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心是在互尊互敬的氣氛中形成的。要想人家尊敬你,你必先尊敬別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人者人恒尊之。”不尊重別人的人,就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也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的自尊心。一個趾高氣揚、目中無人的人,不論地位有多高,才華有多少,人們也不會真正尊重他。
人要自尊,必須拋掉自卑。一個人既不要狂妄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更不能為取悅於人而不顧自己的人格。
當自尊心受到傷害時,萬萬不可喪失理智,要冷靜思考。
在史書裏有一段描繪張良與圯上老人的交往,說的是張良年輕時,一次出去散步,遇到一位老人坐在橋邊。老人對張良說:“小夥子,我的鞋掉到橋下了,去把鞋給我拾起來吧!”張良愣了一下,見他是位老人,就把鞋撿了起來。這時老人又伸出腳來說:“替我穿上吧!”張良又幫老人把鞋穿好。老人站起來,揚長而去,走了一裏多路,又回來。他對張良說:“好小夥子,你真是可以培養教育的啊!過五天,你清早到這裏來見我。”之後,這位老人送張良一部《太公兵法》,叫他好好學習。後來張良努力鑽研,兵法大有長進,終於成了劉邦的主要謀臣。
張良對待這位老人的考驗,是抱有極大的忍耐與涵養的,當他的自尊心受到傷害時,沒有怒發衝冠,而是理智占了上風,既恰當地維護了自己的尊嚴,又得到了豐厚的回報。如果在自尊心受到傷害時,不冷靜對待,就可能怒從心頭起,禍從天上來,既會招來不可想像的後果,又會降低自己的人品,自尊心反而被自己所踐踏。
自尊心有兩種表現方式:一種是個人的自尊心,一種是民族的自尊心。個人維護自己的尊嚴,不容他人歧視和侮辱的心理意識,叫做個人的自尊心;一個民族維護自己尊嚴的群體意識,叫做民族自尊心。作為中華民族的後代,要像先賢那樣,發揚中華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應首先維護民族的尊嚴。
4謙虛誠懇,不圖虛榮
“滿招損,謙受益”。謙虛能使人更加完美,謙虛能讓你獲得更多的知識,謙虛能贏得他人的尊重。俗話說得好:“水滿則溢,人滿則驕。”如果你希望得到別人肯定、信任和愛戴的好口碑,就一定不要驕傲、傲慢、貪圖虛榮。隻有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加強品德的修養,才能使我們的人際關係和諧、融洽,從而為自己贏得好口碑和好人緣。
在生活中,謙遜有禮的人往往受人歡迎和尊重。反之,狂妄傲慢,不尊重他人人格的人,不僅不易與人友好相處,而且根本不會受人喜歡和尊重。
某大學有一位姓李的老師,是國內某一學科的學術權威,所以向他請教的學生和老師特別多。但是他從不賣弄自己的學問,不會因為別人不懂就假裝通曉,一旦遇到他也無法解答的問題,他就會說:“對不起,這個問題我一時還無法解答,等回去查了資料再答複你們。”他這種謙虛謹慎的態度受到大家的尊重,大家都非常信任他。謙虛意味著對他人的尊重,換回來的是他人對你的敬愛。
謙虛能夠化解人與人之間的敵對情緒。某單位的小張技術全麵,工作認真,幹得很不錯,有幾個年輕人很嫉妒他。可小張在他們麵前既不顯露自己的見識和才能,對他們的嫉妒也不計較,遇到自己不懂或不能解決的問題時,總是充滿熱情而且虔誠地向他們求教:“請幫幫忙,這個問題我翻來覆去也搞不懂,你在這方麵是內行,能不能給我指點指點,幫我一下?”對方被他謙遜的目光感染了,沒有理由拒絕他的請求。以後,他們彼此尊敬,成為很要好的朋友。學會謙虛,你就不會招人厭惡。學會“虛懷若穀”,正確對待自己的一切,尤其不要過高看重自己的成績和榮譽,讓榮譽衝昏了頭腦,而要以平等的態度待人,切不可傲氣十足,以權壓人。
如果你發現自己因為不夠謙虛而導致聲譽不佳甚至眾叛親離,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麵進行糾正。
