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認識你的心理健康(1 / 3)

三、認識你的心理健康

人類超越於動物的本質就在於人有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有思想、有情感,並通過努力奮鬥取得成功。因此,要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就必須提高人們的精神生活質量,就必須保證個人的心理健康。

人類的本質就在於人有精神生活,有思想、有情感,並通過努力取得成就。因此,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就必須提高人們的精神生活質量,就必須正確認識個人的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的標準

目前,心理健康判斷標準眾多,還缺乏公認的標準。下麵我們選擇幾種較有影響和代表性的標準作介紹。

(1)國際心理衛生大會的標準

1946年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曾為心理健康下過這樣的定義:“所謂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範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的狀態。”還具體地指明心理健康的標誌是:“身體、智力、情緒十分調和;適應環境,人際關係中彼此能謙讓;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職業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有效率的生活。”

(2)美國學者提出的標準

美國學者坎布斯(AWCombs)認為一個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應有4種特質。

①積極的自我觀念

能悅納自己,也能為他人所悅納;能體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能麵對並處理好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挑戰;雖然有時也可能會覺得不順意,也並非總為他人所喜愛。但是,肯定的、積極的自我觀念總是占優勢。

②恰當地認同他人

能認可別人的存在和重要性,既能認同別人而又不依賴或強求別人,能體驗自己在許多方麵與大家是相同的、相通的;而且能和別人分享愛與恨、樂與憂,以及對未來美好的憧憬;並且不會因此而失去自我。

③麵對和接受現實

能麵對現實和接受現實,即使現實不符合自己的希望與信念,也能設身處地、實事求是地去麵對和接受現實的考驗;並能多方尋求信息,傾聽不同的意見,把握事實真相,相信自己的力量,隨時接受挑戰。

④主觀經驗豐富,可供取用

能對自己、周圍的事及環境有較清楚的知覺,不會迷惑和彷徨。在自己的主觀經驗世界裏,儲存著各種可用的信息、知識和技能,並能隨時提取使用,以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從而增進自己行為的效率。

(3)中國學者提出的標準

中國著名學者王效道在其主編的《心理衛生》中提出了判斷心理健康的三項原則:一是心理與環境的同一性;二是心理與行為的整統性;三是人格的穩定性。同時提出了心理健康水平的7條評估標準;適應能力、耐受力、控製力、意識水平、社會交往能力、康複力、道德愉快勝於道德痛苦等。

中國另兩位著名學者王登峰、張伯源在《大學生心理衛生與谘詢》一書中,根據各方麵的研究結果,歸納整理,提出了八條心理健康的指標:

①了解自我、悅納自我。

②接受他人,善與人處。

③正視現實,接受現實。

④熱愛生活,樂於工作。

⑤能協調與控製情緒,心境良好。

⑥人格完整和諧。

⑦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

⑧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

經過比較,我們不難發現,上述幾種心理健康標準盡管表述方式不完全相同,但在重要的方麵本質上都是相同或相近的。相對來說,我們認為王登峰、張伯源提出的心理健康標準在歸納和表述兩方麵都比較好。

我們在進行心理健康的判斷時,應注意以下四個方麵:

①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並不意味著完全沒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為。判斷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狀況,不能簡單地根據一時一事下結論。心理健康是較長一段時間內持續的心理狀態,一個人偶爾出現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為,並非意味著這個人就一定心理不健康。但不健康的心理和行為要持續多久才是心理不健康(或心理變態),隻能根據具體情況而確定。

②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可分為不同的等級,但心理健康與病態之間很難找到確切的界限,因而在有些情況下主要是程度上的差異。

③心理健康狀態是動態的,始終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我們所做的每一次判斷都隻能反映某一段時間內的心理健康狀態,既不代表過去,也不代表將來,但與過去和將來都有一定的聯係。所以判斷心理健康狀況應有發展的眼光。

④上述心理健康標準僅僅反映了個體良好地適應社會生活所應有的心理狀態的一般要求,而不是最高的境界。每一個人都應追求心理健康和心理發展的更高層次,充分地發揮自身潛能,促進自己的全麵發展。

2理想的心理健康狀態

假如心理病態和心理健康之間可以劃出一條明確的界線的話,無論是心理病態還是心理健康從程度上來看都有一個比較大的範圍,可依程度劃分為多個等級,例如:在心理病態的範圍內,起碼可以分為輕度、中度、重度三個等級;在心理健康範圍內,起碼可以分為基本健康、相當健康、非常健康三個等級。我們進行心理保健的任務可以分為三個方麵或層次:初等目標是使已經屬於心理病態的人得以擺脫;中等目標是使尚屬心理健康的人免於陷入心理病態;高等目標是使已屬心理健康範圍的人達到更佳的健康狀態。從心理保健的角度來看,這三個方麵是缺一不可的,但就重要性而言,它們是有差別的,是依次變大的,這就決定了心理保健的側重點應該放在高等目標上。在人群中,按目前的標準看,屬於心理健康範圍的人占絕大多數,但在這些人中絕大多數都未能達到理想的心理健康狀態,因此,研究這個絕大多數人中的絕大多數人都會有的問題是很重要的,這對個人和社會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如果這個目標實現了,那就等於中等目標也同時實現了。

