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巧結財緣:開辟一條創富的“錢途”
第 七 章巧結財緣:開辟一條創富的“錢途”
一、掌握捕捉商機的本領
財商、商機、財富,把三者相連,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更高的財商會發現更多的商機,更多的商機可以帶來更多的財富。
在波濤洶湧的商海大潮中,總會蘊藏著無盡的商機。所謂商機,就是發展商品經濟的市場機遇,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商業機會。商機是致富的生命線,商機背後隱藏的是巨大的財富與無限美好的前景。然而,商機又是轉瞬即逝的,這就要求你具備敏銳的洞察力,能夠及時地識別它,並迅速地把握住它。隻有這樣你才具備了現代的財商;你才會成功致富。1商機中蘊藏著無盡的財富
機會隻青睞有準備的人,商機則更多的賜予那些具有財商頭腦的人。
在遼闊寬廣商海中,蘊藏著無盡的商機。商機即是商業機遇。商機雖是商業社會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但對於機遇的解釋,在中國則隨處可見。《辭海》注釋“機會”所用“行事的際遇機會”即機遇。換言之,抓住機遇,就是抓住遇到的機會。許多諺語、成語、警語、哲語、都與機遇有關,最常見的比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識時務者為俊傑”,“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那個店”,“運至時來,鐵樹開花”,“此一時,彼一時”等等。商機,就是一種商業的機遇。
“商機”,是商務活動中一種極好的機會,是一種有利於企業發展的機會或偶然事件,是有利於企業發展的大好時光和有利條件,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一係列的偶然性與可行性,或者說是還沒有實現的必然性。
商機,在空間表現上是一種特殊點,有一些特別表現;在時間上是一種特別時刻;在發展趨勢上,表現為商務的一種轉折處。引申到商戰上,特別是市場爭奪中,則多表現為競爭對手出現的時間差,空間差,可供我利用或競爭對手與我雙方都可以利用的偶然出現的有利因素。從而又派生出商戰中常用的“時機”、“令機”、“地機”、“事機”、“力機”以及由各種有利因素綜合而成的機遇。
商機,從範圍上講,不僅是指一個商人,一個企業在市場大潮中對於商業機會的把握,也指一個省市、一個縣(區)、一個鄉鎮在發展商品經濟中市場的機遇。
由上可以看出:商機就是市場機遇,但它又是一種特殊的機遇。要想識別和把握商機,首先必須了解其特殊性,即了解商機的特征。通過對現實生活中大量商機案例的考察和理論分析,我們發現商機的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商機的客觀性。商機是客觀現實的存在,而不是人的主觀臆想。
二是商機的偶然性。商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它是一種偶然的機遇,常突然發生,使人缺乏思想準備。當然這種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現,隻不過是一般人難以預測把握罷了。
三是商機的時效性。俗話說,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說明機會與時間是緊密相連的。機遇如電光轉瞬即失,抓住了也就抓住了,要是使其錯過,則隻有追悔莫及,枉自痛惜。
四是商機的公開性。任何商機,由於它是客觀存在,所以它是公開的,即每個企業、每個人都有可能發現它。
五是商機的效用性。商機不是一般的有利條件,而是十分有利的條件。它像一根有力的杆杠,抓住了它,就可以比較容易地擔起事業的負荷,失去了它,也許將在事業麵前束手無策。
