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內省吾身,改之為貴
我們民族有一個非常明睿的見解:人免不了犯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是,有錯誤不要緊,關鍵是要改正錯誤(過則勿憚改)。犯了錯誤,要認真改正,這是我們民族智慧超人的又一傳統美德,也是我們提高魅商的重要法寶。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這種每天自覺進行自我檢查、省察,並於發現錯誤之後認真改正,是我們民族行之有效的加強道德修養的傳統方法。但是,這種方法並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孔子曾發出感歎:“已矣乎,吾未見其過而內訟者也。”(《論語·雍也》)正因為做到這一點比較難,曾子能做到,所以他成了品德修養的楷模。
正因為改過不是很容易的事,所以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衛靈公》)這些話語表明,孔子對不學習、不修德、聞義不從,有過不改這樣的行為,感到很憂慮。這也說明,能夠“內省吾身”,認真改正是最珍貴的品德。
《論語·述而》記載著這麼一個故事:“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禮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這則故事說明,孔子把別人知道自己的錯誤,給指出來,予以批評,看作是很幸運的事情。這對那些文過飾非,拒不認錯、改過的人,是一劑良藥。至於那些喜歡把錯誤推給別人,甚至為一己私利而故意坑害他人的人,更應從中受到真切、深刻的教育。
我們應該繼承發揚這種聞過則喜、有過則改、歡迎別人批評的優良傳統。養成自覺地省察、檢查的良好習慣,不斷克服、改正弱點、缺點和錯誤,努力提高道德水平。
6見賢思齊,學無常師
“胸有詩書氣自華。”知識充實是高魅商必備之條件。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見賢思齊、學無常師,這也是我們民族注重道德修養,虛心向有一功一善、一技一藝者學習,不斷滌非進德的優良傳統。
《論語》中有諸多論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內自省也。”(《論語·裏仁》)“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論語·述而》)
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學無常師,多聞多見,擇善而從的主張,是我國教育思想中有積極意義的首創見解,是我國傳統道德修養方法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兩千多年前的封建社會,能有這樣的思想見解,是我們民族的驕傲。我們民族,是一個智慧的民族,一個有大智大勇而能自強不息的民族。
《論語》中還有一段話,更深刻地表明我們民族重視修善進德的優良傳統:“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悅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子罕》)
這段話的大意是,正經話,不但要聽從,更要以之為準繩改正不足或錯誤;聽了委婉說出的話,怎麼會不歡喜;但要好好思考,若隻是喜歡而不願仔細思考,隻是聽從而不願改正,對這種人,我實在是沒辦法啊!這種見解,強調個人在道德修養方麵的能動性,主動性。這些很有價值的思想被我國曆代有遠見卓識的人們所繼承和發揚,成為我們民族道德修養的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