⑥長期好逸惡勞,不參加勞動和運動。
在這6個原因中,後四項是行為和生活方式方麵的原因,前兩項則是心理因素。由於宮廷鬥爭激烈、政局動蕩不穩,如:玄武門之變、韋後之亂、太平公主之亂和安史之亂等,所以皇帝們雖然身居最高的地位,但要時刻擔心被殺或被廢,一個個猶如驚弓之鳥,於是,他們生活在精神緊張和憂愁抑鬱的狀態之中就在所難免了。可見,心理因素是影響健康和壽命的重要因素,單靠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是不能保證健康和長壽的。
2心理健康可使人幸福長壽
現在青年人的幸福觀更多地傾向於以自我為出發點進行評判了。多數人認為,自己生活愉快便是幸福,不一定要賺很多錢、做很大的官。他們的回答,對於傳統的道德觀念來說不是好答案,但是,從心理健康的角度看,他們的心理是健康的,他們的這種心態對身心健康有好處。
古今中外有許多令人羨慕的大人物,然而不少大人物雖然取得了權位、金錢、聲譽,但他們之中不乏心境悲涼、痛苦終生者。
每個人都可能遭受情場失意、官場失位、商場失利等方麵的打擊,每個人都有過幸福時的歡欣、順利時的激動、委屈時的苦悶、挫折時的悲觀、選擇時的彷徨,這就是人生。人生總是酸、甜、苦、辣都會遇到的,不可能一直充滿陽光,不可能一帆風順。麵對人生的種種考驗,有人歡笑有人愁。歡笑者,生活美滿幸福;憂愁者,生活更加沒有滋味,孤獨苦悶長相隨。僅有1000萬人口的比利時,抑鬱症患者就高達50萬人之多。比利時每年要為抑鬱症病人花去13億美元的費用,這還未算上他們喪失勞動能力和死亡時的間接支出。中國及外國的名牌大學中,很少沒有發生過自殺之類的惡性事件的。
美滿幸福是一種感覺,是一種心情。外在世界是一回事,我們的內心世界又是一種境界。我們歡欣鼓舞、興高采烈,或者孤獨苦悶、垂頭喪氣,主要由我們自己的心理、自己的態度來支配。事物本身隻是影響我們的態度,並不直接影響我們的心情。
隻要心理健康,美滿幸福就可能長駐。心理不健康,即使有山珍海味、金錢權勢,內心仍然可能痛苦、淒涼。心理健康,可使人積極地麵對一切,化憂解難,驅除消極情緒,獲得美滿感,獲得幸福感。
古人想長壽,今人更希望命長。生意人看準了人們希望長壽的心態,推銷吃的、穿的、戴的、用的產品時,廣告語中總要加些“有益健康長壽”之類的語句。消費者麵對口服液大戰、西洋參大戰,麵對種種所謂的保健品,無所適從,不知道怎樣選擇、選擇什麼。
希望健康長壽,首先應該從保持和促進心理健康開始。
貴州省一位壽命146歲的農民,他多年身體有殘疾,腿腳不靈便,但內心卻樂觀、開朗。
杭州百歲老人張任天,從不吃人參、鹿茸等補藥,卻非常注意及時排解心中的不快。
江蘇泰州百歲老人周王氏,稱自己的肚子是橡皮性的,大肚可容很多難容之事,很少生閑氣,很少煩惱傷神。
常州百歲老人姚金寶總結自己的長壽經驗: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動補,動補不如心補。心補即開心、樂觀。
許多長壽者都有共同的養生秘訣:心懷坦蕩,樂觀開朗。
長壽,不是靠山珍海味、金錢美酒來堆砌成的。健康的心理是達到長壽目標的必備條件。怒傷肝,思傷脾,消極情緒可以使人患病。同時,積極的情緒又可以使人們恢複健康,或者預防疾病,治療疾病。戰地醫院中的醫生們發現:勝利者的傷口愈合得快,而且愈合得好;失敗者(如俘虜)的傷口愈合得慢,且愈合得不好。國外一些醫院,醫生和護士專門訓練危重病人學習笑。多笑,能取得一些奇妙的療效。中國古人有句俗話:“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現代醫學對心理因素與健康的關係的生理、生化機製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證實了愉快情緒等積極心態以身體健康確實有著積極的影響。
明代大哲學家王陽明有一首含義深刻的詩,值得我們深入領會其意蘊:
人人自有定盤針,
萬化根源總在心,
卻笑從前顛倒見,
枝枝葉葉外頭尋。
我們拋開此詩哲學上唯物與唯心之類的爭論,用它來指導養生之道是會受益無窮的。希望長壽,首先應該從自己的心理健康抓起,不要在補藥等外在的東西上白費力氣。美國等發達國家的人們,非常重視自己的心靈建設,人們已把請心理醫生當作司空見慣的事,願意花1小時100多美元的高價請好的心理醫生為自己服務。而紐約州一年在心理衛生方麵的預算高達23億美元。這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迪。
3心理素質關係到人生的成敗
美國教育家戴爾·卡耐基調查了各界許多名人之後認為,一個人事業上的成功,隻有15%是由於他們的學識和專業技術,而85%是靠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善於處理人際關係。詹納是1976年奧運會十項全能金牌的獲得者。他從體育比賽的角度也作了與此相類似的表述。他說:“奧林匹克水平的比賽,對運動員來說,20%是身體方麵的競技,80%是心理上的挑戰。”
一個人心理素質的好壞,最容易從他應付挫折的方式中看出來。有這樣一個故事:1989年,一個日本青年報考一家大公司,公布宣布結果時,他名落孫山。得知消息後,深感絕望,頓生輕生之念。幸搶救及時,自殺未遂。忽然傳來消息,他被錄用了。原來是統計出了差錯,實際上他的考試成績名列榜首。但很快又傳來消息,說他被公司解聘了。理由是:一個人連如此小小的人生打擊都承受不起,又怎能在今後艱難曲折的奮鬥之路上建功立業呢?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心理素質太差,光學習優秀是很難有所作為的。
有一位女同學,在小學和中學一直都是學習上的尖子,但考入一所名牌大學以後,發現班裏每個人差不多都是原來所在學校的尖子,在這樣的集體中想再拔尖是很難了。她無法接受這樣的現實,痛苦萬分,無力自拔,於是她給母親留下了一封遺書,就這樣悄悄地、匆匆地帶著她的青春年華踏上了黃泉路。她走得那樣急,甚至都沒能多回頭看一眼,還有多少屬於她的美好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