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以良好的品德形象贏得他人信賴
1以實為本,誠懇待人
以實為本,是自立處事的基本準則。
“實”,是人生道德修養中的瑰寶。為人誠實的人,可以廣交朋友;敢於求實的人,可以得到人們的尊重;勤於務實的人,可以幹一番事業;作風樸實的人,可以得到人們的信任;思想充實的人,可以使自己富有朝氣地度過一生。
以實為本,就要崇實、誠實、篤實、求實、務實、樸實。
崇實,就是崇尚實際,尊崇事實,這是做到以實為本的思想根基。崇實,應做到不唯書,不唯上,不唯名。崇實,應做到勿圖虛榮,勿圖虛名。崇實,就須牢記古人之金言:“有名而無實,天下之大患也”,“無實之名,禍之門也”,“名過實者有殃”。隻有做到了實心、實言、實行、實效,才算真正做到了崇實。
誠實,是一切德行的基礎,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程頤在《河南程氏遺書》中強調:“學者不可以不誠,不誠無以為善,不誠無以為君子。修學不以誠,則學雜;為事不以誠,則事敗;自謀不以誠,則是欺自心而自棄其忠;與人不以誠,則是喪其德而增人之怨。”可見,誠實是道德行為的基本要求,是一個人的求學立業之本。正因為如此,在自我修養和待人接物中,一定要恪守誠實這一做人的根本原則。
篤實,是為人處事的第一要義,是“欲當大任”的重要條件。篤實,要求我們忠誠老實,為人敦厚,辦事實在,誠實可靠。
求實,是一個人追求真理、講究實際最可寶貴的精神。它要求我們做工作、辦事情要把幹勁、熱情同求實的精神結合起來。遇事不要聽風就是雨,而是要核實,求真實。做人最難的事情是什麼?是求實。尤其在風風雨雨的時候,敢於求實是不容易的,要有膽量,要敢於承擔風險。求實,是偉大的人格力量。
務實,是成功的第一品質,是中國有作為的政治家、思想家、實業家的優良傳統。東漢哲學家王符在《潛夫論·敘錄》中說:“大人不華,君子務實。”明代學者曹瑞在《明儒學案》中說:“人之為學,須是務實,乃能有進。”
不論是做事還是研究學問,都要務實。務實須“四戒”——戒空,戒虛,戒浮,戒偽。要不說大話,不悅虛名,不行駕空之事,不談過高之理,不刮浮誇之風,不容浮偽之言,而要腳踏實地說實話,辦實事,求實效。
樸實,是一個人純樸優良品德的表現。在自我修養中,要培養自己樸實的品格,應做到“四忌”:一忌言過其實,二忌有名無實,三忌華而不實,四忌虛假失實。
以實為本最根本的是要實幹,要少說空話,多幹實事。一個實際行動勝過一打綱領;十個吹牛大王,不如一個啞巴幹將;嘴上的高樓,不如用手蓋起來的茅屋。所以說,實幹是擲地有聲的品質,實幹是最好的語言。
我們反對說空話,但不反對能言者,且提倡能夠做一個明理之人。荀子說:“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國用也;口言善,身行惡,國妖也。”我們修身正心的目的,就是爭做“國寶”而不是做“國妖”。
2言必有信:信用是處世之本
言必有信是一個人給人留下好印象的重要法寶,是在人際交往中贏得真正友誼的關鍵。因為隻有擁有信譽的人,才能使人信賴,使人歡迎。
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一個人的說話,第一要有信實。如果言而無信,便是給人家一個壞印象,從此以後,你的話不再能夠取信於人了。商鞅替秦國變法,第一件工作,就是立木於南門,下令說凡是能運到北門的立賞百金。本來搬運一根小小的木頭,而且又隻是從南門到北門的短短的距離,出此千金的賞格,未免太大得叫人不敢相信,誰都不肯做傻子來試一下的。然而,後來竟有一個人做傻子而為之搬運了,商鞅為表白他說了一定要做的緣故,所以立刻拿出百金來賞了那人。他這一個舉動,目的便是要取信於人,使人相信他的話是有信實的。
