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能坦然地麵對各種變化,因為他知道世界上沒有永恒的事物,事物的生、變、滅都是事物內外各種相關條件綜合作用的結果,由於各種條件是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事物本身的變化就是必然的,因此,他會主動地、積極地創造條件和利用條件以便能把握變化的方向。對那些自己難以有所作為的變化,他會去接受它、適應它。他可能會因車禍而下肢癱瘓,但他不會整天愁眉不展,哀歎自己的下半生徹底完了;他的頭發會一天比一天變白,他臉上的皺紋會越來越多,但他不會為年齡發愁,他會去追求心理上的年輕。正當他準備與未婚妻結婚的時候,她突然告訴他:為了出國,她已經決定嫁給一個“老外”。他為此可能會感到有些氣惱和傷心,但他不會弄一瓶濃硫酸潑在她的臉上,也不會認為自己的命運不好,一生的幸福被徹底毀了,更不會為此痛苦得無法自拔而自殺;反而,他會認為這並非是壞事,相信自己的愛會找到合適的歸宿。
他永遠立足於現實,以現實為中心,他對現實的存在和演變具有更深刻的理解力、洞察力和預見力。他通常會有比較遠大的理想,但他的理想始終植根於現實的土地,他是依據現實來確定目標和方向的。
上述幾條在心理健康達到良好狀態的人身上通常都是同時具有的,它們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各點之間具有緊密的內在聯係,其中擁有健康的認知模式最為重要。有了健康的認知模式,他就自然會熱愛生活、善於享受生命;也自然會胸懷寬闊、不為小事煩惱;也自然會欲望適度、不為名利所累;也自然會充滿自信、善與人處和保持情緒的穩定。
總之,心理健康者的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接受”。接受自我、接受他人、接受自然、接受生活現實。這種態度使他們在生活的許多方麵減少或削弱了衝突、鬥爭以及選擇時的猶豫和矛盾。許多問題被淡化了,與其說解決了這些問題,不如說看清了這些問題。許多問題並非是固有的問題,而是被“病人製造的”。在心理健康者看來,許多表麵上不可調和的鬥爭不再是鬥爭,而是快樂的協作。
以師生關係為例。健康的理解應是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誌間的衝突,不是對權威和尊嚴的威脅。一種是自然的坦率,一種是做作的尊嚴。前者不容易受到威脅,後者則容易受到冒犯。采用第一種做法,教師用不著裝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樣子,用不著威嚇學生,也不必擺教師的架子。這樣在課堂的氣氛裏,就沒有猜疑、小心、自衛、敵意和擔心。
心理健康的人的共同特點是,不僅有很高程度的個人化,同時也有很高的社會化,有著對人類的更深刻的認同。在他們身上,欲望與理性相吻合,自私與無私融為一體,工作與娛樂界線分不清,他們既是最成熟的人又保持著孩子的天真和誠實,既很講道德又保持本能的欲望。也就是說,他們的本我、自我、超我是相互協調的,很少衝突的,而神經病患者則恰好相反。
3精神壓力與健康
精神壓力,在醫學上稱作“應激”,是指機體對那些可以引起體內平衡失調的刺激的反應。它是一種具有保護性和適應性功能的防衛反應,是機體對刺激的一種適應性反應。反應的強度是依刺激的性質和個體的特點所決定的。
(1)造成精神壓力的原因
引起精神壓力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總的來說,可分為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
①客觀因素
又可分為實質環境與社會環境。實質環境包括個人能力無法克服的自然因素,如地理條件、氣候、意外事件、疾病、親友尤其雙親的生離死別。在一年級階段,由於多種因素的變遷而帶來的影響尤為明顯。社會環境包括個人在社會生活中遭受到的政治、經濟、道德、風俗習慣、家庭關係、社會規範和限製以及人際交往、專業興趣等。這些都可能會導致不適應、不協調,從而限製或阻礙大學生動機活動的實現,造成精神壓力。在現代文明社會裏,人們經受社會環境的變遷較大,對個人動機的形成和實現產生的障礙遠比自然環境所引起的多,而且影響也更深遠。
②主觀因素
包括個體生理條件、心理素質以及個體對挫折的耐受性。個體生理條件是指個體與生俱來的身材、智力、能力和生理缺陷等。生理條件所造成的限製,常可導致學習、就業、交友和戀愛以及自尊心的受挫。這在大學生中表現尤為明顯,有人曾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最難忍受的是:“被人輕視,才疏學淺,庸庸碌碌”。
(2)精神壓力引起的心理反應
①焦慮
焦慮是由內心衝突而造成的持久痛苦的心理狀態,是一種最常見的心理反應。適度的焦慮,可提高人的警覺水平,促使人投入行動。它同時伴隨交感神經係統的適度激活,對人的適應環境是有益的。而過度的焦慮卻使人不能準確觀察現實,也就不能作出適當的判斷與決定,從而導致適應和應對的失敗,致使下述的情緒反應接踵而來。
②情緒反應
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表現為憤怒與激動,往往無緣無故地發脾氣,對人懷有敵意,甚至有攻擊的行為反應。另一種表現為憂鬱、悲傷、失望、絕望等,通常是屢經挫折所致,強烈的情緒反應可嚴重幹擾人的認識活動,甚至造成認識功能障礙。有時在消極情緒與認知障礙之間形成惡性循環,還可導致自我評價的喪失。當事人覺得自己活著沒意思,對一切均不感興趣。嚴重者會導致自責及自殺作為。
