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以信待人,天下信之
在上下級關係中,上級是主導方麵。上級領導者要想與下屬建立起精誠團結、親密合作的關係,除了前麵論述過的選賢舉能知人善任,明確職責抓綱帶目,嚴於考核明定賞罰,廣開言路群策群力之外,主要是、以誠信來協調關係,增強團結。
所謂以誠信求和,就是與部下要推心置腹,坦誠相見。如果對部下虛情假意,不見真情,部下就不會與上級同心協力《文子·精誠》指出:“同言而信,信在言前也;同令而行,誠在令外也。”意謂同樣的言語,有時能被信任,可見在言語之外存在著一個信任的問題;同樣的命令,有時能被執行,可見在命令之外存在一個是否真誠待人的問題。所以,上級要團結部眾,與之合力同心,必須“推其誠心,施之天下”;凡上下不和諧者,皆“精誠弗至也”。
而要做到這一點,領導者就必須“去驕傲之心,懷可報之意,披心腹,見情素,墮肝膽,施德厚。”(《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放下架子,平等待人,與下級披肝瀝膽,心心相印。這樣的上下級關係必定是親密無間的。
順便指出,誠信待人,平易近人,並不等於可以過分輕浮隨便。“君可以謔其臣,臣抑可以謔其君,交相謔,則上無章而下無忌。”(清·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二十二)上下級之間互相調笑,無所顧忌,這樣就失去了起碼的章法,誰也不尊重誰,這與以誠求和的宗旨是背道而馳的。作為領導者、舉止行為要遵循一定的禮儀:“舉錯動作,物遵其儀”,“正躬嚴恪,臨眾之儀也;嘉惠和說,下之顏也。”(《資治通鑒·漢紀二十一》)平易近人而又不失莊重,和顏悅色而又不過分隨便,這才是合適的尺度。
以誠信求和要注重一個情字,就是對下屬要有感情,要關心和體恤他們的疾苦。“飽而知人之饑,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晏子春秋·內篇諫上》)平時,要經常深入下屬之中,通過密切接觸,了解他們的痛癢,密切上下級之間的關係,否則,“相見不數,則彼我不親:不親,無因得盡人情;人情不盡,複何由知眾事也!”(《資治通鑒·宋紀三》)下屬有了疾苦,要關心體恤,使其感受到上級領導的溫暖,這樣,上下級之間才能休戚相關,甘苦與共,建立起一種以濃厚感情為基礎的誠信合作關係。北宋乾德三年,京師下大雪,宋太祖趙匡胤在講武殿氈帳之中,穿著紫貂皮衣,頭戴紫貂皮帽處理政事。忽然,他對左右的人說,我坐在室內暖帳之中,穿戴這樣好,還覺得發冷。那些西征的將士們在冰天雪地之中作戰怎麼能受得了呢!說著就脫下皮衣皮帽,派人送給西征前線統帥王全斌,並且對無法普遍地賞賜表示歉意。王全斌和將領們感動得哭了起來,結果西征大獲全勝。類似這樣的事例在曆史上是很多的。
3誠信修身,立業之本
“人之所助者,信也”,“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信是做人的根本。在當今紛繁複雜、競爭激烈、光怪陸離的現代生活中,無論你做什麼事情,要想獲得成功,盡管必須具備很多條件,但不管怎樣還是必須誠信為本,講求信譽,做到以誠待人,以信服人,這樣才能使自己獲得他人和社會的信任,為自己事業上的成功鋪平道路。如果不能以信待人,取信於人,那麼就難以得到別人的幫助,從而使自己成為孤家寡人,難以成就一番事業。所以從古到今人們都把誠信做為修身養性的根本原則。我國於2001年頒布的20條公民道德規範,也把誠信列為其中。
誠信不僅是個人的形象,也是當今時代企業的重要形象。現代市場經濟就是信用經濟,誠信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展示出勃勃的生命力。
誠信,對於企業而言,就是企業信用或商業信用。成功的企業無一不重信用,靠信用建立起良好的營銷關係而贏得市場,贏得發展。“經商信為本,誠招天下客”、“經商千萬條,信用第一條”、“信譽是企業的生命”等格言,無一不道出誠實守信在企業經營中的重要。我國不少老字號企業,如貴州茅台酒廠等,之所以能夠生意興隆、長盛不衰,就是因為他們具有良好的信譽。
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有一些企業隻圖一時的利益、不講信用、不講信譽,盡管能獲利於一時,但最終還是以損人開始到害己告終。在新世紀裏,凡是想成就一番事業的真正的企業家,必須從提高企業的信用、信譽做起,切不可舍本逐末。著名猶太學者馬克斯·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寫到:“切記,信用就是金錢……影響信用的事,哪怕十分瑣屑也要注意。
信譽,就是無盡的財富;信譽,就是企業的生命。企業有了信用和信譽就能在波譎雲詭的市場競爭中永遠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