曾有一個學校裏的教員,對著一群頑皮的學生說:“如果有誰不守教室的規則,他將要受嚴厲的處罰。”可是他說過此話後,卻對一位在上課時用紙圈去擲別位學生的頑皮學生並不處罰,結果,學生再也沒有一個相信他,他一上課,教室中就亂得不成樣子。同是這一個班級,另一位先生,他見到有不守校規的學生立刻拉出來責罰了。他上課的時候,誰都怕責罰而嚴守著教室規則。
同一批學生,不過上課時的教員不同,為什麼會發生不同的情形呢?不用說,一是言而無信,所以他的話便無人肯信;一是言而有信,誰都對他有了信任。
有一家商店,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天天在門口貼滿了“虧本大拍賣”的廣告,隻要是常經過這裏的人,沒有人不知這是騙人的把戲。如果這家商店有一天真的要大拍賣,恐怕也不會有人去相信他是真的了。
有一個人借了人家的錢,說明到下月的五日一定歸還:可是到了那時不能歸還,因此再約緩期到十日:豈知十日到了還是不能歸還,於是又約緩期到十五日,十五日仍不能歸還,約再緩期到二十日。即使二十日那天還清了,以後想要再借,人家一定要說他信用不好,不肯借給他了。如果這個人向人家借錢,講明在什麼時候償還,他到期毫不失信,人家對他便先有了一個好印象,他以後再開口借錢,講明何日償還,自然會使人相信而借給他的。
一件事失信於人了,以後無論什麼事都不能再取得人家的相信,因為是先把一個壞印象給人家了。
3嚴於律己:自尊自愛不自輕
自尊,是自己尊重自己的人格,維護自己尊嚴的一種道德感情。己行自尊,就是要使自己的行為處處體現出對自己人格的尊重。
“自尊心是一個人靈魂中的偉大杠杆。”這是別林斯基的名言。自尊心是一種積極的行為動機,它有助於激勵人們維護自己的尊嚴,克服各種困難和自身缺點,推動人們實現所向往的目標。所以說,自尊心在人的心理結構中占有重要位置。自尊心一旦消失,人格就要變質,人品就要變味。
“自尊心是一個人品德的基礎”。曆史上許多故事都說明了這一點。
容閎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愛國知識分子,家境十分貧寒。1847年他到美國留學,雖身處異地,卻時刻思念著祖國,他說:“常思在此時學習,以為將來效力祖國之預備。”他懷著這種強烈的責任感,努力學習,取得了優秀的成績。後來他考入耶魯大學,為繼續深造而爭取獎學金時,校長說:“如果拿了獎學金,畢業後,必須作傳教的教師。”他聽後感到自尊心受到強烈的傷害,怎麼能讓外國人改變自己報效祖國的夙願呢?於是他毅然拒絕了這一條件。後來在喬治亞州隆伐那婦女會的資助下,才得以繼續深造,終於以優異的成績獲得博士學位回到祖國,人們稱讚他人窮誌不短,保持了民族氣節和自己的尊嚴。當時有“容閎雖貧,傲骨殊棱棱”的讚語。
自尊者既不傲慢又不自賤。一個有自尊心的人,常常也是重信義,善交際,不為環境所牽製,不做情欲之奴隸,不輕人,不傲慢,不自輕,不自賤的。他們知道:自狂會妨礙自己的進步;自賤會丟掉自己的人格。因而在一帆風順的時候,能冷靜地維護自己的尊嚴,在身處逆境的時候,也決不失去自尊,總是不停頓地向前,再向前。著名政論家鄒韜奮有句名言:“自尊心是進步之母,自賤心是墮落之源,故自尊心不可無,自賤心不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