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婦科疾病的防範(2 / 3)

黴菌性陰道炎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多見於孕婦、糖尿病患者或口服避孕藥、接受大量雌激素治療及長期應用抗生素的患者。

①黴菌性陰道炎的症狀。黴菌性陰道炎主要表現為外陰瘙癢、疼痛、燒灼感,可有排尿痛及性交痛,同時出現白帶增多,為白色或黃色豆渣樣,有時因白帶不易排出,無白帶增多的症狀。

②黴菌性陰道炎的預防方法。要做好個人衛生,患者的內褲及洗滌用具應經常煮、曬,避免交叉感染。積極治療糖尿病,合理應用抗生素。

有人擔心“手癬”、“濕腳氣”和“香港腳”會轉移到陰道引起陰道炎。一般認為它們不是同一種類型的真菌,不會相互傳染。

4閉經與痛經的預防

月經是健康女性進入青春期後,每月光臨一次的“貴客”,不能有半點怠慢。稍不經意,“貴客”鬧情緒不來(閉經)或來的別扭(痛經)。都會給女性帶來痛苦。

閉經與痛經是最常見的月經病。引起閉經與痛經的原因主要是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器質性病變或藥物中毒。

(1)閉經

女子已過青春期或15~18歲以上,尚未見月經者,稱為原發性閉經。有過月經,卻又停止3個月以上者,稱為繼發性閉經。青春期以前,妊娠期、經絕期和哺乳期的閉經,是生理現象,故不屬閉經論述的範圍。

閉經的原因,可分全身性和局部性兩種。全身性包括患有慢性疾病、貧血、營養不良、內分泌失調等。局部性包括先天性生殖器發育不全(子宮發育不良、無孔處女膜、陰道閉鎖、子宮和卵巢缺損等)、生殖器結核、腫瘤、子宮萎縮(由於長期哺乳)。長期精神過度緊張、生活改變、經期淋雨、下水田勞動;健康婦女在患風濕病(特別是在月經期間)或過度疲勞、重大精神創傷時,都可發生閉經。

(2)痛經

女性行經期或行經前後可有輕微腹痛、下墜等不適。屬正常現象。但若明顯不適,影響生活、學習和工作者,稱為痛經。痛經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痛經於初潮後開始,多屬功能性,常見於未婚未育年輕女性;繼發性則在行經一段時間後才出現,以器質性較多,如宮內膜異位、盆腔炎、戴避孕環等。疼痛一般在行經數小時後,或在經前1~2天開始,經期加重。可有腹絞痛、脹痛、墜痛,疼痛劇烈時可有惡心、嘔吐、麵色蒼白、四肢發冷,甚至虛脫等。

原發性痛經誘發因素,可能與內分泌失調、子宮因素(如發育不良、畸形、過度傾曲、宮頸口狹窄梗阻等)、子宮內膜整塊脫落而引起膜樣痛經以及少數過度精神緊張等有關。

了解了月經病的誘發原因,可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采取相關的措施,努力改變生活中易遭成月經病的不利因素,避免疾病的發生。

5生殖器皰疹的預防

生殖器皰疹是常見的性傳播疾病。病原體是單純皰疹病毒,絕大多數病例由單純皰疹病毒Ⅱ型引起,少數病例由Ⅰ型引起。

女性生殖器皰疹的臨床症狀表現為:

(1)原發性生殖器皰疹感染

一般潛伏期2~7天。原發性紅丘疹可1個或多個小而瘙癢性損害,迅速變成小水皰,3~5天後形成膿皰,破潰後形成糜爛、潰瘍、結痂,伴有疼痛。皮損單發或融合,女性多在陰唇、肛門和陰道出疹,大部可同時侵犯子宮頸,也可累及直腸黏膜。病人可有淋巴結腫大、壓痛感。

(2)孕婦、新生兒單純皰疹病毒感染

臨床表現與原發性生殖器皰疹感染症相似,並可致流產、早產、胎兒異常,甚至胎死腹中。也有的僅表現為影響胎膜輕度損害或破裂。分娩時,新生兒在經過產道時約有半數發生機會感染,可出現高熱、皰疹、肝脾腫大、腦炎,甚至引起敗血症而導致死亡。

有效的預防措施如下:

①保持外生殖器和會陰部清潔衛生。建議在預防保健方麵,用5%~10%潔爾陰洗液常規清洗外陰及生殖器官,尤其在夫妻性生活前後使用,既清洗又消毒,能潤滑陰道,保護陰道黏膜,除異味,用後有舒適感。

