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誘而引亡:人生戰場的不敗法寶
1誘而引之,智慧致勝
《百戰奇略》雲:“凡與敵戰,其將貪利而不知害,可誘以利;愚而不知變,可設伏以破之。”也就是說,在與敵作戰時,敵指揮官若貪圖利益而不善察其中的危害,就可以用小利去引誘他;如果敵指揮官勇敢而無謀,不知臨機應變的道理,就可以預設埋伏來擊敗他。
示利誘敵,設伏布袋,先要察敵將性情嗜好,以便因勢利導,誘其就範。計中講的利,應該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指軍隊的輜重糧秣,國家的珠寶財物等物質利益;另一種則是指戰場上某一局部出現的殲敵小股有生力量的有利戰機。
在現代戰爭中,軍事對壘的雙方,無不是為利而戰,為利而奪。乘隙取利,捕捉戰機,應該說是每個指揮員所共有的主觀願望。
利與害總是緊密相連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所以孫子講,“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即每個軍事行動都要考慮到有利和有害兩個方麵,在利思害,在害思利,方可減少盲目性。
兩利相衡從其重,兩害相權從其輕。高明的指揮員,一方麵能全局在胸,一眼能看三、四步棋,善於權衡利弊,趨利避害,不因小利而受大害,不為爭吃一子而丟全盤。另一方麵又能在掌握主動權的情況下,故意露出破綻,設下圈套讓敵人來鑽。而那些魯莽之將,貪功圖利心切,缺乏戰略頭腦,計勝而不計敗,知利而不知害,見得而不見失,見小而不見大,明於現在而昧於將來,得於有形而失於無形。在複雜的戰場上,這種人必然要貿然行事,逢利便爭,見隙即鑽,以致顧頭不顧屁股,難免上當受騙。
孫臏減灶擒龐涓,是示敵以戰機之利;唐代名將裴行儉運用“後台演戲”,以兵車偽裝成糧車,暗藏甲兵誘殺突厥軍,是示敵以財物之利。二者形式不同,謀略原理同屬為一。
《百戰奇法·利戰》雲:“凡與敵戰,其將愚而不知變,可誘之以利。彼貪利而不知害,可設伏兵以擊之,其軍可敗。”可見,“利而誘敵”謀略的實施,是有條件的。對貪利者,可誘之上鉤。對不貪不愚之敵,此謀就難以奏效。但是,任何戰爭,雙方莫不為利,而聰明的將帥總能設法誘敵貪利。
敵人貪利,即可誘之前來,上我圈套,敵人之力即將付之東流,無所施展,如此,則敵力為我所借,誘而殲之。
2先誘後擊,後發製人
先誘後擊,後發製人的方法很多。主要的有先禮後兵、敵疲我打、避實擊虛、先誘後擊、先虛後實等。
(1)譎誘
即當敵人堅守不出時,用誘計將其引出,加以消滅。
史載:朱全忠進攻李茂貞多時,但李茂貞卻堅守城壁不出。季昌獻計要用譎計引誘敵人出城。騎士馬景自告奮勇,請求給以駿馬騎,朱全忠同意,然後命令將牲口喂好,官兵飽食,不久,朱全忠命令將旗幟收起來,分頭埋伏,軍營中特別安靜,寂如無人。這時,馬景一行騎馬躍出,忽然向西疾奔,以示逃亡。有探子進城報告李茂貞說:“朱全忠大軍已走,隻留下近萬名的傷病者,今晚也離去了,可以從速出兵,一舉攻取!”李茂貞信以為真,便打開城門,命令城中軍士攻擊朱全忠。待他們都跑出城外時,朱全忠擂起大鼓,潛伏的將士四麵躍出,大戰李茂貞軍隊,並派數百騎士占據城門,是他們進退失守。李茂貞的部隊被殺傷殆盡,他自己也很喪氣,便決定和朱全忠談和,不再作戰。
(2)示形
所謂示形,分示怯與示強,示怯即表示膽怯,不敢迎戰,以此來驕敵,使其得寸進尺,誘其進入伏擊圈,然後突然襲擊攻克敵人;示強,即表示強大,不可戰勝,以此來嚇退敵人,擺脫敵人的追擊。
