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攻心:把握撫人之道的真髓
1恩威並施,撫人之道
統禦他人,有很多謀略,其中恩與威就不能不認真琢磨。先說一個施恩的故事:
當初盎做吳國的丞相,那時他的部下從史與盎的婢女私通。盎知道了,卻不告訴任何人,仍像原來一樣對待從史。有人告訴從史說:“主人已經知道你與他的婢女私通。”從史便嚇得逃走了。盎立即騎馬把從史追了回來,馬上成全了從史和婢女的婚事,從史職務不變。後來盎獲罪被關押時,從史恰好在看守盎的那支部隊裏當司馬。這時正逢天氣寒冷士兵饑渴,從史便用自己的全部家當換了二石好酒,讓守衛西南角的士卒們喝得爛醉。此時,從史趁夜深入靜地盎帶了出來,說:“你可以放心地逃走了,吳王決定明天天亮殺你。”
盎施恩於從史,從史在最關鍵的時候敢於冒死相救,那麼,做他的部下,還能做不到言聽計從,俯首貼耳嗎?
那麼,怎樣施恩?施恩時需注意什麼問題?
首先,施恩於人不要張揚。
某先生講的他祖父的故事,在理解人情世故的微妙方麵,具有很好的啟發作用:
“當年,祖父很窮。在一個大雪天,他去向村裏的首富借錢。恰好那天首富興致很高,便爽快地答應借與祖父兩塊大洋,末了還大方地說:拿去開銷吧,不用還了!祖父接過錢,小心翼翼地包好,就匆匆往等著急用的家裏趕。首富衝他的背影又喊了一遍:不用還了!
“第二天大清早,首富打開房門,發現自家院內的積雪已被人掃過,連屋瓦也掃得幹幹淨淨。他讓人在村裏打聽後,得知這事是祖父幹的。這使首富明白了:給別人一份施舍,隻能將別人變成乞丐。於是他前去讓祖父寫了一份借契,祖父因而流出了感激的淚水。
“祖父用掃雪的行動來維護自己的尊嚴,而首富讓他寫借契極大地成全了他的尊嚴。在首富眼裏,世上無乞丐;在祖父心中,自己何曾是乞丐?”把“施恩”變成了“施舍”,一字之差,高低立見,效果大大的不同。
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人,幫了別人的忙,就覺得有恩於人,於是心懷一種優越感,高高在上,不可一世。這種態度是很危險的,常常會引發反麵的後果,也就是:幫了別人的忙,卻沒有增加自己人情賬戶的收入,正是因為這種驕傲的態度,把這筆賬抵消了。
古代有位大俠郭解。有一次,洛陽某人因與他人結怨而心煩,多次央求地方上的有名望的人士出來調停,對方就是不給麵子。後來他找到郭解門下,請他來化解這段恩怨。
郭解接受了這個請求,親自上門拜訪委托人的對手,做了大量的說服工作,好不容易使這人同意了和解。照常理,郭解此時不負人托,完成這一化解恩怨的任務,可以走人了。可郭解還有高人一著的棋,有更技巧的處理方法。
一切講清楚後,他對那人說:“這件事,聽說過去有許多當地有名望的人調解過,但因不能得到雙方的共同認可而沒能達成協議。這次我很幸運,你也很給我麵子,我了結了這件事。我在感謝你的同時,也為自己擔心,我畢竟是外鄉人,在本地人出麵不能解決問題的情況下,由我這個外地人來完成和解,未免使本地那些有名望的人感到丟麵子。”他進一步說,“這件事這麼辦,請你再幫我一次,從表麵上要做到讓人以為我出麵也解決不了問題。等我明天離開此地,本地幾位紳士、俠客還會上門,你把麵子給他們,算做他們完成此一美舉吧,拜托了。”
人都愛麵子,你給他麵子就是給他一份厚禮。有朝一日你求他辦事,他自然要“給回麵子”,即使他感到為難或感到不是很願意。這,便是操作人情賬戶的全部精義所在。
其次,要記住,天下沒有一次性人情。
生活中有許多人抱著“有事有人,無事無人”的態度,把朋友當作受傷後的拐杖,複原後就扔掉。此類人大多會被拋棄,沒人願意再給他幫忙;他去施恩,大概也沒人願意領受他的情。
三國爭霸之前,周瑜並不得意。他曾在軍閥袁術部下為官,被袁術任命當過一回小小的居巢長,一個小縣的縣令罷了。
這時候地方上發生了饑荒,年成極壞,兵亂間又損失不少,糧食問題日漸嚴峻起來。居巢的百姓沒有糧食吃,就吃樹皮、草根,活活餓死了不少人,軍隊也餓得失去了戰鬥力。周瑜作為父母官,看到這悲慘情形急得心慌意亂,不知如何是好。
有人獻計,說附近有個樂善好施的財主魯肅,他家素來富裕,想必囤積了不少糧食,不如去向他借。
周瑜帶上人馬登門拜訪魯肅,剛剛寒暄完,周瑜就直接說:“不瞞老兄,小弟此次造訪,是想借點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