③自我防禦反應
由於精神壓力引起的情緒反應,人們常常采用一種自欺的、歪曲實際的自我防禦機製來對待現實,以減少內心的痛苦與不安。常見的如癌症患者在得知病情後,在強烈的焦慮和驚恐下,開始懷疑醫生的診斷,采用的是“否認機製”;患者還可能變得凡事不分大小,一切依靠家人或醫護人員,采用了“退化機製”;有些病人把對醫生的不滿轉向護士表露或轉而挑剔夥食等,采用了“轉移機製”。
自我防禦反應有益於維護心理上的安寧。否認機製可為病人贏得必要的時間,以便最終接受嚴酷事實;退化機製也可幫助病人接受病情;轉移機製有助於發泄內心的不滿。但“否認”可能導致診治的延誤;“退化”使病人以自我為中心,不利於康複後承擔社會職責;“轉移”導致醫患關係緊張。而經常應用自我防禦機製,可以對個性的健康發展帶來不良影響。
(3)精神壓力的致病模式
生活事件(如離婚、失戀、親人突然死亡等),往往使人們原有的生活軌跡發生偏離,使原有的人際關係發生動搖,使原有的心理平衡受到破壞,從而導致疾病。物理性刺激(如噪音、高溫、惡劣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和社會心理刺激(如個人的行動目標受挫,原有人際關係受到破壞,別人的誤解,歧視和誤會),也將影響健康,導致疾病。以下是精神刺激的致病模式。
據美國一組報道,門診病人中65%的疾病與社會逆境有關,35%是在情緒不好的狀況下發病。又據報道:500名患潰瘍病等消化道疾病患者中,由於情緒因素造成的占74%。隨著認識的深入,心理因素的病因學作用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這對於預防和治療疾病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4)適當的精神壓力是有益的
我們每個人一生中都會經曆各種各樣的精神壓力。壓力是一切生命為了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由於饑餓的壓力,使機體有尋求進食的行為。由於有維護自尊有關的壓力,學生有努力學習的行動。由於壓力產生體內一係列生理反應以適應客觀的要求——參加劇烈運動競賽、生動而又緊張的辯論、考試時敏捷而又精確的思索。幼年時的一定程度的壓力對於正常的適應性行為的發展是必需的。所以壓力並非都是壞事,問題在於怎樣使壓力為你所用。
壓力可以有益於自己身心。鍛煉身體時軀體受到的壓力會增強肌肉力量。心理上的壓力可以增進友誼,促成婚姻和建立家庭。藝術上和企業上的創造,常常得益於精神壓力。
中國有句諺語,叫做“多難興邦”。危機和壓力可以促使我們清楚地認識自己,認清造就我們的環境,認清自己的弱點,認清自己的需要,這就能使人們更好地了解自己,使自己變得成熟。如果沒有經曆危機,就不會有這種機會。
美國經濟學家伯納德·巴魯(Bernard Baruch)曾經說過:“失去機會是人生的最大痛苦”。人們可以從一起婚姻破裂、一筆複雜的商品交易、一種有生命危險的疾病或從一件私事的了結中學到東西。磨難可能使人精力耗竭,但是也可將人推向成功。精神壓力的後果好壞,取決於我們對它怎樣駕馭。當人們以最大努力去進行一次挑戰性任務時,身心負荷將會加重,但同時自尊心、自我效率和感情的自我控製都會增強,這就是有成就的人的奧秘所在。
(5)“壓力為我所用”的基本策略
①善於組織
事物組織得好,就能使你對事物有了預見性,從而幫助你掌握事物的變化,處於主動地位。相反,失去對事物的掌握就會陷於重大壓力之下。當你能夠掌握周圍變化時,壓力就隨之減少。
②危機中找機遇
處理精神壓力而不招致不良的生理後果的人,都把危機看做機遇。所以在麵對某些壞事時,你應該想想怎樣借此使壞事變成好事。如果你能把精神壓力當做老師而從中學習,你就能減少精神壓力。
③創造一個能減少精神壓力環境
環境會影響人們的感覺和行為。當環境能形成莊重的氣氛時,許多難辦的事都變得好辦些,人們也會變得客觀,並能把精神集中於工作,從而使工作富有成效。不協調的環境能使人厭惡工作。
④掌握自己的命運
要想成功,第一步就要確立自己的目標,第二步則是為了達到這些目標而決定采取現實的行動。不被壓力所壓倒的人,能把危機看做是挑戰和機遇。
⑤給意外事件處理留下所需時間
人生中諸如死亡、疾病、挫折和失敗等難以意料的事件,常給人的心理上造成不利影響。雖然人們完全有能力處理這類事情,但需要有足夠時間去認真分析危機,去重新安排內部和外部應對的辦法。
⑥不要拖拉
考試前不抓緊複習,就會增加焦慮,使精神壓力增強。如果拖拉,就不可能有時間來充分調譴自己的應對手段,對於意外事件的出現就更沒有時間去對付了。
⑦忘卻過去
我們無法改變過去。“今天是開創自己日後生活的第一天”。
⑧慎於擇友
喬治·埃裏奧特說過:“成就之道在於擇友”。好的朋友可以為你排憂解難。有一批可依賴的人與你在一起時,會使你感到不是孤軍作戰,因而能承受更多的壓力。
4心理障礙與健康
心理障礙或異常可分為六大類。現結合人常見的表現作簡要介紹,以便具有相應特征的人能對自己的心理問題作出恰當的判斷,以指引他們去尋找谘詢、診治和支持,及時解除痛苦,消除無謂的憂慮,從而以健康的身心投入緊張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去。
(1)行為和人格偏離以及不良適應性反應
這類異常包括行為偏離、人格病態、性行為變態,以及在應激狀態下發生的不良適應性反應。它可以是固定的,持續的,也可以是一時性的。這類異常並非精神病。當事人智力正常,意識清楚,對自己行為具有責任能力,並對自己的行為後果能負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