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達到進軍八強的目的,中國隊在小組賽戰略思想上,采取了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辦法。不場場硬拚,該棄則棄。而對相對較弱的對手阿根廷隊和安哥拉人,則全力爭勝。宮魯鳴想得很清楚,中國隊主力隊員特別是中鋒和後衛調配餘地很小,萬一有人受傷,關鍵場次就會受影響。為保存實力,中國隊在與美國、立陶宛、南斯拉夫等強隊比賽時,隻是派隊員上場熱身。這雖然有點“投機取巧”,實乃避強擊弱的謀略運用的結果,並順利成功了。中國隻打了兩場好球,卻闖進奧運八強。
6避敵鋒銳,巧破象陣
公元前二○二年秋,迦太基有名的大將漢尼拔率領兩萬精兵強將,勇猛地向羅馬大將西庇阿的防地逼近,企圖一舉消滅羅馬的大軍。麵對如此凶狂之敵,西庇阿沒有硬拚強對,而是實行戰略退卻,主動撤軍到既無水源,又無險可守的紮馬地區。到達紮馬後,西庇阿精心布置了一個奇怪的陣法,準備同漢尼拔進行決戰。
漢尼拔隨即追殺到紮馬之後,看到羅馬軍隊所布的奇怪的陣法,心中也覺得奇怪。
原來,在漢尼拔的軍中,有八十頭能征慣戰、訓練有素的大象。在古代冷兵器時代,這八十頭大象布陣極具威勢,它們刀槍不怕,箭矢不懼,防守再堅固的陣形也會被它們衝垮。所以,西庇阿布的這個陣法主要是用來對付這八十頭戰象的。但漢尼拔觀看之後,卻隻發現羅馬軍隊布署的這個陣形是方隊與方隊之間間隔很大,宛如辟開了一條寬闊的通道,這到底是為什麼?一時還搞不清楚。
漢尼拔也開始布陣了,他把部隊分為三條線路,精銳部隊放在後邊壓陣,騎兵在左右兩翼,八十頭戰象放在第一部隊的正麵。他的作戰意圖是,用戰象一舉突破對方的正麵防禦,以減輕對第一線衝擊部隊的阻力,借此鼓舞第二線部隊的士氣,最後靠第三線的精銳部隊做最關鍵的決勝。
西庇阿仔細觀察了漢尼拔所布陣式的情況後,采取了避敵鋒銳,以逸待勞的策略。為了避開敵方戰象的衝擊,他也把軍隊分成三線,且把這一、二、三線的部隊都重疊起來。留好四通八達的通道,以方便於戰象順利地通過。同時,他把騎兵配置在左右兩翼,以便於適當對敵軍進行包圍。另外,他還命令第一線的步兵攜帶許多號角、戰鼓等器具,準備在大象衝過來時,用這些突發的號角、戰鼓的響聲驚退敵人的戰象。
戰鬥開始了,漢尼拔首先發起衝擊。當戰象接近西庇阿軍隊前沿時,西庇阿的第一線部隊出奇不意地齊吹鼓角,響聲震天。這突如其來的聲響,驚嚇得戰象頓時停的停,亂衝亂撞的亂衝亂撞,還有的掉頭往回奔跑。原本布置有序的、整齊的象陣一下子亂了套。
由於受驚而往前敵衝的戰象沿著西庇阿的軍隊預先留出的通道往前奔跑,這些大象不僅沒能衝亂對方的陣腳,反而按照西庇阿軍隊的預計方案,馴服地穿過陣形,並成了俘虜。那些掉頭亂跑的戰象則把漢尼拔自己的軍隊衝得亂七八糟,撞死踏死士兵無數。
西庇阿抓住這一良機,馬上命令騎兵從兩翼出擊,迂回包抄過去,再集中三線兵力,進而形成拳頭,向漢尼拔的正麵發起猛烈的進攻。
刹那間,漢尼拔的軍隊大亂,指揮失靈。士兵找不到軍官,軍官找不著部下,左右兩翼失去聯係,官兵的鬥誌頓時喪失殆盡。而西庇阿的軍隊趁勢追殺,猛打猛攻。
