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銳眼識人心,防範社交中的“小人”四、防範小人:紮緊自己的籬笆(3 / 3)

人際之間,最可怕的就是“陽奉陰違”之人。那種“萬歲不離口,背後下毒手”的小人,陰謀最是險惡,好意的背後,常常是殺人見血的黑手。

唐玄宗時的宰相李林甫,憑著巴結、奉承、獻媚取寵得到了皇帝的信任,憑著他的“口蜜腹劍”陷害了一個個大臣,以維護自己宰相的權位。

有一次,李隆基和李林甫一起,談到了一個官員嚴挺之,李隆基說:“嚴挺之在哪裏?我聽說他是個將相之才,應該委以重用。”李林甫本來就非常妒忌嚴挺之的才能,害怕他有一天會奪去自己宰相的位置,忽然聽皇上這麼一說,心裏就更擔心了。於是他搪塞地回答了皇上的話後,就趕緊找來嚴挺之的弟弟嚴損之,裝出一副十分親密的樣子,促膝談心,敘述舊情。並答應推薦嚴損之當員外郎,然後又說:“皇上很喜愛你哥哥的才華,為什麼不讓你哥哥假說患了風寒,向皇上請求回京城醫療,這樣就有機會見到皇上得到重用了。”

嚴損之聽了滿心歡喜,便到絳州把李林甫的話告訴在那兒當刺史的哥哥嚴挺之。嚴挺之覺得這是一件好事,不假思索,就按照李林甫的話寫了一張表,派人交給李林甫。李林甫見嚴挺之中了計,非常高興,就拿著這張表報告皇上說:“嚴挺之現在年老體衰,又得了風疾,應該讓他擔任閑官,以便治療。”玄宗接過表來,一邊看,一邊搖頭歎息道:“可惜,可惜!”結果,天寶元年(742年)四月,玄宗便下令讓嚴挺之做太子詹事,呆在洛陽養病。

李林甫就這樣兩邊當好人,暗中使手段,讓別人受到陷害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這樣的例子還多著呢!

一次,玄宗在勤政樓上隔著簾子觀看歌舞。兵部侍郎盧絢以為玄宗已經走了,就垂著馬鞭,拖著韁繩,慢慢穿過樓下。盧絢風度翩翩,玄宗一邊看著他,一邊讚歎道:“好一個盧絢!”宦官高力士在旁邊聽到了,就暗中告訴了李林甫。

李林甫看玄宗又喜歡上了盧絢。害怕威脅到自己,就把盧絢的兒子叫來,說:“你父親在朝中很有威望,現在交州、廣州一帶經常發生動亂,皇上想派你父親去那裏整頓整頓,不知道你們願意不願意去?”交州是個十分偏遠的地方,經常鬧瘟疫,李林甫自然知道盧絢一家不願意去,故意撒謊這樣說。接著他又進一步威脅說:“如果拒絕聖上的旨意,龍顏不悅,恐怕會獲罪啊。”盧絢的兒子一時慌張起來,沒了主意,就請求李林甫在皇帝麵前說情。

李林甫故作為難的樣子,想了一會兒說:“這樣吧,我幫你們一個忙,就讓你父親到東都洛陽去擔任太子賓客或者太子詹事,怎麼樣?那也是塊肥缺,你回去勸勸你父親。”盧絢不願意到遠處去任官,又怕被降職,隻好上書請求擔任太子詹事。李林甫為了掩人耳目,就先讓他到華州當刺史。過了不長一段時間,李林甫便向明皇打小報告說盧絢身體不好,難以管理州事,打發他到東都去做太子詹事了。

把餿主意當作金玉良言說給你聽,這種人、這種事不僅古代有,現在在我們身邊也有。古人雲“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如果“坦蕩蕩”的君子總被“常戚戚”的小人的餿主意絆倒,說明作為君子除了“坦蕩蕩”之外還要多留個心眼兒,多一點防範壞人、保護自己的意識。

