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婦科疾病的防範(3 / 3)

8女性子宮體腫瘤的預防

子宮體腫瘤是女性生殖道發病率最高的腫瘤,良性腫瘤多於惡性腫瘤,良性腫瘤以子宮肌瘤最多,惡性腫瘤主要是子宮內膜癌。

子宮體腫瘤一般是指子宮肌瘤、子宮肉瘤與子宮內膜癌等。

(1)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見的良性腫瘤,約30%左右的女性有子宮肌瘤,其中50%以上的子宮肌瘤發生於40~50歲左右。其發病原因現在不清楚。少數子宮肌瘤會惡變為子宮肉瘤,惡變率為05%。

①臨床表現。肌瘤小,或者不向子宮黏膜方向生長時,多數患者無症狀,隻是在體檢時發現。主要表現有:

A月經改變:月經增多、月經期延長。

B發現下腹包塊:肌瘤增大,超出盆腔可以在下腹摸到包塊,尤其是晨起膀胱充盈時明顯。

C壓迫症狀:包塊長大壓迫膀胱出現排尿困難或尿頻;壓迫直腸出現便秘;有些患者因壓迫輸尿管引起腎盂積水出現腰痛。

D白帶增多:有些黏膜下肌瘤感染可出現大量血性白帶或膿性白帶。

E不孕或習慣性流產。

②治療。中年女性應經常體檢,發現肌瘤如果沒有症狀或比較小,可以定期檢查,觀察腫瘤有無增大趨勢,一般絕經後肌瘤大多會萎縮。子宮肌瘤大、有症狀、絕經後腫瘤增大及在觀察過程中腫瘤增大的患者,需要手術治療。手術可根據患者對生育的要求及年齡而采取肌瘤挖除術、子宮切除術等方式。但挖除肌瘤後應堅持定期複查,因為肌瘤挖除後30%左右的患者會複發。對於患者身體不能耐受手術或近絕經期的女性,可以用藥物治療,但效果不確切。有更年期症狀合並子宮肌瘤的女性,用雌激素治療時應注意有可能使肌瘤增大,因而應斟酌利弊使用。

(2)子宮肉瘤

子宮肉瘤是指來源於子宮體肌肉組織及子宮內膜間質的惡性腫瘤。其發病率約占婦科惡性腫瘤的1%。是一種發病率較低而惡性程度很高的腫瘤。好發於絕經前後的婦女,發病原因不清,有部分是子宮肌瘤惡變引起。

①臨床表現。少數患者早期無症狀,主要表現為:

A陰道不規則出血,或月經增多,是常見的症狀。

B腹痛:約20%的患者有腹痛,主要是由於包塊生長過快引起。

C下腹部包塊:如果子宮肌瘤在觀察過程中迅速長大,或絕經以後增大者,應考慮惡變。下腹部包塊多於晨起膀胱充盈時明顯。

D壓迫症狀:同子宮肌瘤一樣,腫瘤生長快,可壓迫膀胱引起尿頻或排尿困難,壓迫直腸出現便秘。

E陰道分泌物增多,白帶呈水樣、血性或膿樣有臭味。

F晚期出現消瘦、食欲不振、貧血等惡病質的表現。

②治療。子宮肉瘤診斷比較困難,往往與肌瘤不易鑒別。子宮肌瘤在觀察過程中若出現肌瘤生長迅速、變軟,應高度懷疑肉瘤。同時應注意與子宮內膜癌、息肉及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等疾病鑒別。

治療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輔助化療、放療及內分泌治療。但化療及放療的療效尚不肯定。

(3)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是發生於子宮內膜上皮的惡性腫瘤,也叫子宮體癌。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約占婦科惡性腫瘤的20%~30%。好發於50歲以上的婦女,近年來子宮內膜癌有上升趨勢。子宮內膜癌好發於未生育過的女性、50歲以上閉經、合並糖尿病、高血壓、肥胖的女性。長期服用雌激素的女性要警惕子宮內膜癌的發生。如果服用雌激素同時加用黃體酮,可以減少子宮內膜癌的發生。

①臨床表現。子宮內膜癌主要發生於50歲以上的女性,約占80%。也有少數發生於20歲左右者,主要表現為:

A陰道出血:尤其是絕經後陰道出血,出血量可多可少,多數不規則。

B陰道排液:可以是水樣或帶血;如果合並感染則排出膿樣液體。

C一般下腹包塊不明顯,當腫瘤明顯增大,或有積膿時可以捫及下腹包塊。

D晚期出現消瘦、食欲不振、貧血等惡病質的表現。

②治療。一旦出現不規則陰道出血、月經紊亂、尤其是絕經後陰道出血應及時就診。確診依靠診斷性刮宮。子宮內膜癌的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可以輔助放療、化療及藥物治療。80%的早期患者經治療效果較好。Ⅰ期患者的5年存活率為75%~95%,Ⅱ期患者為50%,Ⅲ期患者為30%,Ⅳ期患者不到5%。一般複發後療效都不好,所以首次治療非常重要。

