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誠信:立身處世的根本(1 / 2)

一、誠信:立身處世的根本

1信之於民,國之大寶

對民眾講信用,使民眾信任官府朝廷,這是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核心內容,也是一切正派的政治家所一貫恪守的施政方針和行為準則。在儒家經典《論語》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子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子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顏淵》)

孔子認為,糧食充足,軍備充足;民眾信任官府朝廷,是治國理政的三個基本條件,如果實在不得已需要去掉其中兩條,那麼寧肯去掉軍備和糧食,也不能失去民眾的信任。因為沒有民眾的信任,國家就立不住腳。在《論語》其他章節中,孔子反複強調執政者要“言必信,行必果”(《子路》),要“敬事而信”(《學而》)。並指出取得民眾信任是使役民眾的前提:“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子張》)沒有取得信任就令他們去做這做那,百姓就會認為是危害他們。

自《論語》以後,許多古代經典也各自從不同的角度強調取信於民的重大意義。

《管子》和《孔子家語》強調,隻有執政者言而有信,民眾才能歸附和親近。“言而不信則民不附。(《管子·形勢解》)“不欺其民,則下親其上。”(《管子·牧民》)“民之信之,如寒暑之必驗。……是故兵革不動而威,用利不施而親,萬民懷其惠。”(《孔子家語·王言解》)

《禮記》、《左傳》、《荀子》、《三國誌》、《新書》認為,信用,是國家之寶,政事之本。“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禮記·儒行》)“信以結之,則民不背。”(《禮記·糸甾衣》)“信,國之寶也,民之所庇也。”(《左傳·僖公二十五年》)“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荀子·不苟》)“統武行師,以大信為本。”(《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夫信之於民,國家大寶也。……欲用其民,先示以信。”(《三國誌·魏書·王肅傳》)“政莫大於信。”“治天下,以信為之也。”(漢·賈誼《新書·修政語上》)

《呂氏春秋》、《黃石公三略》、《亢倉子》、《資治通鑒》等認為,官府朝廷是否有信用,關係到國家的安危。“眾疑無定國,眾惑無治民。”(《黃石公三略·下略》)“群臣不信,則百姓誹謗,社稷不寧。處官不信,則少不畏長,貴賤相輕。”(《呂氏春秋·貴信》)“信全則天下安,信失則天下危。”(《亢倉子·政道》)“厚賞重刑,未足以勸善而禁非,必信而已矣。”(《資治通鑒·漢紀十》)“國保於民,民保於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資治通鑒·周紀二》)

重要性講得不少了,那麼,執政者怎樣做才能取信於民呢?古人認為,其一,自己作風正派,以身作則,言行一致,表裏如一,才能令人信服。《禮記·中庸》要求執政者要“言顧行,行顧言”,不能言行相左。《孔子家語·入官》指出:“君子欲言之見信也,莫善乎先虛其內;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自非忠信,則無可以取親於百姓者矣;內外不相應,則無已取信於庶民者矣。此治民之至道矣,入官之大糸克矣。”其二,以誠待民,無欺詐之心。《慎子·內篇》雲:“不誠不能化萬民。”《文子·精誠》雲:“同言而信,信在言前也;同令而行,誠在令外也。”《三國誌·魏書·利馥傳》注引雲:“統天下者當與天下同心,治一國者當與一國推實。”《資治通鑒·周紀二》雲:“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韓非子·難一》指出,對百姓可行詐術一時,不能得逞於永遠:“以詐遇民,偷取一時,後必無複。”其三,要做到上下互相信賴,主要矛盾在執政者。《老子·第十七章》指出,執政者信用不夠,民眾才對其舉措有不信任感:“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管子·小問》指出,你先對民眾講信用,民眾才能信任你:“信也者,民信之。”漢代馬融《忠經·廣至理章》雲:“不疑而天下自信。”隻有你不懷疑人民,天下人才能相信你。其四,施政公平、廉潔,百姓自然信服。“人不相信,由政之不平也。”(《亢倉子·政道》)執法不公,賞罰不公,用人不公,分配不公,民眾怎麼會相信你呢?賈誼指出,夏禹之所以取得人民的信任和愛戴,是由於他“與民同務”,不謀私利,而為百姓謀利益,“晝不暇食,夜不暇寢”,“故不自言其信,而信諭矣。”(《新書·修政語上》)其五,“言必信,行必果”,說話算數,保證兌現。執政者一定要“布令信而不食言”(漢·劉向《說苑·政理》),而不應“口惠而實不至。”《(禮記·表記)》如果“言諾而不與,其怨大於不許。”(《禮記·表記》鄭玄注)答應了的事情又不兌現,所招致的怨恨比一開始不答應還要大。所以賈誼指出:“君之信,在於所信,所信不信,雖欲論信也,終身不信矣。”(《新書·大政下》)商鞅變法時,為了讓人們相信他有令必行,使人們都遵守新法,派人在國都南門口立起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下令:若有人能將其扛至北門,賞金五十。有人照辦了,果然立即得到了五十金的獎賞。人們看到商鞅是講信用的,便都自覺嚴格遵守新法。對此,中唐時期的政治家兼學者劉禹錫指出:“徙木之信必行,則民不惑,此政之先也。”(《答饒州元使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