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讓金錢為你而工作(3 / 3)

不論是誰,賺錢的道路總是坎坷曲折的,在市場競爭中,有些企業經營者由於受資金、設備、人才、技術等客觀條件的限製,目的不可能一下子就達到。AB的例子就告訴了我們:起先沒本錢沒關係,可以先用別人的錢建立起信譽,然後買空賣空,大獲成功。這就說明,任何想掙錢的人欲沿著筆直的路線達到自己認定的目標都是不現實的,世界上也不存在一帆風順地一步達到輝煌頂點,一口吃成個大胖子的先例。賺錢如同做人,其道路直中有曲,曲中有直,欲走直徑,但往往卻走入了絕境。而艱苦探索出來的道路,有時卻能比直徑更能率先到達終點。這也說明謀求創富,確實需要在市場實戰中采用迂回戰術,尋找戰機,以迂求直,迂回發展。

日本橫濱的石目一郎也是用小錢賺大錢的一個成功者。

橫濱有一家生意很好的廉價市場。石目看到這裏顧客很多,整天往來不斷,他突然心生一計,把市場門口已經關門的自行車店租過來,經營水果。一間隻有30多平方米左右的小店,每天可有100萬日元左右營業額。

普通的人總認為在廉價市場的旁邊開店經營無法做下去,以前的自行車店也是因生意蕭條而關門的。然而石目先生卻認為大有可為。結果他的想法沒錯,事在人為,他成功了,石目現在已吃定廉價市場的成千上萬的顧客了。

要奪走廉價市場的顧客,商品售價就必須比廉價市場更便宜才行。一般水果店的利潤是30%,廉價市場是20%,他的利潤平均隻有10%,雖然利潤不大,但一天可賣100萬日元,積累起來也相當可觀。

石目的店鋪麵積並不大,所以他的店就像倉庫一樣堆滿了水果的箱子。一天進一次貨是無法應付像洪水般湧來的顧客的,於是石目便早晨一次,下午一次,從中央市場雇卡車拉來成箱的水果,一搬下來就在顧客麵前開箱出售。

忙得不可開交的石目愉快的說:“我們的水果既便宜又新鮮,真正達到價廉物美的要求,所以很受顧客歡迎。我們不是以計量來賣的,以一包最少100日元為單位來出售,這樣可節省很多時間。”

用小錢賺大錢的賺錢法,很重要又經常用的方法就是“借”:借環境,借聲勢。隻有“借”到了地方,找到了可以下嘴的“口子”,才能順順當當地“吃”。試想,如果石目把自己的小店設在一個僻靜的地方,或者設在賣高檔商品商場的旁邊,有誰又會去光顧這個無名的、偏遠的、低檔的小店呢?所以,關鍵還是要在“借”字上下工夫。在商場上,許多商家都十分注意在“借”字上做文章,通過“借”這個手段,達到事半功倍,發展自己的目的,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就能穩操勝券。而且,這裏的“借”可以引申為“借雞生蛋”、“借別人的腦袋發財”等方法。市場行情瞬息萬變,經營環境日趨複雜,在這種情況下,小本生意的經營者更應善於“借”力製勝,並從多層次、全方位入手。

用小錢賺大錢的方法有很多,但歸納起來有兩點:一要開動腦筋想辦法,二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條件。雖然不會如說起來那麼簡單,但隻要努力去實踐,隻要憑智慧借機找竅門,掙大錢並非可望不可及。因為,有許多高財商的人就是利用這個方法成功的。

4存款求利劃不來

財商高的人經商,很重要的秘方是不存款。他們有錢不存入銀行生利息。在18世紀中期以前,猶太人熱衷於放貸業務,就是把自己的錢放貸出去,從中賺取高利。到了19世紀後,直至現在,猶太人寧願把自己的錢用於高回報率的投資或買賣,也不肯把錢存入銀行。

這種“不作存款”的秘訣,是一門資金管理科學。俗語講:“有錢不置半年閑”,這是一句很有哲理的生意經。它講明做生意要合理地使用資金,千方百計地加快資金周轉速度,減少利息的支出,使商品單位利潤和總額利潤都得到增加。

做生意總得要有本錢,但本錢總是有限的,連世界首富也隻不過百億美元左右。他們靠的是資金的不斷滾動周轉,把營業額做大。一個企業會不會做生意,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看其能否以較少的資金做較多的生意。

大富豪報業巨頭普利策17歲時到美國謀生。開始時在美國軍隊服役,退伍後開始探索創業路子。經過反複觀察和思考後,決定從報業著手。可惜他既無資本,又無辦報經驗,如何能辦起一家報紙並從中賺錢呢?對一般人來說,連想也不敢想。但普利策卻堅定不移地向這個奮鬥目標前進。

沒有資本怎麼辦?普利策想:可以做工積累,然後靠運籌弄來一點。沒有經驗怎麼辦?他決定從實踐中學。就這樣,他千方百計找到聖路易斯的一家報社,向該老板求一份記者工作。開始老板對他不屑一顧,拒絕了他的請求。但普利策反複自我介紹和請求,言談中老板發覺他機敏聰慧,勉強答應留下他當記者,但有個條件,半薪試用一年後再商定去留。