①正確地評價自己。開始重新認識自我,可將優點和缺點各列一個清單,細加對照,恰如其分、客觀公正地作一次評價,並認真地從內心問自己,我到底有幾個知心朋友?它會使你幡然猛醒:如果一味的自高自大,就會使得自己與周圍人們的關係形成不和諧的音符。
②遇事從他人的觀點、立場來思考。這樣有助於發現別人的長處,避免自己的短處,從對別人的認識裏來形成自我形象。對人的認識越全麵,自我形象就越清晰。這樣,我們就可學會理解他人、關心他人、尊重他人、幫助他人的處世技巧,改變輕狂淺薄的心理和行為。
謙虛意味著你有自知之明,但是,在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同時,還應該避免故作姿態的謙虛。一個人如果故作謙虛姿態,以求得“謙虛”的美譽,或假借謙虛來間接地表現自己的優越感,那麼,這種“謙虛”就是虛偽的表現,更稱不上是什麼美德了。
5以愛己之心愛待他人
“愛心”,即仁愛之心,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最基本的精神力量。它能融化人的孤獨感和分離感,它能使人與人和睦溫馨,它能打破人們之間心中的圍牆,它是建立和諧人際關係的紐帶。
人間需要每個人都永存愛心,然而這卻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要做到永存愛心,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麵加強修養。
(1)要有自愛之心
自愛心是人的本性,是個體生存的基本特征。自愛心的進一步發展,就會產生自尊心、羞恥心、責任心和自信心,這有助於塑造自我道德形象。
人若沒有自愛心,生命便缺乏根基。正如魯迅所說:“無論何國何人,大都承認‘愛己’是一件應當的事。這便是保存生命的要義,也就是繼續生命的根基。”自愛包含著對自己做人的準則、人生意義、道德信仰、價值觀念、人格榮辱等諸方麵的理解、信奉和實行。它體現著一個人對真、善、美的珍視和追求。
(2)要有愛人之德
一個人如果隻能自愛而不能愛人,那隻能說是一種低層次的狹隘的愛;人隻有做到愛人如己,以愛己之心愛人,才算有了愛人之德。正如古人所雲:“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
(3)要有利人之行
在社會生活中,“愛語”會給人們帶來溫暖和快樂,甚至有“回天之力”。但是,人們之間的相愛,不能隻停留在漂亮的語言上,而要體現在實際的行動上。有這樣一句格言:“一個救人的性命、出於純正之愛的行動,比在侍奉佛祖的宗教活動中獻祭大象和馬匹而度過一生時光要更偉大。”
真正的仁愛具有真誠性、利他性和無私性。愛的本質是給予而不是索取。真正的仁愛之心是不期望回報的,而是基於高度責任感和同情心。然而,人際關係也常常像自然界一樣,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播什麼種子結什麼果。在人們之間的交往中,總是有思想感情的交流與溝通。把自己的感情真心實意地奉獻給他人,而自己的感情並不會因“給予”而減少,相反,我們給予他人的愈多,那麼自己所得的也會愈多,從而也就使自己的思想境界更加豐富、高尚。
(4)要守仁德之道
古人講仁愛,並非讓人們去愛一切人,而是教導人們要“愛之以道”、“愛之以德”。我們要當愛則愛,當恨則恨。正像魯迅所說:“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愛是觀念的東西,是客觀實際的道德產物。毛澤東說:“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我們不能愛敵人,不能愛社會的醜惡現象,我們的目的是消滅這些東西。”如若對錯誤的東西、醜惡的現象和罪惡的人一味講愛,那就會姑息養奸,把“愛”變成了“害”,不僅失去了仁愛的價值,而且會走向事物的反麵,結出“過愛不義”的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