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感謝你所犯的錯誤,因為如果你沒有和它作戰的經驗,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它,更不可能改正它。
費爾茲和一家獨立商店,成立了費爾茲太太糕餅連鎖店,並很迅速地推行到世界各地。由於業務擴張得太快,致使公司的財務受到拖累,費爾茲發現她自己欠了一大筆債。她體察到想要擁有並且經營所有連鎖店的欲望是太大了點,所以她現在已授權給加盟店負責經營,而不再親自參與。此一政策的改變,使她的公司再度獲利,並且出現成長。
你應把挫折當作是使你發現自己思想的特質,以及你的思想和你明確目標之間關係的測試機會。如果你真能了解這句話,它就能調整你對逆境的反應,並且能使你繼續為目標努力,挫折絕對不等於失敗——除非你自己這麼認為。愛默生說過:
我們的力量來自我們的軟弱,直到我們被戳、被刺,甚至被傷害到疼痛的程度時,才會喚醒包藏著神秘力量的憤怒。偉大的人物總是願意被當成小人物看待,當他坐在占有優勢的椅子中時會昏昏睡去,當他被搖醒、被折磨、被擊敗時,便有機會可以學習一些東西了;此時他必須運用自己的智慧,發揮他的剛毅精神,他會了解事實真相,從他的無知中學習經驗,治療好他的自負精神病。最後,他會調整自己並且學到真正的技巧。
然而,挫折並不保證你會得到完全綻開的利益花朵,它隻提供利益的種子。你必須找出這顆種子,並且以明確的目標給它養分並栽培它;否則它不可能開花結果。上帝正冷眼旁觀那些企圖不勞而獲的人。4挫折和失敗是成功的先導
成功與失敗是事物發展的兩個輪子,失敗是成功之母,是成功的先導。這些話可以說人人皆知。但在實際生活中,隻有自信主動、心態積極、堅持開發自己潛能的人才能真正領會它的含義。
你做一件事情失敗了,這意味著什麼呢?無非有三種可能:一是此路不通,你需要另外開辟一條路;二是某種故障作怪,應該想辦法解決;三是還差一兩步,需要你作更多的探索。這三種可能都會引導你走向成功。失敗有什麼可怕呢?成功與失敗,相隔隻是一線。即使你認為失敗了,隻要有“置於死地而後生”的心理態度、自信意識,還是可以反敗為勝的。有人說,過分自信也會導致失敗,但所否定的隻是“過分”,而不是自信本身。如果你不是怕丟麵子,怕別人說三道四,那麼失敗傳遞給你的信息隻是需要再探索,再努力,而不是你不行。
愛迪生做了一萬多次試驗。在每次失敗後他都能不斷尋求更多的東西。當他把原來的未知變成了已知的時候,無數的燈泡就被製造出來了。所以他認為那麼多的失敗實質上都不能算是失敗,“我隻是發現了9999種無法適用的方法而已。”這位偉大的發明家從自己“屢敗屢戰”的經曆中總結出一條寶貴的經驗。他說:“失敗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樣對我有價值。隻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後,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麼。”這不正是深知從各種損失中也能獲益的意識嗎?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認識到隻有不怕失敗,深知失敗意味著什麼的人才配享受,也才可能享受到成功的歡樂。
英國物理學家威廉·湯姆遜領導建造了世界第一條大西洋海底電纜,隻用了一個半月就損壞了。經過7年準備又敷設了第二條電纜,但航船載放到中途,電纜突然折斷。電纜公司已耗資數十萬英鎊,付出了9年時間的代價!把錢扔進大西洋,隻有傻瓜才會再幹!但湯姆遜終於說服總經理再當一次“傻瓜”,結果成功了。湯姆遜晚年時說過:“有兩個字最能代表我50年內在科學進步上的奮鬥,這就是‘失敗’。”
在萊特兄弟之前,許多發明家已經非常接近發明飛機了。萊特兄弟應用了和別人同樣的原理,隻是給翼邊加了可動襟翼,使得飛行員能控製機翼,保持飛機平衡。結果在別人失敗的地方,他們多走了一步就成功了。
挫折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個人的生活目標越高,就越容易受挫折,從而導致壓力。
挫折對一些脆弱的人來說是“人生危機”,而那些真正懂得生活的人,他會給自己提出這樣的任務:戰勝挫折,把自己鍛煉得更加成熟和堅強。
從生活自身的邏輯出發,要求人們增強生活的勇氣,來戰勝挫折;要求人們增強挫折容忍力,這種能力很重要的一點是取決於對挫折的知覺判斷,知覺判斷愈符合客觀情況,愈能增強自信心,不易為一時的挫折所折服,也就愈能提高挫折容忍力;要求人們從挫折中不斷總結經驗,產生創造性的變遷。成功的生活經驗告訴人們,補償是一種有用的變通進取方式:在此受到挫折,到彼取得補償,如愛情受到挫折就到事業上補取;自身有缺陷就到創造中補取。試想,生活中可供翱翔的天空是那麼廣闊,可供回旋的餘地是那麼廣大,可供變通的途徑是那麼眾多,這就像俗話說的:東方不亮西方亮,旱路不通水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