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而屈就,普利策全力投入工作。他勤於采訪,認真學習和了解報館的各環節工作,晚間不斷地學習寫作及法律知識。他寫的文章和報道不但生動、真實,而且法律性強,不會引起社會的非議和抨擊,這就吸引了廣大的讀者。老板高興地吸收他為正式工,第二年還提升他為編輯,他的收入也因此增多了,並開始有點積蓄。

幾年後,普利策對報社工作了如指掌了,他決定用自己的一點積蓄買下一間麵臨歇業的報館,開始創辦自己的報紙了,取名為《聖路易斯郵報快訊報》。普利策自辦報紙後,資本嚴重不足,但他善於借用別人的力量,使用別人的資金,很快就渡過了難關。他怎麼借用別人力量呢?19世紀末,美國經濟開始迅速發展,商業開始興旺發達,很多企業為了加強競爭,不惜投入巨資搞廣告宣傳。普利策就盯著這個焦點,把報紙辦成以經濟信息為主的媒體,加強廣告部,承接多種多樣的廣告。就這樣,他利用客戶預交的廣告費使自己有資金正常出版發行報紙,發行量越來越大。開辦5年,他每年賺了15萬美元以上。他的報紙發行量越多,廣告也就越多,他的收入開始進入良性循環,不久他發了財,成為美國報業的巨頭。

普利策能夠從兩手空空到腰纏萬貫,是一位做無本生意而成功的典型。他初時分文沒有,靠打工掙的半薪,然後以節衣縮食省下的極有限的錢,一刻不置閑地滾動起來,來發揮更大的作用。這就是“不作存款”和“有錢不置半年閑”的體現,是經商成功的一訣竅。

怎麼才能使錢不置閑呢?處理閑錢具有以下幾個方麵的技巧:

第一,善於分析市場走勢,把錢投向回報率高的項目。

猶太人善於精打細算,把錢存入銀行,年息最多也不過10%左右。而把錢投入做生意或生產項目,如果利潤回報率為10%,一年滾動周轉4次,就可以獲得40%的增值。如果對市場走勢觀察分析準確的話,每次周轉會盈利30%或更多些,那麼一年滾動周轉4次,所得的利潤則超過100%了。所以,商人乃至普通百姓,一般不會把錢存入銀行的,即使一時未尋到有利的投資目標,他們寧可拿著現金,等待投資的時機。

第二,把投資開發的產品推銷出去。

在今天的市場中,經營者的生存與發展關鍵在於其商品不積壓,經常保持勤產勤進,快銷快出,這樣就不會積壓資金。商品一旦積壓,既妨礙了擴大生產經營,又產生利息、倉租等費用。要達到商品不積壓,除在於產品的質量和款式外,很重要一環是營銷。根據營銷學的道理,經營者要千方百計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才能達到盈利的目的,在整個營銷過程中,促銷是一項至關重要的工作,正如“皇帝女兒要出嫁,還得相親一句話”的道理一樣,質優款新的產品也要有得力的促銷手段才能賣出去和賣得好價格。

第三,善於確保資金安全,防止因小失大。

從事經營,風險是時刻存在的。古人講:“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盈利是與風險並存的。如何化險為夷呢?猶太人做買賣很有規矩。如規定交易必須訂立合約,一切按合約條款辦事;又如買賣不放賬,如要求放賬者必須提供銀行擔保或相應物業抵押等。他們絕不做那些以言代約,隨隨便便的“君子協定”買賣。正因為如此,他們不會有受騙上當現象。猶太人有一句諺語說:“老子與兒子也不能相信,隻相信自己。”其道理出自以契約辦事的習慣。

5小錢不去,大錢不來

如果你是一個想收獲金錢的園丁。播種大多有些簡單的要領。做到了要領,其餘就看自然條件了。

(1)明確地選擇為什麼而下種

有個新手,他對著兩塊新近種植的土壤,麵帶憂慮地說:“我在那塊地裏下了128元的種子,希望會冒出個什麼來。”你不會有他這種憂愁。之後,為兩千元播種。兩千元進來了,就為四千元而下種。如此以往,直到你達成你的金錢目標。

這種漸進過程可以使用於任何目標。你的理想體重如果是70公斤,而你目前重85公斤,那就為80公斤“下種”。達到了這個目標,再為75公斤而“下種”,等等。

(2)照料你的園地

別打擾種子,任它們長,以肯定與行動來澆它們,但不必三分鍾就檢查它們的進展。

偶爾,你可能心生疑慮。這時候,加強一下工夫。把目標當成一項肯定來陳述,對自己說個幾百遍。或者,也可以為那個目標製作一幅寶藏圖。也許該進入你的聖所,穿上與那個目標有關的能力裝,或者為你的錄像機下些工夫。此外,和你的大師閑聊,也許能解除疑慮。

(3)做必要的工作

一如土壤需要耕耘,你的種苗成長之際可能需要你來一點體力上的工作。那工作無論是什麼,隻要它出現,做就是了。

(4)把你的進展記下來

一個目標實現了,在你的單子上做個驗收的記號,不過,要在同一張單子上繼續記錄新的播種。時間過去,你會有一頁又一頁的種子。請記住,下種的作用可能有以下兩者之一。其一是,我們得到我們播種之物——或更好的東西。其二是,我們對我的播種之物的欲望可能消失殆盡。如果有一天我們檢視我們所播種子的名單,說我不要這一項了,那就把它劃掉。播種已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