②避免不潔性生活。

③避免與生殖器皰疹發作期患者發生性接觸。複發期生殖器皰疹患者,過性生活時,應使用避孕套。

④早期懷孕婦女感染生殖器皰疹,最好中止妊娠。晚期妊娠時感染生殖器皰疹,宜做剖腹產。

⑤對複發性病人在前驅期口服無環鳥苷,有部分或完全保護作用。

6子宮炎症的預防

子宮是愛情結晶的殿堂,任何一個女性都沒有任何理由不珍愛它、保護它,保護好子宮也就是保護了女性自己。

子宮頸炎症是婦女的多發病和常見病。尤其是已婚、已生育過的女性,幾乎60%~80%有不同程度的子宮頸炎症,如不予以治療,少數可發生子宮頸癌前病變或子宮頸癌。

子宮頸炎症一般指慢性子宮頸炎,常見的有子宮頸糜爛、子宮頸息肉等。

(1)子宮頸糜爛

①病因。子宮頸表麵的上皮細胞分兩部分,子宮頸管內部為柱狀上皮細胞覆蓋,呈紅色,靠外部為鱗狀上皮細胞覆蓋,表麵光滑。如果陰道內炎症不斷刺激,使子宮頸外部光滑的鱗狀上皮細胞受損而喪失,子宮頸管內部紅色的柱狀上皮細胞就會移行生長過來,替代光滑的鱗狀細胞,而替代部分的柱狀上皮細胞使子宮頸呈現紅色區域。這一紅色區域的病變稱為“子宮頸糜爛”。如果陰道內的炎症進一步刺激,柱狀上皮細胞抵抗感染的能力降低,容易被病原體侵入發生炎症,產生子宮頸炎。

②分類。子宮頸炎症主要分以下幾種:

A輕度糜爛——指糜爛麵積小於整個子宮頸麵積的1/3。

B中度糜爛——指糜爛麵積占整個子宮頸麵積的1/3~2/3。

C重度糜爛——指糜爛麵積占整個子宮頸麵積的2/3以上。

③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麵:

A陰道白帶明顯增多,呈乳白色黏液狀,或淡黃色膿性。

B黏稠膿性白帶不利於精子穿過,特別是重度子宮頸糜爛,可以造成不孕。

C有的病人有接觸性出血,即性交出血。

④治療。子宮頸糜爛主要有以下幾方麵治療措施:

A藥物治療:包括陰道放入栓劑,或在子宮頸糜爛部位塗抹濃縮液,適用於子宮頸輕度糜爛、炎症表淺者,特別是已婚但沒有生育者。

B物理方法治療:目前常用的方法有電熨、激光、光照、冷凍等,適用於中、重度子宮頸糜爛及炎症較重者,一次或兩次治療即可痊愈。

(2)子宮頸息肉

陰道內及子宮頸慢性炎症可能長期刺激子宮頸管,使子宮頸管內的黏膜增生,由於子宮頸管有排除異物的作用,則增生的黏膜逐漸向子宮頸外口突出,形成粉紅色的、大小不等的息肉。

①臨床表現。有的病人出現血性白帶,很多病人是由於性交出血前來就診的,也有的病人是自己清洗外陰時發現的。

②治療。月經幹淨3~7天後在門診手術室將子宮頸息肉取出,並送病理檢查。

7子宮內膜異位症的預防

子宮內膜在子宮以外的其他地方生長發育並引起疼痛等不適,稱子宮內膜異位症。多發生於生育年齡的女性。

近年來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已成為婦科常見病。其發病原因現在還不清楚。可能與月經血倒流、內皮化生、血行或淋巴轉移有關。子宮內膜異位症是一種良性疾病,但有惡性疾病的特征,即可以到處生長轉移。主要生長於卵巢、子宮直腸窩等部位。少數患者可生長於腹膜、大網膜等處,而出現腹水。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症狀與體征因人而異,而且隨著病變部位的不同有不同的表現,並且與月經周期密切相關。主要表現為:

①痛經:一般不會在月經初潮就出現,往往是青春期無症狀,而後來逐漸出現,而且逐漸加重,另外有1/3的患者有非經期下腹痛和性交痛。

②不孕:約1/3~1/2的患者不孕。

③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可以發生破裂、扭轉,而出現急性腹痛。檢查往往能發現子宮後壁、峽部及子宮直腸陷窩有觸痛結節,有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時可捫及包塊。

那麼,如何預防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發生呢?

月經期不應同房或劇烈運動及做婦科檢查,並應避免高度緊張。最好不做人工流產。月經過多者盡量不用宮內節育器。積極治療重度痛經及月經過多。提倡晚婚,適時生育。另外規律的體育運動有可能減少異位症的發生。長期服用避孕藥有可能對子宮內膜異位症有預防作用。

子宮內膜異位症一般多發於生育期年齡婦女,病人常有痛經,月經量多、不孕等症狀。治療須因人而異,根據年齡或生育情況,症狀輕重、病變範圍等綜合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