這時,漢尼拔見大勢已去,便長歎一聲,調轉馬頭,落荒而逃。
結果,迦太基人的兩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八十頭戰象除死傷三十多頭之外,全部成了羅馬人的戰利品。而西庇阿率領的羅馬軍隊傷亡甚少,創造了以少勝多,以逸待勞的輝煌戰績。
7疲勞敵軍、智拔“釘子”
有道是“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朱元璋最後占據了皇帝的寶座,成為一代開國皇帝。劉基功不可沒,就連朱元璋也稱其為漢時的張良,三國時的諸葛亮。的確,劉基用兵如神、治世有方,才智超群,謀略過人,不但是明朝的開國謀臣,也古往今來的謀略家中值得稱道的人物。
在朱元璋羽翼未豐之時,他雖胸懷大誌,但對自己信心卻不足,特別是當時各路起義軍占據元朝大部分地盤後,其中勢力最強的陳友諒、張士誠為擴大自己的地盤,經常騷擾朱元璋的領地。
這時,劉基胸有成竹,以其敏銳的眼光,看穿張士誠胸無大誌,不思進取,可以姑且不予理睬。而陳友諒乃一介武夫,有勇無謀,雖應認真對付,卻也隻不過是一隻猛虎。隻要侍機而動,先滅陳友諒,次取張士誠,必可成大事。
不久,陳友諒進攻朱元璋屬地,占領太平路。殺朱元璋養子朱文遜及守將花雲,自稱皇帝,建國號漢。又約張士誠同攻應天,張未允。陳友諒便自集舟師,從江州直指應天,船艫千裏,旌旗蔽空,氣焰十分囂張。
朱元璋聞之變色,而手下有的主張投降,有的主張轉移到鍾山,隻有劉基怒目而視,一言不發。朱元璋見此,便將其召入屋內問道:“猛虎已出,如今奈何?”劉基氣憤地說:“凡主張投降和轉移的當斬!陳友諒果如一隻猛虎,若在山中,你哪能與之相鬥?今既下山,正應乘機猛打,豈能不戰而降,不戰而潰?”朱元璋問:“話雖這樣說,但到底如何應敵,你快快說來。”
“驕兵必敗。陳友諒如此蔑視我們,一定以為我們非降即逃,他的後援必不充分。古代兵法說,一天跑三百裏奔襲敵人,即使不交戰也會潰敗。何故?軍士疲勞。所以我們應先放棄幾個地方,移走兵餉,裝成逃跑的模樣,再派人詐降,引誘陳友諒全速奔襲,卻中途設下伏兵,再派兵斷其後路,叫其首尾難顧。後援不至,奪敵之心;設伏圍攻,亂其布置;以逸待勞,挫其銳氣。哪有戰而不勝的道理?”
劉基不慌不忙,細說方略,“取勝後我們再乘勝追擊,還可以占領他的屬地,陳友諒遭此重創,進一步製服他就易如反掌了。帝王之業,在此一舉,天賜良機,豈可錯過?”
朱元璋聞之頓感精神一振,立即命令胡大海出搗信州,牽製陳友諒後路;命陳友諒老友康茂派人詐降,誘敵深入;命常遇春、馮國勝、華高、徐達等將領各處設伏,準備截擊。
果然如劉基所料,陳友諒中計戰敗,丟棄戰舸數千艘,逃回西北。朱元璋收複了失地,重創陳友諒,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而陳友諒則因此大傷元氣,從此一蹶不振。朱元璋順利地拔掉了通往皇權路上的一枚“釘子”。
牽扯住敵人,讓其疲於奔跑,消耗體力與挫傷銳氣。適時一舉殲敵。這場戰爭中,陳友諒便是中了劉基“擊其惰歸”之計,而使朱元璋取得建國稱皇的決定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