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撫人:得人心者得天下(2 / 2)

《說苑》又載:“大禹說百姓缺吃,就是我的無能;功成而無益於人,就是我沒有勸導。所以疏通河道,掘九河通向大江,引五湖流入東海。百姓雖感勞累,然而,既不怨恨也不叫苦,利益是屬於百姓的。”

又有曆史記載:“大禹出去遇見了罪犯,下車痛哭流涕地詢問他。大禹身邊的人說:“罪人不順從於社會,您怎麼這樣對待他?’大禹說:‘堯舜的人們,都以堯舜的心作為自己的心;我作為天子,使人們各以自己的心為心,我是為這個而痛哭。’”這就是大禹所存的心。

孔子稱讚堯說:“偉大啊!堯作為天子。”稱讚禹說:“禹,是我無可指責的人。”這裏我們所見的隻是存心的公,存心的正,存心的明,存心的大。這才是聖賢王者的氣象,即聖賢王者的心術。

孔子說:“天又說了些什麼呢?它隻是讓四季運行,萬物生長而已。”這就是說,遵循自然規律,就可以得到不用言語的教化。

領導用無為而教化,幹部們依照無為而治理。煩擾精神、勞累軀體用有為而治的人,是下等的策略。

人們經常談到“風動一時”、“人動一世”。如果是這樣,全憑自己的行為作表率,用實際行動去感化人。使人們不召而來,不教而應,沒有語言而自行去做,不用表示,默然而自化。因此說,對人的最佳方法,就在於能自然感化人。

怎樣去治理人、管理人、控製人,這是方法、策略中的下策。古代聖人經常說的宏道化、敦德化、端教化、淳風化,都是要求以身作則,為人表率。自己的心術、涵養作主體,以行動作為輔助,以感應的道理,去影響他人,撫慰他人。因此可以收到化人、化俗、化國、化天下的不朽功績。要想感化人,撫慰人完全不是靠權位、靠勢力行動,隻要端正自己,就可以端正天下、感化天下。

3安撫群眾,贏得仕途

這裏所說的“仕途”,是指從事行政或企事業單位領導的人生道路。在人生的道路中,有些人選擇了仕途之路。而在這條道路上,也同樣存在著激烈的競爭,隻有善於競爭者,才能在仕途之路上攀上高峰。競爭於仕途之路的同誌既有初出茅廬的青年同誌,又有已經擔任了一定的領導職務的領導同誌,這裏,我們為了分析的方便,主要分析已經擔任一定領導職務的領導者,探討他們在領導工作崗位上,如何把握人生之路、奮力攀行的種種方法與藝術。

領導者仕途競爭的基礎是贏得群眾,因此,在這裏,我們首先來分析,領導者贏得群眾的重要性和贏得群眾的方法與技巧。

領導者與群眾的關係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但是,國家交給領導者的事業正是由這些群眾來完成的。群眾的工作積極性如何,直接決定著國家交給領導者事業的失敗。領導者隻有相信群眾,尊重群眾,依靠群眾,得到群眾的支持,幹群同心協力,才能把工作做好。領導者必須認識到,對群眾決不是“利用”,而是信賴和依靠。日本著名企業家鬆下幸之助認為,員工比自己偉大。他說:“企業的成長,要靠員工自覺主動的工作精神,經營者要把員工看成比自己偉大”,“我覺得自己身體不好,又沒有學問,所以把部屬都看成比自己偉大;認為剛進來的實習員工都比我有學問、有知識。有的是比我會寫字,有的是比我會說話,身體又健康,都是了不起的人。正是這些人的勤奮工作,才使公司有了今天的規模。”鬆下先生的這番話,道出了一個領導者成功的秘訣:真心地尊重群眾,真誠地依靠群眾。

中外很多領導者的實踐都表明:群眾是力量的源泉。隻要相信他們、依靠他們,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國家交給領導者的事業就必定會成功。

那麼,領導者怎樣才能贏得群眾呢?其基本方法有二:一是對群眾進行激勵,二是對群眾進行感情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