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空巢綜合症的心理調適
家庭空巢綜合症,是指當子女由於工作、學習、結婚等原因而離開家庭以後,老年夫婦因獨守“空巢”而產生的心理失調症狀,尤以老年婦女表現為甚。
(1)家庭空巢綜合症的主要表現
家庭空巢綜合症的主要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麵:
①情緒方麵
常感到心情鬱悶、沮喪、孤寂、淒涼和悲哀等。有時失落感與成就感交織在一起,表現為心神不寧、無所適從、煩躁不安、茫然無助等。
②認識方麵
多數人出現自責傾向,認為自己過去有許多對不起子女的地方,對子女的關心、照顧和疼愛不夠,沒有完全盡到做父母的責任和義務等等。但有時也會產生埋怨子女的傾向,覺得子女對父母的回報不夠,隻顧個人的利益而居然忍心讓父母獨守“空巢”等等。
③行為方麵
表現為悶悶不樂、愁容不展、說話聲調平淡、時時發出歎息,甚至流淚哭泣,常伴有食欲缺乏、睡眠失調等。子女離開家庭往往在短期內使父母的生活規律發生紊亂,需要及時調整。(2)家庭空巢綜合症的產生原因
①心理衰老是父母因子女“離巢”而產生心理失調的
重要原因人過了四五十歲以後,進入了心理衰老期。隨著自我生存能力和自我價值感的不斷降低,他們自認為從叱吒風雲的人物逐漸淪落為社會弱者。這種自我衰老感很容易使他們產生對人際疏遠的恐懼。而在所有的人際關係中,子女關係是最特殊的,是建立在最直接的血緣關係基礎上的親情關係。一旦子女因工作、學習的需要而遠離父母,或者結婚單獨另過,則父母自然會產生一種被疏離、舍棄的感覺。即便是子女結婚後能夠經常回來看望父母,父母也會覺得自己的孩子變成別人(指兒媳或女婿)的人了,自己與子女的感情已是今非昔比,於是內心不免憂傷、痛苦。
②角色喪失是造成家庭空巢綜合症的又一原因
許多已婚者,尤其是已婚婦女,把養育子女當作他們個人生活的最重要內容之一,甚至是惟一的內容,因而父親角色或母親角色對他(她)們的自我認同感是至關重要的,是他(她)們身份、自我價值和情感的來源。一旦子女長大離家,父母親的角色便開始部分地喪失,甚至是全部喪失。這種情況的出現是令父母十分痛苦和難以接受的,會造成嚴重的心理壓力。除非他(她)們可以從職業、教育、消遣活動和人際交往上找到新的角色,代替原來用以滿足身份、自尊和情感的來源——父親角色或母親角色,否則會產生家庭空巢綜合症。
(3)怎樣克服家庭空巢綜合症
①建立新型家庭關係,減輕對子女的心理依戀
由於受我國傳統文化思想的影響和獨生子女家庭結構的製約,與西方一些國家相比,當今中國的父母們更加看重子女的養育,孩子對父母的影響及其在家庭中的作用格外突出,孩子是家庭基本三角的惟一的支點,父子和母子關係都集中在孩子身上。在這樣一種家庭關係中就容易使父母對子女產生一種特殊的依戀心理,尤其是在感情生活上更多地受孩子的影響和支配,其結果就為日後因子女離家而產生“家庭空巢綜合症”埋下了種子。所以應及早將家庭關係的重心由縱向關係(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或稱親子關係)向橫向關係(夫妻關係)轉移,適當減少對子女的感情投入,降低對子女回報父母的期望值,尤其是當子女快要到了自己“離巢”年齡的時候,要逐漸減少對子女的心理依戀,作好“放飛”子女的心理準備。
父母要盡量與子女保持寬鬆、平等、民主的關係,這種關係會促使子女在情感和理智上關心、體貼父母,增加子女與父母聯係和往來的次數。
②充實生活內容,尋找子女“離巢”後的替代角色
許多父母親,在子女未離家時,他(她)們為子女的衣食住行操勞,為子女求學、求職、擇偶奔波,雖然辛勞受累,卻幹得很帶勁、很充實。一旦子女由於求學、工作或結婚而離家出走後,生活雖然清閑了,卻覺得異常的難熬。所以要克服或減緩“家庭空巢綜合症”,就必須及時地充實新的生活內容,盡快找到新的替代角色,例如,培養新的興趣愛好,建立新的人際關係,創造新的生活方式,參與豐富多彩的閑暇活動等。
