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撫人:得人心者得天下
1大道行使,天下為公
把自己的快樂當做人民的快樂,人民快樂著他的快樂;把人民的憂慮當做自己的憂慮,人民憂慮著他的憂慮。樂以天下為樂,憂以天下為憂,這樣的人不能成為成就最高的人物,是從來沒有的事情。所以說:“成就最高人物的首要道德就是大公無私。”隻有以天下作為最大的公,才可以成就自己最大的私。如果隻以天下成就自己的家,以天下成就自己的私,反而會失去自己的私。作為領導人物的心術,大體上是要做到“公正明大”。
做到了公,他的心自然無私,做到了正,他的心自然無偏,做到了明,他的心自然坦蕩,做到了大,他的心自然廣博。求得這個心與萬物同體,與日月同光,與天地同行,就基本做到了“公正明大”。人們的心之所以不能與天地同大,就是存有私心。丟掉了私心,就隻存在一個公字。
自古以來,為害領導人物的,莫過於私心蒞事、私心斷事、私智用事。平民百姓可以有私心,而他的私心隻一人一身罷了。領導人物卻絕不能有私心存在,一懷私心天下心就難有了。最害怕的就是以私智小惠用事,沒有私心私意存在裏麵,才能以天下托天下,以萬物付萬物。理天下大事的人,首先要以大公無私來應付天下。澄清自己的心來審天下的理,平靜自己的心來論天下的事,公正自己的心來對待天下的人才,寬大自己的心來順應天下的萬物,鎮定自己的心來應酬天下的變化,安穩自己的心來處置天下的無窮。這就是領導人物的無上心術。隻在大道理上談大公無私容易,在事實中做到大公無私就困難。
曆史上真正能做到不以天下為己私,能舍己為天下,舍己成就天下的人有多少?公就無私,無私就宏大。存私就有己,私為自身的人,也常以物為自私,以人為自私,於是身與物相違,人與己相違,心與理相違,事與行相違。有仁德的人與天地萬物同體。大公無私的心,就與天地萬物為一體之心,即仁德人的心。一心存著私念、存著物念、存著人念、存著欲念、存著事念,則天地萬物都在外,並不能為我所有了。
孔子說:“大道行使,就是以天下為公。”孔子回答子貢的問話說:“堯舜禹的德行,同參於天地,怎麼這樣說可以參於天地呢?奉行三無私而勞累天下。”子貢問什麼是三無私?孔子回答說:“天沒有私自覆蓋,地沒有私自承載,日月沒有私自照耀。奉行這三條而勞累於天下,就叫三無私。”舍己為人,人就信服;勞身為國,國就信服;勞身為天下,天下就信服。曆代的聖君賢相,英雄豪傑,無不是以犧牲精神,服務於國家、民族、人類。“人生以服務為目的,而不以奪取為目的。”服務於朋友就得到朋友,服務於社會就得到社會,服務於國家就得到國家,服務於世界人類就得到世界人類,這是永恒不變的道理。
2公正明大,安撫於人
莊子說:“其動也天,其靜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萬物服;以虛靜推於天地,通於萬物,此之謂天樂。天樂者,聖人之心以畜天下也。”莊子所說的“聖子之心以畜天下也”,也就是一個領導應具備的心術,即前麵提到的“公正明大”的心術。這種心術再加上仁心、敬心、誠心、靜心,就是修養心術之道。至於孟子所說的仁義禮智之心,本身是人人所具有的心。人人都應保持著這個心,並不是領導一人所有的。
領導以治理天下為己任,這就是“公正明大”四種心,它是領導一人所有。公可以參天地,正可以參神聖,明可以參日月,大可以參造化,這就是領導的至關重要方麵。
《說苑》中記載:“堯存心於天下,致力於拯救貧民,痛感百姓的苦難,憂慮眾生的事業。有一個百姓受餓,就說是我使他受餓;有一個百姓受凍,就說是我使他受凍;有一個百姓犯罪,就說是我使他犯罪。所以不賞賜而勸民,不懲罰而治民;先寬恕後教育,是堯的為君之道。”這就是堯所存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