常呢?人的智力發展水平可分三個等級:超常(智商130以上),中常(智商100左右),低常(智商在70以下),前兩個等級都屬於智力正常,最後一個等級屬於智力不正常,因而不具備正常人的心理機能。

(2)有明確的自我意識,並悅納自己

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一個人的自我意識不僅包括對自己身體、智慧、品質和性格特征的全部思想感情和心理狀態,而且也還包括對自身與外界關係的認識和體驗。

例如,一個中學生,有自知之明,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優點、缺點,既不自卑也不自負。不但對自己能公正客觀的評價,而且對別人也能正確評價,並能夠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使自己的學識、品德不斷向高水平發展,我們就認為他有明確的自我意識。

現實生活中,我們不但要有明確的自我意識,而且還要悅納自己,不能把自己的缺點和弱點當成包袱總是掛在心上,以致看不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這樣會使自己的精神被缺點和弱點所壓倒,而使得自己的聰明才智無法發揮。實踐證明:不能接納自己的人總是擔心自己被別人看不起,從而表現出自卑、自賤的心理狀態,所以他們是難以成功的。每一個同學不但要有明確的自我意識,還要悅納自己。

(3)情緒穩定、樂觀

情緒因素對於協調人與物、人與人的關係,具有很重要的心理作用。心理健康的人一定是以積極的、肯定的情緒體驗為主導,並保持愉快、滿意、開朗等情緒的。因為這種心理活動使人思維敏捷、記憶力增強、充滿信心,對未來充滿希望。而心理不健康的人總是處於消極悲觀、悶悶不樂的精神狀態中,而這種情緒體驗會使人喪失信心、反應遲鈍,對前途感到黯淡、渺茫。

例如,某同學學習成績一直很好,但小學五年級時,母親不幸去世,從此,他為失去母親而心情非常沉重,整日悶悶不樂,愁眉不展,長期的鬱悶和痛苦,使得他記憶力減退,反應遲鈍,成績下降,最後沒有考上理想的中學。

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可能遇到不順心的事,不愉快的體驗會常常發生,但是如果我們能夠經受住逆境和困難的考驗,沉著應付、心胸開朗、情緒穩定,就能順利地渡過難關,到達勝利的彼岸。

(4)人際關係和諧

人際關係是人們通過交往而建立起來的人與人之間心理上的關係,它貫穿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中學生的交往對象主要是教師、家長及同學。心理健康的同學在與不同對象的交往中,能夠扮演好不同的交往角色,把握好自己在學校、家庭及班級中的位置。

例如,在學校,能夠努力學習,尊師愛校,努力做個好學生;在家裏,能夠尊敬父母,尊敬長輩,爭取做個好孩子;在班裏,同學之間,團結互助,和睦相處,努力做個好朋友。

在交往中,如果缺乏必要的、經常性的思想交流,時間久了,就會對他人產生陌生感,自己就會感到孤獨、苦惱。因此,作為中學生,要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去與別人交往,並在交往中以誠懇、謙虛、寬厚的態度去對待每一個人,相信你會有一個很好的人際關係的。

(5)心理行為符合青少年特點

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其心理行為模式不同,如果一個人的心理行為嚴重偏離其年齡特征,則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青少年應該朝氣蓬勃,活潑好動,生龍活虎,求知欲強。如果他表現為缺乏朝氣,精於世故,或仍像孩童那樣喜怒易變,思行無常,就說明他心理行為不完全符合年齡特點,就可以認為他的心理不完全健康。

總之,心理健康的學生,智力、自我意識、情緒、人格等各項指標都保持在正常範圍內,如果在一個或幾個方麵明顯表現出嚴重偏離常態,那麼,就意味著他心理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