六是商機的未知性和不確定性。商機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可知性和不確定性,要受事物發展的影響。這種影響來自兩個方麵,一是形成商機的條件的變化,二是利用商機的努力程度。
七是商機的難得性。商機是很難碰到的,特別是一些大的商機,更是難以把握。
上述商機的內在特征要求創業者們在全麵把握這些特征的同時,須盡力與實際經營結合起來,做到“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從而發現並果斷地抓住商機,創造財富。
商機一現,財源滾滾。大量的商業案例表明,成功的經營者總能發現商機,捕捉商機,搶得商機,占得先手,勇立商海潮頭,這樣才會脫穎而出,占據市場主動,從而在商機發掘無限的財富。
塑膠大王王永慶,就是一個十分善於抓住商機的人。當他開始創業時本來計劃開一家水泥廠,後來偶然和一位朋友聊天過程中,他敏銳地感覺到塑膠在台灣非常短缺,盡管王永慶一點都不懂塑膠製造,甚至連一個簡單的化學分子式也看不懂,但王永慶一點也不畏縮,毅然決定開辦塑膠廠。結果,產品一生產出來就供不應求,初試牛刀,王永慶就大獲成功。
在北京有一家飛花洗染店,其老板盧飛花也是一個十分善於捕捉商機的人。1991年,她與名牌服裝廠店聯手,走出了一條服裝、服務共興共榮的新財路。比如羅曼、蒙妮沙、美爾雅、皮仙娜、海裏蘭、皮爾·卡丹等名牌廠店都與她有業務關係,盧老板為它們開設專洗業務,既抓住了一大批有高消費能力的顧客,又打消了顧客購買高檔服裝、淺色服裝不好清洗的顧慮,使合作各方皆大歡喜。說起來叫人難以置信,店裏洗滌一件高檔服裝的價格常常相當於一件中檔同類服裝的市場售價,可是人們毫不在意,因為服務確實讓人滿意。為了提高服務水平和勞動生產率,1992年秋盧老板從贏利中劃出專款,一次引進了德國博韋和日本東洗的全套幹洗、熨燙、整形設備,又投資20多萬元對舊有店堂格局按照國際流行式樣進行了徹底的改造裝修,並配齊20多位專業技師分關把口、各負責一個流水環節,形成一套完整的服務質量保證體係,使她的洗滌店成為當時全市設備最新、水平最高的全功能洗染店。1993年,盧老板的洗染店全年實現利潤達200萬元,相當於一家中型生產企業的利潤水平。
與上述事例相反,一些失敗的經營者大部分都對身邊的商機視而不見,甚至眼睜睜地看著它從自己的身邊溜走,痛失賺取財富的良機,空留悔恨的歎息。
商機存在於市場之中,但它不會主動地進入人們的視野,也不會主動變為財富,而是需要人們用慧眼去發現和捕捉。目前,在市場中,缺少的不是商機,而是對商機的正確認識和把握,缺少一種捕捉商機的智慧和眼光。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市場,對於企業來說不是缺少市場,而是缺少發現市場需求的那雙“慧眼”和“創意”。眼下,企業經營者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市場越來越難把握。有的即使使出渾身解數,殫精竭慮,鞠躬盡瘁,還是收效甚微。市場商機在表現形式上的這種鮮明的變化,使企業麵臨著嚴峻的挑戰,勢必要求企業經營者換一種全新的眼光去發現和捕捉商機。俗話說: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在市場經濟中,有心人有占不盡的市場,發不完的財。那麼怎樣才能成為“有心人”呢?成功者的實踐告訴我們,如果我們把視線從市場的表層擴展延伸到市場需求的方方麵麵,深入到消費市場,用新的理念和新的眼光細心地去觀察、去尋覓、去琢磨、去挖掘、就會欣喜地發現,市場仍然存在著大量商機。
如果我們把握住了有利的商機,並將之轉化為致富的行動,就會在市場競爭中謀得一席之地,淘得源源財富。
2透過政策變化攬商機
對財富而言,頭腦與運氣總是密切相關的。透過政策變化攬商機就是高財商的“淘金者”的好福氣。
政策是各級政府意誌的一種體現,它還帶有強有力的“勢能”,用活一項政策可以救活一個瀕臨倒閉的企業;用足一項政策可以迅速發展壯大一個企業。
