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塑造好形象:贏得他人的信任三、對人至愛,樂於助人贏得他人感激(1 / 3)

三、對人至愛,樂於助人贏得他人感激

1付出是沒有存折的儲蓄

你在付出的時候越是慷慨,你得到的回報就越豐厚;你在付出的時候越吝嗇,你得到的就越小越可憐。

要得到多少,你就必須先付出多少。任何東西隻有先從你這兒流出去,才會有其他東西流進來。

你必須是出於真心的、慷慨的給予,否則,你得到的回報本應是寬闊的大江,但實際上你隻得到了一條淺淺的溪流。

當你學會了如何正確地看待每一個人時,你在社交活動中能夠學到的東西會多得讓你自己感到驚訝。

當然,實際上隻有在你自己付出了許多的同時才會獲得許多。你越是心地無私,越是慷慨大方,越是毫無保留地與別人交往,你獲得的回報也就越多。

無論你是朝氣蓬勃的青年還是白發蒼蒼的老人,真誠坦率的付出都是令人愉悅的品質之一。那些願意付出的人,沒有人會不喜歡。一般來說,這些人都心胸寬廣,慷慨大方。他們會喚起別人的愛意和自信,用他們的純樸與直率換來別人的坦率與真誠。

他們正直誠實、光明磊落,他們古道熱腸、樂於助人。

就是他們具有的這些優秀品質,才讓他們成為最優秀、最傑出的人。

每一個事業有成的人,在成功的路上,都曾經得到別人許多幫助。因此我們應該對別人付出作為回報。

付出是追求個人成功最保險的方式。

一個能夠為別人付出時間和心力的人,才是真正富足的人。為別人付出不僅利人,同時會提升本身生命的價值,不論對方是否接受你的幫助,或是否心存感激。

想想看,如果每一個人都為他人付出,終其一生幫助他人,世界將變得多麼和諧與美好!當然,付出是沒有存折的儲蓄,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會得到別人的幫助。

美國東部某一個城市裏,有一家經營非常成功的商店,他們所用的方法非常簡單。

店裏的職員經常巡視商店附近的停車表,看到“已逾時”的燈號就代為投幣,並且附上一張紙條,說明該家商店非常樂意為駕駛人服務,以免他們因為逾時停車而被開罰單。許多駕駛人專程到店裏道謝——然後買了一些東西。

這種情形同樣也適用於你所提供的各種服務方麵。如果付出價值100元的服務,則你不但能回收這100元,而且可能會回收好幾倍。而到底能回收多少,就必須看你是否抱持著正確的心態而定了。

如果你是以心不甘情不願的心態提供服務,那麼你可能得不到任何回報;如果你隻是從為自己謀取利益的角度提供服務時,則可能連你希望得到的利益也得不到。

幫助別人解決問題,也會幫助你解決自己的問題,因為付出是沒有存折的儲蓄。

2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當我們把自己的東西與別人分享時,我們得到東西就會擴大增加,我們幫助的人越多,我們得到的幫助也就越多。

我們每個人都能夠給他人提供幫助,幫助別人並不是隻有富人才能實現的。我們每個人都能以我們自己的一部分力量幫助別人。不管我們做什麼工作,我們都可以在我們的心中培養一種熾烈的願望去幫助他人。這些幫助有時是一次微笑、一句親切的話,或是發自內心的溫暖的感激、喝彩、鼓勵、信任和稱讚等。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有個人被帶去觀賞天堂和地獄,以便比較之後,能聰明地選擇他的歸宿。他先去看了魔鬼掌管的地獄。第一眼看上去令人十分吃驚,因為所有的人都坐在酒桌旁,桌上擺滿了各種佳肴,包括肉、水果和蔬菜。

然而,當他仔細看那些人時,卻發現沒有一張笑臉,也沒有伴隨盛宴的音樂或狂歡的跡象。坐在桌子旁邊的人看起來沉悶、無精打采,而且瘦得皮包骨。這個人發現每個人的左臂都捆著一把叉,右臂捆著一把刀,刀和叉都有4尺長的把手,使它不能用來吃東西。所以即使每一樣食物都在他們手邊,結果還是吃不到口中,一直在挨餓。

