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行為偏離
這是指沒有精神失常症狀的情況下,與其所處的社會情境和社會評價相違背,在行為上顯著地異於常態,且妨害對社會生活的適應。這主要包括飲食方麵的怪癖行為、酗酒、吸毒、藥物依賴、以及某些過失行為(如敵視權威行為、盜竊行為、詐騙行為和拉幫結夥行為等)。
②人格障礙
這是指偏離正常人格並與社會法規相悖的一種情緒和行為方式。往往起始於童年,而持續到成年。一般認為它是在不良先天素質基礎上遭受環境的有害因素(主要指社會心理因素)影響而形成的。常見的類型有以下幾種。反社會人格,即缺乏道德責任感,情緒活動為爆發性,行為呈衝動性,對他人和社會缺乏同情心、羞恥感、目無法紀,且不能從挫折和懲罰中吸取教訓。偏執型人格,其特點為情感冷漠,孤獨自處,性格乖僻,服飾儀表常不顧習俗。強迫型人格,指過於自我克製,常有不安全感和不完善感,追求完美,謹小慎微,優柔寡斷,墨守成規,敏感多疑,缺乏隨機應變能力。表達型人格,特點是自我中心,感情用事,情緒不穩定,喜歡自我表現和幻想,常以想像代表現實。
③性行為變態
指在尋求性滿足的對象和方法上不僅與常人不同,而且違反社會習俗的性行為活動。其行為常有強迫性、反複性。受到懲處後也會感到悔恨,但往往又難以自控而重犯。最常見的有同性戀、戀物癖、窺陰癖、露陰癖、異裝癖和男性癖等。
④不良適應性反應
此類問題在青少年中較多,特別是心理素質發育不健全和人格發育有缺陷的人。比如,新生來到大學的新環境中可因多種因素變遷而產生不良適應性反應,從而影響心身健康,出現厭學情緒,最後可由於學習原因或軀體疾病原因而休學、退學。
(2)輕度心理異常(神經症)
神經症又稱神經官能症,是當今青少年中患病率較高的一種疾病,主要表現為精神活動能力降低(如精神疲乏、注意力不集中、工作學習不能持久),情緒失調(如煩惱、緊張、易激惹)、植物神經係統機能失調(如緊張性頭痛、睡眠障礙和心悸)、有疑病性強迫觀念等。盡管有明顯的軀體症狀,但各種檢查並不能發現器質性病變。患神經官能症的大學生在病起前常有學習或工作負擔過重或精神刺激等因素。
神經症可由於表現不同而分為各種類型:神經衰弱、癔病、強迫性神經症、恐怖症、焦慮性神經症、抑鬱性神經症、疑病症等。
①神經衰弱
這是神經症中最常見的一種,在高校學生休、退學病因統計中占30%~60%。其主要特點是易於興奮和迅速疲勞。此外有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情緒不穩定、緊張、煩惱、失眠多夢、頭痛、多汗、心悸等。
②癔病
在一些青少年中很常見,具發作性的特點,以女性為多見。患者具有易受暗示、喜誇張、感情用事和“自我中心”的性格特征。多由於精神因素作用而誘發。發作症狀多種多樣,以情感爆發(如突發的哭笑、叫喊、吵罵、毀物)為最常見的症狀,自己能明白,但不能控製。客觀上找不出明顯的器質性疾病,也無法用某一種器質疾病來解釋。病程較短,一般預後良好,但常反複發作,如果處理不當,包括環境氣氛產生不良的暗示性影響,則會拖延發作時間,影響學習,並對周圍同學構成幹擾。
③抑鬱性神經症
是以持久性情緒低落為特征的神經症。表現為心情壓抑、悲觀失望、行為消極、自我評價降低。但患者有治療的要求,生活和工作能力不受嚴重影響,通常在遭受精神刺激(如生病、考試失敗和失戀等)後發病,出現難以排除的抑鬱心境,沒有生活樂趣,對前途失去希望,對自我缺乏信心。嚴重時可出現自殺念頭和行為。
④強迫性神經症
特點是不由自主地出現某些想法和動作。患者意欲控製,但又無能為力,並為無法擺脫而焦慮不安。本病發生往往有較突出的個性基礎(心胸狹窄、過分認真細致、猶豫不決等),並與不良的家庭環境影響有關。症狀表現為強迫觀念,如強迫性懷疑,強迫性洗手和強迫性檢查等。
⑤恐怖性神經症
這是以恐怖症狀為主的神經病,而本人難以控製,表現為社交恐怖,廣場恐怖,動物恐怖等。
神經症是大腦皮層功能的失調,其誘因是受長期的超強度刺激,因而首先應解除神經係統的過度負擔,緩和緊張狀態,在患者本人了解疾病本質的基礎上消除焦慮和恐懼,改變自己的不良情緒。
很多神經症的病人長期生活在不愉快的環境之中。他們不僅易患神經症,而且治療也不易收效。
在人生曆程中,困難與挫折是常常遇到的。人們的主觀願望和客觀現實之間往往會有距離。人們的主觀願望是從各人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感情、自己的經驗而產生的。客觀現實卻遵循客觀的規律,不以人們的主觀意誌為轉移。當人們主觀意誌與客觀實際相接近時,情緒就較好。當兩者距離甚遠時,不良情緒就會出現。同樣一件事情發生在思想方法不同和性格不同的人身上,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的處境下,都會產生不同的情緒。例如,高考落榜後,有的人灰心喪氣,有的人則視失敗為成功之母,而更加發奮。對待榮譽、地位、物質待遇等,不同的人也都有不同的觀念。有的人喜歡與別人比地位,比經濟收入,斤斤計較,耿耿於懷。有的人則熱衷於自己的事業,而對榮譽、地位、物質待遇處之坦然。一般說來,理想遠大,胸襟開闊,則現實中的煩惱會少一些。雖然心理衝突對任何人都難以避免,但有很多煩惱都是可能避免的。如有些人考慮問題偏執;有的人不從大局出發,而隻從個人角度來考慮;有的人“杞人無事憂天傾”;也有的人發生病痛時不相信科學的檢查與解釋,卻輕信道聽途說等。凡此種種都會徒然增加自己的煩惱。
