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贏得個人的理財自由
自由可以說是人類夢寐以求的終極目標和生存狀態。人們在創富的過程中,自由也不能被創富的艱辛所埋沒。現代財商理念認為,在創富過程中要贏得個人理財的自由。
理財自由反映的是你在創富過程中對財富認識的程度,以及對財富的管理水平;反映到操作的具體層麵,就是指在財務管理中的具體方法、策略與技巧,如存錢的辦法,家庭投資理財方法等等。
為了金錢而失去自由,是財商理念的弱智與短視。隻有贏得個人理財自由的人,才能真正的擁有與享用財富帶來的幸福與快樂。
1錢,實際上是理出來的
與其說掙錢,不如說“理”錢,從許許多多的事實中,我們都可以發現,會理財,才能成為有錢人。特別是起步階段,具有恰當合理的理財意識,基本上決定了一切。
台灣著名理財專家黃培源的觀念就很有說服力。
黃培源,是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企業管理博士,擔任過研究所教授、所長,曾經任職於美國和台灣多家金融機構,從事金融投資、財務顧問十幾年,他的理財名著《理財聖經》,銷量超過20萬冊。
他在大學期間就立誌成功,並認為“會賺錢就是成功”,所以開始研究用功讀書與賺錢之間的關係,並試圖歸納有錢人的賺錢方法,以找出賺錢途徑。他得出一個結論:三分之一的有錢人是天生的,三分之一是靠創業積累財富,另外三分之一是理財致富。誕生富裕之家畢竟是少數,而創業成功的比率隻有7%,因此,他認為,理財,應當是普通人致富的主要方式。
在一次演講會上,他很肯定地說,一年隻要存450萬美元,用於買股票或房地產,40年以後,便可以成為億萬富翁。
他舉了一個諾貝爾獎的例子:1896年創立之初隻有980萬美元基金,每年5位諾貝爾得主,皆可得100萬美元。委員會為了避免基金管理出差錯,訂立章程規定基金的投資政策應該是安全且有固定收益,例如銀行存款與公債。但到了1953年,基金隻剩下330萬美元;這時,基金會及時作出調整,將基金投資到股票與房地產上,直到1993年,基金的總產值已成長為3個億。
怎樣理財致富呢?黃培源認為,從現在開始,隻要每月定期存下1200元,將存下的錢投資股票或房地產;以每年20%的投資報酬率計算,40年後,就是億萬富翁。他還強調理財需要耐心和時間,而且理財是越年輕效果越好。
關於買股票,黃培源有他獨到的主張,他的原則是“隨便買、隨時買、不要賣”,分散投資風險,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裏,靠時間積累財富。由於沒有人能預知股票的漲跌,所以“不要研究”、“不要相信分析師或技術分析”、更不要“依靠進出賺差價”,用輕鬆的心情,惟一例外的是,當投資地區的經濟增長率出現負增長,銀行存款反而是理財的最佳去處。
另外,除了投資理財,還得注意幾個良好的理財意識。
一是積少成多的原理。
台灣著名企業家蔡萬霖當年的理財做法就很有參考價值。小時候媽媽做飯時,總是從定量的大米中抓出一把米放進小壇子裏,日積月累,竟節餘下來許多糧食。每當青黃不接的時候,取出來供全家食用,可解燃眉之急。這件事給蔡萬霖蔡萬春兄弟以深刻的啟迪,城裏的家庭婦女們假如每天將零用錢存上一點,天長地久就是一筆可觀的數字。
正是這個啟示,使得蔡氏兄弟開創了“十信”一元錢開戶的“幸福存款”儲蓄運動,正是這個運動,使他們完成了原始積累。
二是尋找既體麵又能省錢的花錢方法。
我們有時也有省錢的意識,比如買一台電腦,能少花一點是一點,於是,我們可能就會組裝一台,確實省了不少錢,但沒有解決問題,因為非品牌機的售後服務幾乎沒有,所以當電腦出了毛病時,又得自己掏錢修,修來修去,往往總價格比品牌機貴了一兩千塊。
有省錢意識,並不一定就是省了錢,還得會花錢會省錢。