政策裏麵有“黃金”,就看你怎樣挖掘;政策裏麵有機會,就看你會不會“投機”,這其中的奧秘頗值得研究。“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如果能細心體會出政策中包含的無限機會,活用政策也可以輕輕鬆鬆賺大錢。這也是當代財商的一個重要理念。
政策是嚴肅的規範,國家靠它管理國家事務,指導工作,調控社會、經濟、科教等一切事業和活動。政策又是一個龐大的體係,有國家政策,行業政策規定,地方性政策規定;有禁止性政策規定,限製性政策規定;有鼓勵性政策規定,支持及優惠性政策規定。由於國情的複雜和變化,由於政策力及程度,難免出現政策規定之間的矛盾、空隙,這就形成了政策之中“有機可乘”的現實。
如果企業能夠明白這個道理,時時刻刻關注政策的調整與變動,注重研究政策規定,尋找政策規定中的“矛盾”和“空隙”加以利用,尤其是善加利用鼓勵性支持性優惠政策,就會獲得許多商業機會,就會搶得經營發展的先機,甚至奪得市場競爭的獨占優勢和地位。
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國家明令規定不能從國外進口小臥車。日本人研究這一政策後,將小臥車作了小小改動——後麵加個小不點的貨廂——其實就是把後備廂打開——前麵和小臥車完全一樣。結果這種稍加改動、造型奇特的“客貨型”小車長驅直入中國市場。後來,不少大城市交通部門為緩解市區行車難的問題,又製定政策:載重15噸以下的為小汽車,可以進城,超此限者未經特批不準駛入市區。這個規定一下給一些汽車經營廠商帶來致命的打擊,然而日本廠商卻又從中鑽出了門道:以最快速度生產載重125噸的豐田車,到中國試銷,隨即被搶購一空。
由此看來,作為企業,研究政策的確是賺大錢和發展企業及參與市場競爭的上乘之道,上上之策。如果您抽不出時間逐條研究政策規定,您可以向一些政策法規專業人士谘詢,可能這會使您發現可乘之機和發財之道。
以賈愛元為總經理的甘肅天元防腐保鮮集團公司在發展環境欠佳的西北落後地區白手起家,由一家20多人的小廠發展到今天擁有三個分廠、六個子公司、資產數千萬元的集團公司,五年上台階,步步靠“政策”。
第一步:利用政策白手起家
1990年以前,在天水師專化學係任講師的賈愛元,麵對我國化學工業尤其是化工業技術落後的現狀,心裏著急卻又有力無處去使。化學專業知識使他養成了關注市場化工產品需求變化與化工技術發展動態的習慣,設想有一天能施展才華,在化工行業幹一番事業。此時,命運向賈愛元敞開了希望之門,師專校辦廠虧損,他受命於危難之際,走下了大學講台,當上了廠長。
經過幾個月的考察,賈愛元從北京某科研所獲許轉讓了處於國內領先的生產DMF實驗室技術,DMF作為精細化工中間產品可廣泛用於防腐防黴、食品保鮮等方麵。
有了技術,賈愛元采用兩手抓的辦法開始創辦新廠,一方麵親自負責,組織專業技術力量利用中間產品研製開發新產品,一方麵籌措建廠資金。幾個月下來,一種被賈愛元命名為“黴天敵”的新型高效飲料防腐防黴添加劑開發出來了,經權威機構檢測,“黴天敵”比國外同類產品“黴敵”、“克黴”性能要高出2~6倍。然而,產品雖開發成功,但建廠卻毫無進展,一無資金,二無場地。賈愛元陷入了困境。
困難並沒有壓倒賈愛元,他認識到,按常規行不通,何不反常規而行。於是,他借來了許多有關政策文件進行研究,通過研究政策,賈愛元豁然開朗,一項利用政策建廠的方案生成了。首先,利用高校辦企業的許多優惠政策,向師專求援,將新廠辦成校辦廠,這樣就可享受高校企業免稅的優惠政策,並從師專爭取到了一筆啟動資金。其次,利用農民辦企業的有關優惠政策,向鄰近村聯絡,爭取村裏以土地入股的形式解決了建廠用地的難題。再次,利用鄉鎮企業的優惠政策,同所在鄉政府聯合,用資金入股的辦法解決了大部分建廠資金。就這樣經過幾個月的努力,賈愛元有效地挖掘和利用了政策方麵的優勢、潛力,白手起家,在西北落後地區建起了國內第一家專業生產飲料防腐防黴添加劑的高科技企業——甘肅天水營養化學廠。
第二步:利用政策上台階
賈愛元深知,在當今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要求得生存和發展,就必須不斷開拓新天地,開發新產品,靠科技進步與技術優勢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搏風擊浪,自主沉浮。