因此,要想保持良好的情緒,就應首先加強修養,改變自己性格上的弱點,學會豁達大度,開朗樂觀,善於自尋樂趣。即使遇到不愉快的事件,也隻能用冷靜的態度和客觀的分析來對待和解決。必要時找同學、老師、朋友商量,可能得到有益的啟示,由此豁然開朗。要避免鑽“牛角尖”,切忌悶在心底裏而形成慢性的不良刺激。
要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約束自己缺乏理智的言行,抑製消極情緒和衝動行為。神經官能症的病人,往往脾氣急躁,自製力差。周圍的親友和同學應予諒解。但本人不應該事事任性而不加控製,因為這隻能導致病情的加劇。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堅強的意誌——這不但是想什麼就能獲得什麼的那種本事,也是迫使自己在必要時放棄什麼的那種本事”。好的汽車不能缺乏好的製動器。健康而成熟的人不能缺乏自我控製的能力。自我控製能力的鍛煉和提高過程,也就是抑製過程的增強和疾病恢複的過程,因此,每一位神經官能症患者,甚至是健康人,均可根據自己性格的弱點加以糾正。過於急躁的人要學會自製、沉著、冷靜。性格孤僻的人要培養合群、活潑、開朗。做事猶豫不決的人要鍛煉果斷地處理問題,不要躊躇多慮。而對困難和挫折,要抱著“向前看”的態度。少回憶不愉快的過去,多體驗現實的幸福,多瞻望未來的美好。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要下定決心,用堅強的意誌和長期的磨煉,來糾正自己性格的弱點。
學習,是青少年的根本任務,合理安排學習,提高學習能力,是預防神經官能症的發生和發展的重要措施。要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與生活,努力掌握一些學習方法,例如把須識記的、須理解的、須演算的各類學習內容作間隔安排,從而提高學習效率。保持緊張而有秩序,緊湊而不忙亂的學習氣氛。還要注意勞逸結合,在學習時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使神經係統處於高度緊張狀態。這不僅有利於提高學習效率,更有利於神經係統機能的促進。在休息時做到充分放鬆,把“勞與逸”有節奏地、和諧地結合起來。
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必須及早重視學習能力的發展,這樣在積極地自覺地掌握係統的科學知識的時候,也就形成並發展了學習能力(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像力、思維能力等),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掌握知識的深度和速度。如果學習能力未能得到應有的發展,必將在學習中遇到困難,使自己疲於應付,不利於心身健康。
有些人片麵追求專業知識的成績,而忽視體力勞動和文體活動。殊不知體力勞動和文體活動能促進全身新陳代謝,增進血液循環、呼吸、消化等係統的機能,健全體魄,增強人的抵抗力。體力活動還會在大腦皮質相應區域建立強大的興奮區,使一部分由於腦力勞動或思想負擔而產生興奮的區域得到抑製,從而避免大腦皮層過度疲勞而誘發神經官能症。
(3)嚴重的心理異常(精神病)
這是指人的整體心理機能瓦解,各種心理活動的協調有嚴重損害,機體與環境之間的關係發生嚴重失調。概括起來有以下三方麵的異常表現:
其一,對客觀現實的反映被歪曲,可出現幻覺、妄想、思維錯亂、情感失常等,因而喪失正常的理智和言行;
其二,社會功能有嚴重損害,不能處理人際關係,不能正常參與社會活動,甚至給社會生活造成危害;
其三,自製力喪失。
①精神分裂症
這是精神病中最常見的一種,此病可嚴重影響思維能力,而且病程遷延,故後果嚴重。
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異常表現有:a思維聯想障礙,邏輯進程障礙,病人的思維貧乏,可有被害妄想、忌妒妄想、疑病妄想等出現。b由幻覺和妄想而產生情感障礙,表現為緊張綜合症、恐懼、憂鬱或情感突然爆發。c意誌行為和自我意識障礙,對外界事物缺乏興趣,行為孤僻退縮,脫離現實,也可出現被控製感,被洞悉感,對自己病態缺乏自知力,導致影響社會治安的行為,如自殺、凶殺的發生。d部分病人有感知覺障礙,以幻覺為常見症狀,但以語言性幻聽最多見,內容可能是對患者下達指令或對其行為加以評論、譏笑、謾罵。由於聲音清晰,使患者信以為真,因而可支配患者的行為,或影響其情緒,可導致自殺或凶殺。患者須在精神病院治療。
②躁狂抑鬱症
這是一種以情感活動過分高漲或低落為基本症狀的精神症,故又名情感性精神病。其特征為躁狂狀態或抑鬱狀態反複出現,二次發作間有明顯的精神狀態完全正常的間隙期。
躁狂發作時出現情緒高漲、思想奔逸、動作增多的三大症狀。言語明顯增多,聯想加快,觀念飄忽,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感覺良好,自我評價過高,情緒極端高漲,行為活動顯著增多,精力充沛,行為輕率。抑鬱發作時則與此相反,以情緒低落,思維遲緩和動作遲緩為三大症狀。言語明顯減少,聯想困難,體能下降,自我評價低,情緒低落,可有自殺意念、行為活動減少,自負自罪等特征。
躁狂抑鬱症雖多次發作,但精神活動並不衰退,故預後較好,但有時對社會秩序影響較大,應積極加以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