比如,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花了很多冤枉錢,為的是掙一點麵子,從內心裏說,實在是一種浪費。但又不能不為之,這個社會就是這樣的。我有幾個同學在外企工作,有一位在摩托羅拉擔任部門經理,有一位在雀巢擔任營銷主管,他們經常出差,每次出差,他們的老板都要求他們必須住四星級以上的賓館,否則扣獎金,能省錢也不讓省,為的是大公司的派頭,也便於與人談合作。這也許是工作的需要吧。
而我們自己做事的時候呢,卻經常為應酬花費而心疼。
蔡萬霖當年的故事告訴我們,其實關鍵是“會”。
出差在外隨便扔錢最不值得。可是既要做成生意,又要讓客戶看得起,樂意和你成交,你就必須有辦法有點子。蔡萬霖的一個做法是:要投宿大飯店,就住小房間,投宿小飯店,就住大房間。“一大一小”皆因地方不同,而顯出“派頭”來。若有人找他有公事,到大廳裏談。這樣一來,既無小裏小氣之嫌,又無怠慢之意,有的是大家氣派,做起事情來成功率就很高。
三是具有現金意識。
再多的錢,如果隻是賬麵上的,對於年輕的創業者來說,未必是一件好事。在財務中,流動性最高的資產就是現金,同時也是最有價值的資產。在現代市場中,各種原料、產品的市場價值,由於流動的原因,價值往往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降低,現金是進退自如的工具,所以,有人說,在這個市場現狀下,能賺就要多賺些現錢,如果萬一要賠的時候,也可以東山再起。
2先聞一聞金錢的味道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傾向於把金錢看成是萬惡之源,把對金錢的追求看成是拜金主義,很難相信一個把金錢當做敵人的民族會取得經濟上的成功。要提高理財的能力,首先就要確立對金錢的正確觀念。如果把獲得金錢看成是一種罪惡,從而在心理上產生一種負罪感,這就無法把賺錢的欲望建立在一個合適的心理基礎上。因此,我們首先要先聞一聞金錢的味道。
金錢到底什麼味道?具有不同等級財商智慧的人會得出全然不同的回答:“金錢有銅臭味害人不淺”或是“金錢美麗芬芳、動人無比”。其實,從人類的曆史看,對金錢的合理追求都是高尚的行為。德國的社會學家韋泊在解釋為什麼資本主義會在西方社會成功時指出,正是在宗教改革後,新的教義告訴人們追求金錢是上帝的合理安排,因此人們開始把通過合理渠道和勤奮工作賺錢看成是上帝賦予的職業時,資本主義才發展起來。金錢對任何社會、任何人都是重要的;金錢是有益處的,它把人們從對權力的追求中解脫出來,營造了金錢麵前人人平等的社會秩序,推動了社會的發展。
金錢對個人更是具有更重要的意義,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能的。美國社會學家海恩思指出,金錢可以在10個方麵使人生活的更美好:①物質財富;②享受更充分的娛樂;③自己和子女的教育;④旅遊;⑤良好的醫療,因而使自己活得更久;⑥退休後的經濟保障;⑦更加的自信;⑧更自由地表達自我;⑨使自己更有魅力和力量;⑩提供從事公益事業的機會。
金錢的味道非常美好,它可以使我們享受到寬敞的房屋、時髦的衣服、現代化的電器、便利的交通工具,還可以使我們充滿男性魅力,因而更容易在情場上獲得成功。根據南方的一家權威報紙調查,北京、廣州和成都的女性在選擇男性朋友的時候,大都把對方的經濟地位放在第一位考慮的因素,她們覺得有錢的人更有魅力、更具性感,多年以前女方選擇男友的身高因素早已經被甩在最後一位。
金錢的味道之美好,還表現在它能夠滿足我們貢獻社會的欲望。很難相信一個三餐都沒有著落的人會對這個社會有什麼貢獻。而那些有錢的人,在自己享受生活的同時,還通過設立基金,讓其他人分享他的快樂。比爾·蓋茨是世界首富,但也設立了世界第一位的慈善基金,價值20億美元,可以使很多沒有錢學業的人繼續上大學,比爾通過智慧賺取金錢,又把它回饋給社會,這不是很高尚的行為嗎!
