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藏針於綿:啟智開悟的韜略學問(1 / 3)

一、藏針於綿:啟智開悟的韜略學問

1詭學啟智,大徹大悟

詭,原本不是一個好字眼兒,在《辭海》中曾被釋為虛偽、欺詐、怪異等意,平時亦多以詭詐、詭秘、詭辯組詞出現,把其視為貶意似不為偏見。

但是,時代的進步與發展,觀念的變化與更新,使人們對“詭”亦有了新的認識與衍變。“詭”已不僅是詭計多端、狡黠陰險的含義,它更包容了睿智、謀略與高瞻遠矚的深刻內涵。人類生存的意義不再體現於食能裹腹、衣能遮寒的單一側麵,更衡量著每一個人的生存價值與質量。誰要想充分實現自我的價值與質量,誰就要擁有較別人更多的智慧與韜略。於是,人們終於明白了詭智、詭謀與詭術是成功所必需的。

詭學是一門啟智開悟、韜略滿懷的學問。詭學凝煉中華五千年古文化的精髓,彙總儒、道、佛諸家的哲學內涵,以古為鑒,以今為例,或者娓娓道來計謀韜略的機巧,或者深刻揭示大智大謀的旨要。詭學貴在變幻,貴在以智取勝。古往今來多少酬壯誌、抵成功的彪炳霸業大人物們,正是倚恃著大智慧、大謀略、大方術,決勝千裏而成就了霸業。不論是“盈澤養魚”,還是“藏巧於拙”,是“撒手懸崖”,還是“欲擒故縱”,均是詭學出神入化的致勝仙機,無處不體現出詭學的大智慧、大韜略、大勝果。

當今時代腳步一日千裏,競爭角逐幾近沸騰,僅有一副好肚腸一顆慈悲心已不足以應對麵臨的挑戰。不論是為官的、為民的、經商的、從政的,擺在麵前的不僅是生意上、專業上的幾個難題,更重要的是如何順暢上下左右的微妙關係,如果仍一如既往地當麵鑼鼓,一根腸子通頭腳,隻能是有勇無謀,而善意地恰當地運用詭智、詭謀、詭術,倒能起到曲徑通幽的妙用,財源自會滾滾來,職銜自會一路提升。麵對困境,詭學亦有起死回生的招術。你縱有撞到南牆也不回頭的執著,最終難免頭破血流、兩敗俱傷的悲壯結局,何不盡施機巧、善謀善策,李代桃僵亦可,蠶伏伺機亦罷,終會峰回路轉,別有洞天。

詭智、詭謀、詭術,無處不體現著大聰明、大智慧、大韜略。小計謀、小把戲隻能成全小滿足、小角色,大智謀、大策略方能造就大人物、大成功。大智謀體現一種境界,一種能俯視眾生、大悟大徹的清澄境界;大策略寓含著一份清醒,一份眾人皆醉吾獨醒的高瞻遠矚的清醒。詭學在述說著一個法則,一個智者方可生存的法則;詭學還在論證著一個結局,一個智者方可成功的結局。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眾生百態的今朝世界,誰擁有了大智慧、大謀略、大方術,誰就是那流芳百世的風流人物!2曲而得全,貌退實進

詭者,偽其行也。在自身力量暫時無法強大到直接與敵手對抗的情況下,大可先曲其身,刻意示弱與敵,以體其迷惑,進而積蓄實力,待機而動,此法正乃曲而得全,貌退實進。

齊國攻打宋國,燕王派張魁作為使臣率領燕國士兵去幫助齊國,齊王卻殺死了張魁。燕王聽到這個消息,非常氣憤,就召來有關官員說:“我要立即派軍隊去攻打齊國,給張魁報仇。”

大臣凡繇聽說後謁見燕王,勸諫說:“從前認為您是賢德的君主,所以我願意當您的臣子。現在看來您不是賢德的君主,所以我希望辭官不再當您的臣子。”燕昭王說:“這是什麼原因呢?”凡繇回答說:“鬆下之亂,我們的先君不得安寧被俘,您對此感到痛苦,但卻侍奉齊國,是因為力量不足。如今張魁被殺死,您卻要攻打齊國,這是把張魁看得比先君還重。”凡繇請燕王停止出兵,燕王說:“應該怎麼辦?”凡繇回答說:“請您穿上喪服離開宮室住到郊外,派遺使臣到齊國,以客人的身份去謝罪。說:‘這都是我的罪過。大王您是賢德的君主,哪能全部殺死諸侯們的使臣呢?隻有燕王的使臣獨獨被殺死,這是我國選擇人不慎重啊。希望能夠讓我使臣以表示請罪’。”

燕王接受了凡繇的意見,又派了一個使臣到齊國去。

使臣到了齊國,齊王正在舉行盛大宴會,參加宴會的近臣、官員、侍從很多,齊人讓燕王派來的使臣進來稟告,使臣說:“燕王非常恐懼,因而派我來請罪。”使臣說完了,齊王又讓他重複一遍,以此來向近臣、官員、侍從炫耀。

於是齊王就派出地位低微的使臣去告訴燕王,讓燕王返回宮室居住,表示寬恕燕王。

由於燕王的委曲求全,為攻打齊國,準備了充分的條件。

試想,如果當初燕國逞一時之氣,在沒有充分做好準備的情況下,匆忙攻打齊國,可能早就成為齊國刀俎下的魚肉了。因咽不下一口氣而亡國喪生,豈不抱恨終身!

在某些情況之下,多為己方力不如人之時,與其采取直線的生存方式,倒不如遵循曲線的生存方式。例如,如果我們在前進時碰到了障礙,要想順利地向前,就必須先撤退。“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這句話的大意是,委曲的狀態反而能夠保全自己;彎曲反而可以伸長;低陷才可以裝滿水;破舊反而可以生新;不刻意追求反而可以有所得;追求太多隻能徒增煩惱。這便是老子柔軟且強韌的處世哲學。這種做法並非是一種失敗主義,而是一種曲線式的生存方式。這種以柔克剛,以退為進的策略,就像彈簧縮在一起,其間卻蘊藏著巨大的力量。

中國有句俗話,即“大丈夫能屈能伸”。講的是古時候輔佐漢高祖劉邦稱帝的大將韓信忍受胯下之辱的故事。小不忍則亂大謀,這是一句至理警言,一定要牢記在心。一個人處事一定要小心、謹慎,切忌心高氣傲,眼裏容不得沙子,而應相機而動,否則隻會貽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