以往提出的眾多心理健康標準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既包括心理健康所應達到的最起碼要求,也包括心理健康有可能達到的最佳狀態。例如: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寫就應算是最起碼的要求。我們要重點實現心理保健的最高目標就要先研究心理健康所能達到的最理想狀態。

最理想的心理健康狀態應該是什麼樣的呢?我們認為,主要應有下列幾個特點:

(1)熱愛生活、善於享受生命

每個人的一生都不會是很順利的,在順境中能熱愛生活是不難的,但在逆境中也能熱愛生活則是很難的,這需要達到較高的認識水平和修養境界才能做到。真正熱愛生活的人,他深知他所生活的環境存在著許多缺陷和不如人意的地方,但他不會為此而怨天尤人,他更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他更樂於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那些他能夠改變的地方,同時,也更容易適應那些他所無能為力的地方。他不僅熱愛轟轟烈烈的生活,同時也熱愛平凡普通的生活。當他作為售貨員站在櫃台前,千百次地用同一套言詞為顧客介紹某一個產品的時候;當他作為小學低年級的教師,年複一年,教一批又一批的孩子懂得“加、減、乘、除”的時候;當他在家裏每天都得做出一日三餐的時候……對這些他眼前必須得做的事情,他不會感到單調乏味、心煩鬱悶,他會感到它們之中包含著無盡的樂趣,甚至還會發現其中具有某種崇高的意義。在他的眼裏,太陽每天都是新的。他會為某種崇高的理想或信念自願貢獻和犧牲自己的生命,但他決不會因為個人的失敗和挫折而糟蹋生命或拋棄生命。

(2)胸懷寬闊、不為小事煩惱

因為他站得比較高,因而看得比較遠,更容易從宏觀上、本質上認識生活、把握生活,所以自然容易具有寬闊的胸懷。他對人對事都善於寬容,這種寬容是一種自然流露出來的態度,而不是勉強或違心的表現。他不苛求於事,也不苛求於人(包括他人和自己),隻爭取盡可能的好,而決不會去追求十全十美。所謂小事本是一個相對的說法,在這裏指的就是個人的一切事,在他看來,個人的事再大也都是小事。升學考試失敗也好,失戀也好,頂頭上司不欣賞自己也好,有人在背後造謠或拆台也好,生意賠本也好……都不會使他陷入煩惱不能自拔。

(3)欲望適度,不為名利所累

他也有欲望,別人所有的各種欲望他也都有,最大的差別主要在於他的欲望是適度的。他不會讓任何一種欲望無限地膨脹,像一匹脫韁的野馬。他不排斥物質生活,但更注重精神生活。他不排斥應得的名利,但他從不把名利看得太重,始終是名利的主人,而不是名利的奴隸。他也需要賺錢來解決自己的生活需要,對合理的勞動所得通常他也不會嫌多,但當基本的物質生活需要得到基本的滿足之後,他就不會把積累個人財富作為生活中的頭等大事而絞盡腦汁了,他更關心的則是怎樣才能使生命更有價值、怎樣才能使人生更有意義。他樂於關心社會的利益、民族的前途和人類的命運,他渴望通過充分利用自己的才能為社會作出貢獻來建功立業。

(4)充滿自信,善於發揮主觀能動性

他既清楚自己的長處,也清楚自己的短處;他深知自己不是無所不能的,也不是一無所能的。在自知之明的基礎上,心裏充滿自信。他相信自己有巨大的潛能,同時也知道怎樣發掘和利用自己的潛能來創造盡可能大的人生價值。他會遇到挫折和失敗,甚至有可能屢遭嚴重的挫折和失敗,但他不會因感到一敗塗地而從此一蹶不振,他可能會調整前進的方向,但隻要他還活著,就永遠也不會從根本上認輸。

(5)情緒波幅不大、心境良好

他和所有的人一樣,喜、怒、哀、樂、憂、恐、驚各種情緒樣樣俱全。他的特點是一般不會因個人的得失和榮辱以及環境的不如意而引起過大幅度的情緒波動;他的情緒波動持續的時間短;他生活在現在,他的情緒反應絕大多數不是因為過去或未來的事情;他的心境的基調是輕鬆愉快,即使是在較嚴重的問題或較大的困難麵前也常常如此,正所謂:泰山崩於前,麵不改色心不跳。

(6)善與他人相處

他很清楚周圍的每一個人(包括最親密的人)都有著明顯的缺點,他們或者自私、或者小氣、或者愛嫉妒,但他更看重的是他們的優點。他對人懷有廣泛的愛心,善於容忍和忘記別人的過失,對社會有強烈的責任感和參與感,當團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他會由衷地樂於犧牲個人的利益。在集體中,他始終保持獨立性和自主性,樂於享受獨處的超然,他不會為討好別人而違心地做一些事情,不會為贏得別人的認同和接納而不顧原則地盲目附和。他不拒絕他人的幫助,但他不依賴他人,因為他更相信自己的力量;他經常願意幫助他人,他覺得這是他應該做的,因而他並不希求得到等量的或超量的回報。他可以和各種人建立有效的溝通,同時也善於享受獨處的超然。憑著自然、真誠、熱情和理性,他往往會獲得人們的普遍尊敬和好感,但他並不期盼人人都能理解他、人人都說他好。

(7)擁有健康的認知模式

他判斷和評價事情不會絕對化、極端化,不會以偏概全。他會順應事物的發展規律,而不會去抗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