因此,賈愛元一方麵抓緊“黴天敵”係列產品的開發,繼“黴天敵”1號之後,又相繼開發出“黴天敵”2號、3號、4號三個新產品,形成飲料防腐防黴劑係列產品,並下工夫抓好市場營銷和市場開發。另一方麵尋求企業迅速發展壯大的新途徑。
由於落後封閉的大環境和企業規模小、投資力度小,甚至為銀行幾萬元貸款也要東奔西跑而不能解決等諸多因素的限製,使營養化學廠創辦一年多來發展既艱難又緩慢。為了尋求企業迅速發展的途徑,賈愛元再一次找來許多文件政策進行研究,並請專業學者做他們企業的決策、管理及政策高級顧問。經過一番謀劃之後,賈愛元選擇了在原營養化學廠基礎上成立“甘肅天元防腐保鮮公司”並選擇了投靠天水市科委的策略。
這一策略的實現,使賈愛元同他的企業一舉走出了困境,一是成立了直屬天水市科委的高科技企業——甘肅天元防腐保鮮公司;二是獲得了政府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三是享受了科技企業的許多優惠政策,如獲得了數十萬元的科技貸款;四是獲得了科研計劃經費的資助,並將“黴天敵”係列產品開發推廣列入了甘肅省“星火計劃”。
就這樣,在1991年企業發展的第二年,賈愛元依靠政策又走出了第二步,這第二步使企業一下子躍上了一個台階。
第三步:依靠政策再上新台階。
90年代初的天水,畢竟還是一個經濟不發達的中等城市,市場發育還很不成熟,雖然市政府領導及市科委對民營科技企業的發展給予了很大支持,但受大環境的影響製約,天元公司的發展仍然難以按預定計劃和目標迅速發展。為此賈愛元心急如焚,因為他深知當今新技術發展快,雖然天元擁有國內防腐防黴化工領域的領先技術,但如不能盡快形成產業就可能失去優勢。所以,天元公司要尋找再發展的新途徑。最終,賈愛元認定,企業要大跨度發展,就要進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此時,恰逢原甘肅省長賈誌傑在天水視察工作,在市長王文華的支持下,將賈誌傑省長“順路”請到了“天元公司營養化學廠”視察,原定5分鍾的“走馬觀花”成了近一個小時的企業調查,作為經濟專家的賈誌傑省長對天元的高科技產品十分感興趣,作了許多重要指示,其中一條就是“這樣的企業和產品應該到蘭州寧臥莊高新技術開發區去好好發展”。
就這樣,在賈誌傑省長的關懷下,在天水市政府王文華市長以及市科委、市計委的大力支持下,在甘肅省科委的直接過問下,天元公司於1992年順利進入了國務院批準的蘭州寧臥莊高新技術開發區。在開發區內,賈愛元同他的天元公司如魚得水,他利用開發區各項特殊優惠政策,使天元公司得到了迅速發展。一年後,幾家分支機構相繼成立,並組建起國內第一家專業化防腐保鮮集團公司。賈愛元利用政策使企業再上一個新台階。
作為一個思想解放、具有遠見卓識的現代企業經營者,賈愛元“利用政策”發展企業不僅限於上述幾招,可謂是多方“利用”,步步主動。如:利用允許高科技人才在不侵犯本單位技術利益的前提下可以“業餘兼職”的有關政策規定,聘請蘭州大學、甘肅師大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高級專家成立了“天元生化研究所”,幾年來共同研製出“冰箱寶”、“衣飾寶”、“潔室寶”、“瓜果蔬菜保鮮劑”以及“糧鮮寶”等一批高新技術產品,使天元集團始終保持著國內防腐保鮮領域技術領先的地位。
當然,賈愛元和天元集團在技術開發、市場開發、企業管理等方麵的成效亦是很突出的,這是天元集團發展的基礎。但本篇講的是“利用政策”,講的是“挖政策的含金量”,隻是,切入角度不同罷了。
總而言之,政策裏麵有黃金,關鍵在企業經營者和企劃人能否發現,會不會利用。
其實,利用政策來求得發展並不複雜難辦,關鍵是兩條:一是多學習、研究有關政策規定,從中發現可以利用的條文和信息,並善加利用;二是聘請政策顧問,借助外腦幫助來研究政策,這是利用政策的一條捷徑。
此外,政策和法令的變化常常導致市場需求發生相應的變化,在中國有個特殊國情,叫做:政策就是機遇。其實不止中國是這樣,幾乎所有國家在社會的轉型時期,撥亂反正時期,百廢待興時期,都是如此。
