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曰借功。“借功”與“挾詐”不同,即不將政權暫時讓他人然後取之,而是借用敵人力量,將政權直接移置在手。越王勾踐借用太宰喜否滅掉吳國,子突借用傅瑕奪取子儀之位,即其例證。所謂借用者,即取權之後,翻臉不認人,殺掉借用者以防後來再受其害。如越王勾踐滅吳後,即殺死太宰喜否。子突複位數日,即處置傅瑕。太宰喜否與傅瑕為人不忠,反複無常,死有餘辜;也說明勾踐與子突借人成事,又加誅戮,亦奸雄之所為。故史家有詩諷詠子突與傅瑕:“鄭突奸雄世所無,借人成事又行誅,傅瑕又愛須臾活,贏得忠名萬古呼。”(《東周列國誌》)
3借用外力除去憂患
太極拳的防衛奧妙無窮,騰挪避閃,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化解之中常常突發奇招,借力打力。
借力相殘,是人們熟知的一種勝戰之計。這一謀略,在春秋初期人們就已運用自如。
公元前719年,衛莊公的寵妾所生之子州籲殺死異母兄弟、新立的衛桓公,自己當上國君。衛國陷入動蕩。盡管州籲上台後幫助宋國打了兩次勝仗,但是,對於這個弑兄的君主,國人在內心裏仍然不服。州籲為此大傷腦筋。
一天,州籲對寵臣石厚說:“國人還不服我,該如何辦才好?”石厚說:“我父親石石昔在先君時當上卿,一向為國人所信服。今天主公如果能征他入朝,同主公一起主持國政,國君的地位必然穩定。”采納了石厚的建議,攜重禮去請石石昔。而石石昔托言年老多病,堅辭不受。
其實,石石昔對州籲很討厭,在衛莊時就曾建議過抑製州籲的勢力,並多次勸兒子石厚不要和州籲攪在一起。現在州籲要他出山輔佐國政,他當然不會願意。州籲自己沒有請動石石昔,就叫石厚去請。石厚回到家,向父親轉達了新君主的敬慕之意,並請教如何才能使君主安定的良策。此時,石石昔心想,我如果堅辭不出,州籲當政胡作非為,同樣禍害國家,何不借此出山之機,將其除掉。想到此,他便對石厚說:“各國諸侯即位,都以稟命於周王為正。新主如果能夠覲見周王,得到周王賞賜的車服,奉命為君,國人必然無話可說。”石石昔還提出,此事如果由陳國君侯引進,將不會引起周王的懷疑,更為妥當。石厚將石石昔的話回報州籲,州籲聽後大喜。於是,即備玉帛禮儀,由石厚護駕,往陳國進發。
原來,石石昔與陳國大夫子針素來親善,關係甚密。在州籲、石厚啟程之前,石石昔已秘密派遣心腹給子針送去一封信,要求子針呈達陳桓公,請求陳國趁機將州籲、石厚二逆賊除掉。州籲同石厚來到陳國,並不知道石石昔的計謀。一見麵,他們見陳侯禮儀周到心中很是高興。第二天,陳桓公庭燎於太廟。石厚先到,不一會兒,州籲駕到,石厚引下車進廟。州籲正要鞠躬行禮的時候,站在陳侯身邊的子針大聲喝道:“周天子有命,拿殺君之賊州籲、石厚,其餘人可以免罪。”話音未落,州籲、石厚即被擒住。衛國派右宰醜到陳監斬州籲,石石昔也派家臣去監斬其子。當時人們稱讚石石昔這一舉動是“大義滅親”。這就是“大義滅親”成語的出處。石石昔自己力量不夠,假手於陳除掉禍國的隱患。手段之高,令人佩服。後被尊為國老,世世為卿。
借刀殺人或借力除憂患,其“借”字,有著廣闊的空間。《兵經百字·借字》雲:“艱於力則借敵之力,難於誅則借敵之刃,乏於財則借敵之財,缺於物則借敵之物,鮮軍將則借敵之軍將,不可智謀則借敵之謀。”借刀殺人,並不僅僅是在政治鬥爭、軍事鬥爭中運用,在商業鬥爭中也可以廣泛運用。在現代商戰中,內憂外患始終存在,運用“借力除憂患”的謀略,利用別人的力量達到戰勝對手或占領市場的目的,保存或少消耗自己的實力,不失為高明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