趙國李牧守北疆時,即采用示怯法。他對眾人說:“匈奴侵入我地偷盜時,我們要立即進入保,誰也不許和匈奴戰鬥,誰去追捕就斬誰!”因此,匈奴每次入侵過來,他們都急速地進入保,不與一戰。如此數年,亦不亡失。所以,匈奴都以為李牧膽怯,趙國的邊防兵也是這樣認為的。趙王很不高興,便撤換了李牧。此後一年多,趙軍屢次出戰,皆不利,且多失亡。於是,趙王又去請李牧。李牧杜門稱病不出。趙王強迫他起來相見,李牧便提出恢複原職的條件。趙王允許了。李牧重回邊疆後,仍然采取示怯政策。如此數歲,匈奴無所得,但卻最終認為李牧膽怯。邊防將士實在忍受不了,朝廷的賞賜都不想用,隻想一戰,打敗匈奴。李牧見時機已到,便選車300乘,馬3000匹,百室之士五萬人,射箭者十萬人,加緊操練,大縱畜牧,到處都是練兵的人馬。不久,匈奴小規模犯境,李牧故意敗北不勝,隻以數十人委之。匈奴單於聽到這個消息後,便率領了大隊人馬來犯。李牧布置了很多奇陣,單於部隊進入圈套後,左右前後都受攻擊,無法對戰。最後,李牧部隊殺匈奴十萬餘騎,破東胡,降林胡,單於奔走。此後十餘年,匈奴再也不敢接近趙國的邊境。
與示怯不同的是示強。虞詡示強抗羌,即為一例。
虞詡為武都太守,被羌人圍在陳倉崤穀,虞詡反而停軍不進,故意說:“上書請兵,須到當發”。虞詡的兵不集中,兵力不強,於是,他令吏士各作兩灶,且日增倍之,同時,日行200裏,其目的是向敵人說:郡兵來迎,眾多行速,引誘敵人窮追不舍。雙方交戰時,虞詡命令軍中先發小弩,誘使敵人急攻。然後,他又使20強弩共射一人,發無不中,羌人大震,匆忙敗退。虞詡乘勢帶兵出城奮擊,殺傷多數。次日,他又令兵士從東部門出,北部門入,回轉數周,羌人搞不清虞詡究竟有多少人,深感害怕。便打算退走。虞詡看出了羌人的心思,便設下埋伏,大破羌人,斬獲甚眾,羌人敗散而逃。虞詡便占據地勢,修營紮寨,進行建設,三年間,人足家給,一郡遂安。
(3)誘入
所謂誘入,即誘敵深入,把敵人引到伏擊圈內加以殲滅。楚漢戰爭後期,韓信用計,遣人告訴項羽,可以打擊韓信,項羽信以為真,再加上受到辱罵刺激,項羽沉不住氣,終於憤然猛追,離開自己的營巢,和韓信惡戰不舍,項羽隻顧攻打,不知不覺進入了九連山,被韓信兵馬圍困起來,雙方會戰激烈。至公元前202年,項羽被韓信兵圍困於垓下,兵少糧盡,士氣不振,夜間又聽四麵楚歌,以為楚地都為韓信所占領,便吟出了著名的《垓下歌》。其後帶兵突圍,到達烏江,因覺無臉見江東父老,便自刎而死。
(4)饋詐
所謂饋詐,即詐運物資引誘敵人前來搶掠,我則設下埋伏,打擊敵人,唐時,肖嗣業的糧運為突厥人所搶掠,士兵們挨冷受餓。於是,便運用饋詐法來製服突厥。他們製作了300乘運糧車,每輛車中潛伏五名壯士,手持陌刀、勁弩,另有羸兵數百,還在險要處埋伏了精兵強將。糧車運行途中,突厥人果然又來搶掠。羸兵們故意棄車散走。突厥人便解鞍牧馬,正準備取糧時,車內壯士躍出,大殺突厥,突厥人驚慌逃走,卻遭伏兵攻殺,以致死傷殆盡。從此以後,凡見糧運的隊伍,突厥人都不再敢冒進。
(5)誘致
所謂誘致,即在敵軍還沒結集到一起之前,便打擊其先鋒或左翼,削弱其力量,然後各個擊破。公元383年,前秦國王苻堅,實行全麵動員,調集了數十萬大軍,分三路南下,企圖一舉攻滅東晉。謝玄受任晉軍前鋒。秦兵臨近淝水時,他先請苻堅騰出一箭之地,讓他渡河作戰。苻堅驕傲自大,不以為意,並想乘東晉軍隊渡河之際發動進攻。沒想到,東晉軍卻乘其退卻之機,立足未穩,眾兵強攻,奮呼前進,把苻堅打得大敗,即使大軍隨後而至,也沒有挽回失敗的局麵。苻堅不得不帶著殘兵敗將,落荒而逃,恐懼之至,以至於“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不久,前秦王國也隨之瓦解。苻堅逃入五將山。385年,被姚萇俘殺。
(6)速招
所謂速招,即用詐降之計,速招敵人某部前來,並將其擊敗,然後再各個擊破。元末農民起義中,張士誠、陳友諒聯軍直逼建康,威脅朱元璋的根本。諸將打算投降,但朱元璋采納了劉基的策略。先命胡大海兵駐信州,以牽住敵人後方力量。再命康茂才作一份投降書,作為內應,投降書中還教敵方速來,以便告訴他虛實。同時,又分兵三道,故意淡弱自己的勢力。李善長感到不理解,便問:“剛才我們害怕敵寇來。現在你卻要敵寇速來,這是為什麼?”朱元璋說:“如果陳友諒、張士誠二寇合起來了,我們怎麼能對付得了?所以,我們先教陳友諒速來,並將其打敗,這樣,張士誠的膽就小了,不敢再來進攻了。”陳友諒不知是計,果然高興地帶兵來接受朱元璋投降,沒想到,一來便遭受伏擊,死傷慘重,大敗而逃。張士誠果然也沒再來。建康之圍,不解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