1995年冬,上海上菱集團下屬的全資子公司申達摩托車廠呈現一派蕭條景象。此時企業債台高築,總負債達1000萬元。不僅如此,產品還失去了市場,開工率不足1/3,職工情緒消沉,怨聲載道,工廠瀕臨破產的邊緣。這家有著30餘年曆史的小型國有企業,在走完了它的一段輝煌路程以後,終因產品、工藝、管理等多方麵的原因,陷入難以自拔的困境。
情況表明,必須另找一條出路,方可挽救企業,避免破產倒閉的結局。然而,經多方聯係,沒有哪家企業願意沾上這個“爛攤子”的邊。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國家“抓大放小”的政策給這個廠帶來了機遇。適值此時,江蘇省紅豆集團巨海產業公司跨行業發展的摩托車產業已經上馬,正積極謀求更大發展的途徑,經有關方麵的牽線,隨即同申達廠及其主管單位上海上菱集團聯係,洽談。審時度勢,權衡比較,雙方都覺得,由巨海公司出資兼並申達廠有多方麵的好處,對申達廠來說,可以依托大企業的實力改造工廠,盤活資產,重獲生機,有利於職工的生活保障及社會安定。對巨海產業公司來說,可以利用申達廠地處上海的22畝土地,為今後國際化的發展創造條件;而其廠房、設備、一大批有技術有經驗的老職工,無疑將給公司充實力量,這種兼並的互補優勢是顯而易見的,於是,經過進一步資產評估,決定由巨海產業公司出資2370萬元兼並申達廠。兼並,給這個廠帶來了勃勃生機。在這次兼並的背後,我們看到:申達摩托車廠之所以能從低迷走向繁榮,是因為紅豆集團將其兼並後大量資金的注入。而紅豆集團之所以能夠成功地兼並申達廠,則取決於政策的允許和靈活變通。如果沒有破產法,如果沒有抓大放小的政策,如果沒有嶄新的經營觀念,要想兼並一個國有企業幾乎是不可能的事。然而事實證明:兼並使雙方都得到巨大的好處。
中國人的成功與黨和國家的政策密切相關。在我國社會主義條件下,黨和國家的政策對整個國家社會和每一個人都有深刻的影響,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中,新政策不斷出台,新機遇也就不斷出現。
有的政策,直接為我們提供了在某一方麵成功的機遇,經濟政策最為明顯。隨著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渡,一係列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政策不斷出台,為那些善於競爭、有開拓創新意識、有市場頭腦的人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例如,國家政策允許投資股票,一些人就抓住這個機遇,在股票投資中成為先富者;國家政策允許“下海”經商,一些原來有經濟頭腦的人,在“下海”中捕到了“大魚”;國家政策號召實行現代企業製度,一大批善於經營管理的人成為事業有成的企業家。在教育、研究等方麵的政策,也為許多學子提供了大好的機遇。回顧20多年前,國家恢複高考的政策,使成千上萬的人獲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許多懷才不遇的人終於獲得施展才華的機遇;國家對科學研究資助的政策,使為數眾多的學者,獲得國家課題,取得科學或學術研究的成功,並因此獲得研究事業的巨大成功。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在我國,事業的成功與黨和國家政策的關係,在這裏得到充分體現,黨和國家的政策就是中國人獲得成功的一個重要“機遇源”。
在一定意義上說,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生活在黨和國家的政策之下,這對許多人來說,就是得天獨厚的機遇。對這樣重要的機遇,不可輕視,更不可輕易錯過。
3在市場需求中鎖定商機
一切商機蘊於需求的滿足之中。發現商機,要從需求著手,從需求的短缺中發現可能的商機。
一切財富均隱含於需求當中。隻有在需求的失衡中發現了商機,才有可能找到企業的致富之門。