7麵對死亡抱有坦然心態
生是死的序曲,死是生的終結。生老病死是生物的自然規律。人可以活到高齡,但不可能永生不死。“人生自古誰無死”,麵對死亡,老年人要抱有坦然的心態。
人的死亡有三種基本方式:
一種是病理死亡,這是絕大多數人要經曆的。病理死亡是一種緩慢的、有痛苦的死亡。其中也有少數的突然死亡。從心理承受角度講,病理死亡,尤其是慢性病死亡是受折磨的痛苦過程。
另一種是意外死亡,意外的突然死亡是沒有什麼痛苦的,心理上也沒有準備,不會有受折磨的過程。然而,人們總是千方百計地預防這種死亡的發生。
再一種是衰老死亡,嚴格來說,真正屬於衰老死亡的很少很少,就是壽命極長的人,雖明顯衰老,但臨終前總是伴有這樣或那樣的病理過程。
據調查,老年人一般是因疾病而死亡的。因此,一旦疾病落到自己身上時,就應以豁達、樂觀的態度對待,堅定生活的信心,適時調整自己的心態,維持心理上的平衡,配合治療,積極地頑強地同疾病做鬥爭。當疾病已無藥可治時,就要服從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則,泰然瞑目,悠然離去。
在死亡麵前,不少老人表現出各種不同的不健康心態,有的將信將疑,尤其是當得悉身患絕症時,總以為是檢查儀器不準確,醫生診斷會失誤;有的討價還價,企圖延緩不可避免的死亡;有的抱怨和嫉妒,忌恨別人為啥身體那麼好,抱怨自己命運不濟,天不憐人;有的極度哀傷,對生時不如願的地方掛齒不忘,對將失去的東西戀戀不舍,總想讓別人分擔自己的不幸和悲痛;有的默然接受,雖企盼柳暗花明又一村,但又無可奈何花落去;有的希望突發急病,瞬間死亡,免除痛苦,也免得給家人和單位帶來麻煩。
對死亡的心態如何,可以對死亡的進程有著明顯的作用。在現實生活中,越是怕死的人越是短壽。因為他們總是處於恐懼、憂鬱的精神緊張狀態下,健康狀況越是低下,死神越會早日降臨。而那些不怕死的人反而長壽,因為他們在思想上沒有包袱,很樂觀,該幹啥就幹啥,結果反而能夠健康長壽。
老年人麵對死亡應該抱有坦然的心態。
首先,認識到長壽需以健康作為基礎,自己必須具備起碼的生活能力。欲達此目的,必須講究養生方法,堅持必要的養生活動,進行適當的運動鍛煉,且持之以恒,不僅可維持高齡後的生活能力,而且還可能是尋求自然安樂死的一個有效途徑。
其次,積極的心理活動有利於提高機體的免疫防禦能力,幫助治愈和緩解疾病。因此,老年人患病之後應盡快學會適應病人角色,安心治病養病,尤其是要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
近代,人類已明確認識到長生不死觀的可笑與無知。醫學的發展僅使人類對生死的奧妙有所揭示,認識到生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如何遵循自然規律,積極地戰勝疾病和延緩死亡,維護生命的神聖權利,已成為生死觀的主要內容,希望通過人類本身的努力,使壽命得以延長。
再次,確立死得其所觀。20世紀下半期以來,隨著醫學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及觀念的更新,不再把“生命的神聖”視為指導人類活動的金科玉律,提倡更注意重視生命的質量和價值。人生必有一死,隻有死得安詳、愉快、有價值,那就死得其所。死了會給後人留下什麼,臨死之前回首往事,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過去的碌碌無為而羞恥足矣。與其害怕死亡,不如反過來珍惜生命,發揮生命的潛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對社會的奉獻中去;與其對死亡沒有一點思想準備,不如做好思想準備,事先立好遺囑,以除後顧之憂,安排好後事,坦然地等待生命的最後一刻。使自己的一生不僅有一個美好、幸福的生,同時也有一個幸福、安樂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