金錢的味道之美好,還在於它能夠給人以自信。口袋裏有錢,銀行裏有存款,會使人輕鬆自在,不必為別人怎樣看你而發愁,也不必要為幾百塊錢的消費而過多憂慮,可以瀟灑地出入商品市場和豪華的酒店。想找女朋友嗎,如果你沒錢,那隻能逛一逛不要門票的公園,連一場電影也不敢請。如果你還沒有金錢,請正視自己的處境,仔細聞一聞金錢的味道,把金錢的美好當做前進的動力。有人這樣說道:“讓所有那些有學問的人說他們所能說的吧,是金錢造就了人”。
正是金錢的美好,美國作家愛默生才大聲地謳歌金錢,他指出如果不是金錢刺激了人類的創造能力,人類社會就會失去前進的動力。正是因為對金錢的追求,一部分人把對權力的追逐棄之一邊,這個社會才沒有變那樣醜陋。
但是,追求金錢應該成為一個事業,而不是為單純的享受。我們在列舉百萬富翁的成功因素時,特地指出他們都是把追求金錢當做一種事業的人。如果你把追求金錢當做一種事業,就會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來看待它,因而也就更容易在生意場上取得成功,因為你已經獲得了超越。
一位在股票投資上獲得很大成功的人,講了很多大戶室的秘密。在他所在的大戶室中先後有三個有。其中一個是勞改釋放分子,一個歸國留學人員,他自己是一個辭職專門做證券生意的。他說這三個人對金錢都有不同看法,但都在千方百計地賺錢,而且都取得了成功。那個勞改釋放分子是在偶然的機會涉及股市的,原因是釋放後,一時生計無著,在朋友的慫恿下,投資股票,從散戶做起,現在擁有千萬資產。留學歸國人員本來學的就是證券專業,回來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也為了為改變自己的生存處境,使自己生活的更好一些。因為出身不同,對金錢也有不同的看法。當問到這三個人中誰的技術最好,他遲疑一下回答說是那位留學人員。有人問:“是不是因為留學人員學的證券專業?”他肯定地回答:“不是。”
他回答說:“那個勞改釋放分子在炒股的時候,看到的隻是金錢,他把賺到的錢全部用來吃喝玩樂。而那位留學人員則把賺錢當做是證明自己才能的方法,因而更能從金錢之外考慮問題,所以對大盤的走勢看的更為清楚,投機的更少一些。從長遠的觀點看,他的勝算當然要多一些。”
我們常常說功夫在詩外,意思是說做詩歌,就必須從詩歌之外下工夫。賺錢也是同樣道理,如果隻是看到金錢,就會目光短淺,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從對許多經濟成功人士的采訪看,賺錢使他們感到快樂,不在於自己的存款增加了多少,而在於自己通過賺到的錢,證明了自己能夠行,這種滿足感才真正是快樂的源泉。這種滿足感使自己在賺錢的時候感覺自己是在從事一種事業,從而極大地激發自己的創造性。
要想成為一個精明的理財專家,也必須有幾分在詩外的功夫,這樣才能夠達到一個全新的境界。
3再數一數你口袋裏的鈔票
現代財商理念常常驅使我們數一數口袋裏的鈔票。“請問先生,你清楚自己口袋裏有幾個錢嗎?”“請問小姐,你清楚自己錢包裏有幾個錢嗎?”“請問各位讀者朋友,你數過自己到底有多少錢嗎?”
如果你的答案是:“不!”那麼,這將意味著什麼呢?你從前想過沒有?或者你現在想過沒有?如果你的回答仍然是:“不!”那麼,我們不得不顧及你的“錢”途而大吼一聲:
“數一數你到底有幾個錢!”。這是獲得理財自由的現代財商理念。
或許有的讀者朋友會很不以為然,說:錢就裝在我口袋裏,數不數有什麼關係?或者有的朋友不屑一顧,說:你吃飽撐的,數錢幹啥?放著就行!或者有的讀者朋友會說:我沒幾個錢,數不數都不會變得更多些。
諸如此類的言論,隻要你留心去觀念,隨時都能聽到。那麼,真的像這些讀者朋友所說的那樣嗎?
現代財商理念告訴你:“不!”“絕對不!”
為了你今生今世的一切,你務必要數一數你的錢,如果你已經漫不經心地數過了,請你再鄭重其事像虔誠的天主教徒那樣再數一次吧。如果你從來都沒有數過,那麼,就從現在開始,先放下你手中的這本書,數清楚你的錢再讀,要不然,即使你花上三個月的時間去研讀這本書,對你來說也是枉費眼力徒勞無益的,因為:你對金錢懵然不知!既然你對金錢懵然無知,那怎麼可能贏得個人理財自由呢?
在這裏我們要說明一下,之所以要反複強調“數一數你的錢”這一點,並非說你一個人,而就大多數人來說,他們對自己錢財的具體數目絕對是一片混混沌沌或茫茫然的,不信你可以試問你身邊的朋友,或者你的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