然而,並不是看似沒有需求的地方就一定沒有商機。優秀的營銷人員,善於對人們的消費欲望進行挖掘和開發,在沒有需求的地方創造需求。
商機的識變緊跟需求而行,然而需求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恰恰相反,需求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變化。這要求營銷人員不僅要從靜態,而且要從動態的角度發現商機,在需求的轉換之中發現商機。
最後,需求並不一定單單具體化為某種有形產品,因此,要把握住消費者的需求本質,讓它轉變為一次情感商機。
(1)在現實需求中抓住商機
一切商機都體現在現實的需求之中,誰抓住了現實需求,就能在其中發現獲取財富的商機。
台商李旦華原來在台灣與人合作創辦一家旅行社,他一麵帶著旅遊團到中國大陸遊覽,一麵借機尋找大陸投資的機會。這期間,他發現沿海城市有很多合資鞋廠,但他們製鞋所用的鞋裏布卻全是外國貨。這裏麵明顯體現出鞋裏布存在著很大的需求,然而這種需求卻尚未能在本國市場上被滿足。李旦華看出這裏有個可開發的大市場,他當即與台商合作,在大陸福州開辦了一家無紡布工廠,專為各鞋廠提供替代進口的高級無紡鞋裏布。這種新型鞋裏布透氣性好,因而,一上市便暢銷南北,把外國貨擠得節節敗退。李旦華無意之間發現的這個大市場,給他帶來了巨大的財富。
事實上,在我們身邊,很多發家致富的人都是在現實需求之中發現了寶貴的商機。本是一家工廠普通工人的餘某在工廠工作時就發現,工業路沿線企業眾多,可是為企業職工服務的個體小吃店卻很少,不能滿足工人們的需求。許多工人下班後肚子餓了,沒地方就餐,隻好忍著回家。時間長了不少工人患了胃病,而得了胃病的人反過來又不喜歡吃附近小飯店的粉幹、涼粉等“冷”食品,隻得餓肚子。
敏感的餘某看準了這機會,借錢買了烘箱等製作麵包糕點所需的全部設備,在工業路開設了一家“樂凱”麵包屋。他自己製作自己銷售,依據顧客的需求數目來製作糕點麵包,充分保證了食品的新鮮。
餘某製作技術好,他生產的麵包金黃透亮,鬆軟細膩。麵包種類有羊角麵包、椰子麵包、鹹肉麵包等。產品質量好、品種多,又地處有利地段,生意自然很快就好了起來。“樂凱”麵包屋一開張,馬上就受到工業路沿線企業幹部職工的歡迎,生意十分紅火。有不少企事業單位還前來預訂麵包,作為職工們夜班點心。
一次,有三個英國商人到工業路的一家工廠參觀訪問後散步走進了“樂凱”麵包屋,看見店裏有西式麵包賣,想買幾個嚐嚐。餘某學過英文,就用英語和這三個英國人交談起來。這三人十分高興,買了幾個麵包來嚐,一吃發現味道很好,高興地蹺起了大拇指。臨走時,餘先生又送給他們一袋剛烘烤出來的新鮮麵包。令他沒有想到的是,這三位英國人中有一位平時頗喜歡寫作,就把這次福州之行中遇到麵包屋的事寫了出來,發表在香港一個著名的經濟刊物上。
這一來,樂凱麵包屋聲譽大振。許多港台同胞讀了這篇文章後,到福州時都慕名到樂凱麵包屋去,從而大大擴大了“樂凱”麵包屋的知名度和經營範圍。
事實上,現實的需求往往是互相製約、互為補充的,如果能夠發現需求之間的相互聯係並巧加利用,往往更能收到神奇的效果。
委內瑞拉有個名叫圖德拉的工程師,他想做石油生意,雖然一無關係,二無資金,但他憑著靈通的信息,獨特的思路,居然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圖德拉先來到阿根廷,了解到那裏牛肉生產過剩,但石油製品緊缺,他就同有關貿易公司洽談業務:“我願意購買二千萬美元的牛肉。”圖德拉說,“條件是,你們向我購進二千萬美元的丁烷。“圖德拉提出的條件正是投其所好,所以雙方的買賣意向很快地確定下來。
他接著又來到西班牙,對一個造船廠提出:“我願意向貴廠訂購一艘二千萬美元的超級油輪。”那家造船廠正為沒有人訂貨而發愁,當然非常歡迎。圖德拉話頭又一轉,“條件是,你們得購買我二千萬美元的阿根廷牛肉。”牛肉是西班牙居民的日常消費品,況且阿根廷正是世界各地牛肉的主要供應基地,造船廠何樂而不為呢?於是雙方又簽訂了一項買賣意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