然後他又去了天堂,景象完全一樣——同樣的食物、刀、叉和那些四尺長的手把。然而,天堂裏的居民卻都在唱歌、歡笑。這位參觀者一下子覺得困惑了,他懷疑為什麼情況相同,結果卻如此的不同。最後,他終於知道答案了。在地獄裏的每一個人都試圖喂自己,可是一刀一叉,以及4尺長的手把根本不可能吃到東西。在天堂裏的每一個人卻都在喂對麵的人,而且也被對麵的人所喂。因為互相幫助,結果也使自己獲益。

這個故事的道理很簡單。如果我們幫助其他人獲得了他們需要的東西,我們也會因此而得到想要的東西。而且我們幫助的人越多,我們所得到的也就越多。

有一位年輕人,在一家商店服務了4年之久,然而並未受到店方的賞識,因此他日前正在尋找其他的工作,準備跳槽。

然而有一天,外麵下著大雨,有位老婦人走進了這家商店,並且在商店內閑逛。大多數的店員對老婦人都是愛理不理的。隻有這位年輕人主動地向她打招呼,並很有禮貌地問她是否有需要他服務的地方。這位年輕人陪著老婦人逛了整個商店,對各種商品進行了講解,並且主動為老婦人提著買的各種物品。當老婦人離去時,這名年輕人還陪她到街上,替她把傘撐開。這位老婦人對他的服務和幫助極為滿意,向他要了張名片,然後徑自走了。

後來,這位年輕人完全忘記了這件事,而是開始尋找更好的工作。沒想到有一天,他突然被老板叫到辦公室去,老板給他提供了一份更好的工作,而這份工作正是那位老婦人——一位富商的母親親自要求他擔任的。

3無條件的付出會贏得無盡的回報

真誠的幫助別人出自無私的心,在幫助別人時並不希求得到回報。這樣,無論有沒有回報,你都可以以一種平靜的心對待。

幫助別人實在是件非常令人愉悅的事情,付出的也許很少,得到的卻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生活常常有這樣的時候,你不經意的付出甚至會改變你的一生。

弗萊明是一個窮苦的蘇格蘭農夫。有一天,當他在田裏耕作時,聽到附近的泥沼裏有一個孩子求助的哭聲,於是他急忙放下農具,跑到泥沼邊,看到一個小男孩正在糞池裏掙紮。弗萊明顧不得糞池的髒臭,把這個孩子從死亡的邊緣救了出來。

過了幾天,一輛嶄新的馬車停在農夫家門前,車裏走下來一位高雅的紳士。他自我介紹是被救孩子的父親。

“我要報答你,好心的人,你救了我孩子的生命。”紳士對農夫說。

農夫回答道:“我不能因救你的孩子而接受報酬。”

正在這時,農夫的兒子走進茅屋,紳士問:

“那是你的兒子嗎?”

“是。”農夫很驕傲地回答。

紳土忽然有了一個好主意,他說:“我們來定個協議吧,讓我帶走你的兒子,並讓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假如這個孩子像他父親一樣,他將來一定會成為一位令你驕傲的人。”

農夫答應了。後來農夫的兒子從聖瑪利亞醫學院畢業,並成為舉世聞名的弗萊明·亞曆山大爵士,也就是盤尼西林的發明者。他在1944年受封騎士爵位,並榮獲了諾貝爾獎。

數年後,紳士的兒子染上肺炎,是誰救活他的呢?盤尼西林。那紳士是誰呢?他就是英國上議院議員丘吉爾。他的兒子是英國政治家丘吉爾爵士。

從故事中我們看到,弗萊明因為救了別人的孩子,而使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最終獲得諾貝爾獎。而丘吉爾,則由於幫助別人的孩子受教育,而使自己的兒子在患病時幸運地戰勝了病魔。當我們幫助別人時,其實不僅僅是幫助了別人,有的時候恰恰是在幫助自己。

如果能夠幫助別人時,我們放棄了,那又會怎麼樣呢?

1933年,經濟危機在美國開始蔓延。加利福尼亞的哈理遜紡織公司,意外地在這百業蕭條的時刻發生了一場大火,整個工廠一夜間化為了灰燼。

有人勸董事長亞倫·博斯領取保險公司賠償金一走了之。亞倫·博斯沒有那樣做,因為他想到,如果他的公司因為大火而使3000名員工失業,那麼他們今後的生活怎麼辦?他們的家人怎麼辦?我還有能力發給他們工資,讓他們在短時間內不會麵臨公司破產和失業風暴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