③預防。普及腫瘤知識,女性應定期做防癌普查,子宮內膜癌的癌前病變如子宮內膜異常增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的一種)應積極治療。應用雌激素治療應有嚴格的指征,並且要用最低量,而且應同時使用孕激素治療。

9妊娠期婦女常見疾病及其防治

妊娠期存在一些對母嬰不利的因素或合並症,構成了對分娩或母嬰安全的較高危險。因此,孕婦對妊娠期間常見病及處治方法應有所了解,以做到有備無患。

妊娠時婦女常見疾病及其防治主要介紹以下幾種:

(1)孕婦暈厥及其處置

無明顯誘因突然發生頭暈、跌倒,即暈厥,是孕婦早期比較容易出現的現象。發生暈厥是很危險的事,如不能及時處置很容易出現意外。造成暈厥的原因有:血管舒伸中樞不穩定,久立、久坐時,血液淤滯於下肢及內髒;在高溫環境或沐浴的水溫過高時,皮膚血管擴張,均可使回心血量減少,導致低血壓及暫時性腦缺血。此外還可見於妊娠反應伴發的低血糖情況。

如能避免久坐久立及劇烈的下肢活動;防止突然的體位改變(如由蹲或坐位突然站立);不在高溫環境中久留及避免沐浴時水溫過高;實行少食多餐或正餐間加輔助餐,則可保持血壓及血糖水平穩定,減少暈厥的發生。

暈厥為一過性的,發生後不必驚惶失措。一旦發生頭暈時,應就地蹲、坐或躺下,以免發生意外損傷。有條件時可針對原因處理,如由於低血壓引起的,可飲用咖啡或茶水;低血糖引起的,可喝些糖水、吃糖塊。若發作頻繁或伴有其他症狀時,應及時去醫院就診查明原因,及早治療。

(2)孕婦小腿浮腫及其保健

妊娠晚期,約有40%的婦女出現小腿浮腫。用手指重壓足踝內側或小腿脛骨前方便出現局部凹陷,午後明顯,經常站立工作的女性更為突出。若浮腫範圍局限在膝蓋以下,經過一夜睡眠可以消退,而不伴有血壓升高或蛋白尿者,仍屬正常現象,不必治療。浮腫是由於孕期中內分泌的改變,以致體內有水分及鹽的滯留;另外,妊娠子宮壓迫盆腔及下肢的靜脈,阻礙血液回流,使靜脈壓增高,故水腫經常發生在下肢遠端,以足部及小腿最為明顯。

孕婦小腿浮腫雖然不是什麼病症,但畢竟給孕婦帶來不便和痛苦,因此也應盡量避免或發生後減輕症狀。其主要保健方法是:孕婦要盡量避免長時間站立,白天勞作中適當休息,睡眠時抬高下肢,不吃過鹹的飯菜,則可減輕或減少水腫的發生。

當水腫範圍向上發展超過膝蓋,甚至全身時,則為異常,必須查明原因,進行治療。

(3)孕後期出血及其預防

懷孕後期陰道出血的原因主要有前置胎盤和胎盤早期剝離,兩者都是嚴重的妊娠晚期並發症,直接威脅孕婦及胎兒的生命。

正常的胎盤應附著在子宮體上,當胎盤部分或全部附著在子宮下段或蓋在子宮頸內口上,則稱為前置胎盤。此病的發生與多次刮宮有關。胎盤位於子宮下段,當懷孕後期和分娩期時,子宮下段被拉長,但胎盤不能同時被拉長,使前置部分的胎盤與子宮分離而出血。往往多次反複發生出血,一次比一次多,或一次大出血而休克。有時孕婦半夜睡醒後,發現自己睡在血泊中。出血過多,產婦休克,若搶救不及時,可危及孕婦及胎兒的生命。因此,發現無緣無故陰道出血時,無論量多量少,有無腹痛,都應到醫院就診。B型超聲波能準確檢查出胎盤位置,以利得到及時治療。必要時剖宮取胎,可挽救母嬰生命。

胎盤早期剝離的孕婦除有陰道流血外,絕大多數都有持續性腹痛,子宮增大變硬(有的像木板樣硬),有壓痛,胎心聽不清,嚴重者發生休克,若搶救不及時可引起死亡。因此,妊娠晚期一旦發生腹痛和陰道流血或隻是陰道流血時,應盡快到醫院診治,如懷疑有胎盤早期剝離時,應住院治療。一般要求在發病6小時內結束分娩,以確保母嬰安全。如發現子宮失去收縮能力,流血不止時,應切除子宮。

預防胎盤早期剝離的方法是:及時發現並積極治療妊娠高血壓綜合征,避免重體力勞動及外傷,妊娠後期禁止性交並多采用側臥位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