7對小人的蔑視要藏在心裏

小人可惡又可恨,對其心存蔑視完全應該,但沒有必要表現出來,否則會遭到小人的暗算,徒生煩惱。

小人德行猥瑣,正人君子打心眼兒裏瞧不起他是很自然的事,但你大可不必把這種瞧不起表現出來,天天帶在臉上。因為越是小人,他心裏越虛,對別人的瞧不起也越發敏感。盡管對一般人而言,明明心裏厭惡,還要裝出若無其事、甚至歡迎尊敬的樣子確實不容易做到,但是沒辦法,這個世界既然給予了小人們一定的生存空間,大家就應該學會與他相處。而防止他無端打擊的有效辦法之一就是,把對小人的蔑視藏在心裏。

唐朝名將郭子儀每次會見客人的時候,常有很多侍女陪伴在他的左右。但是,隻要一聽說盧杞來到,郭子儀就會命令侍女全部下去回避。他的兒子們不明白這是什麼原因,郭子儀回答說:“盧杞的容貌醜陋,婦人見了沒有不笑的。我要是不叫侍女回避,她們肯定要不可避免地笑出聲來。盧杞心胸狹窄,會記恨在心的。將來如果他得誌,我們全家人就都活不成了。”

郭子儀絕不是多慮,因為他知道,小人不可得罪,一定要小心加小心。

楊炎也曾與盧杞在一起共過事,兩人同任宰相。楊炎善於理財,文才也好,而盧杞除了巧言善辯,別無所長,但忌賢妒能,使壞主意害人卻是拿手好戲。兩個人在外表上也有很大不同,楊炎是個美髯公,儀表堂堂;盧杞臉上有大片藍色痣斑,相貌奇醜,形容猥瑣。同在政事堂辦公,一同吃飯,楊炎不願與他同桌而食,經常找個借口在別處單獨吃飯。有人趁機對盧杞挑撥說:“楊大人看不起你,不願跟你在一起吃飯。”盧杞自然懷恨在心,便先找楊炎下屬官員過錯,並上奏皇帝。楊炎因而憤憤不平,說道:“我的手下人有什麼過錯,自有我來處理,如果我不處理,可以一起商量,他為什麼瞞過我暗中向皇帝打小報告!”於是兩個人的隔閡越來越深,常常是你提出一條什麼建議,我偏偏反對;你要推薦一些人,我就推薦另一些人,總是對著幹。

當時有一個藩鎮割據勢力梁崇義發動叛亂,德宗皇帝命令另一名藩鎮李希烈去討伐,楊炎不同意,說:“李希烈這個人,殺害了對他十分信任的養父而奪其職位,為人凶狠無情,沒有功勞卻傲視朝廷,不守法度,若是在平定梁崇義時立了功,以後更不可控製了。”

德宗已經下定了決心,對楊炎說:“這件事你就不要管了!”楊炎卻不把德宗的決定放在眼裏,一再表示反對,這使對他早就不滿的皇帝更加生氣。

不巧趕上天下大雨,李希烈一直沒有出兵,盧杞看到這是扳倒楊炎的好時機,便對德宗皇帝說:“李希烈之所以拖延不肯出兵,正是因為聽說楊炎反對他的緣故,陛下何必為了保全楊炎的麵子而影響平定叛軍的大事呢?不如暫時免去楊炎宰相的職位,讓李希烈放心,等到叛軍平定以後,再重新起用,也沒有什麼大關係!”

這番話看上去完全是為朝廷考慮,也沒有一句傷害楊炎的話,盧杞排擠人的手段就是這麼高明。德宗皇帝果然信以為真,於是免去了楊炎宰相的職務。

從此盧杞獨掌大權,楊炎可就在他的掌握之中了,他自然不會讓楊炎東山再起的,便找茬整治楊炎。楊炎在長安曲江池邊為祖先建了座祠廟,盧杞便誣奏說:“那塊地方有帝王之氣,早在玄宗時代,宰相蕭嵩在那裏建立過家廟,玄宗皇帝不同意,令他遷走;現在楊炎又在那裏建家廟,必定是懷有篡位的野心!”

早就想除掉楊炎的德宗皇帝便以盧杞這番話為借口,先將楊炎貶至崖州,隨即將他殺死。

楊炎有些剛愎自用,把對盧杞的蔑視表現在明處,最終被盧杞所害。

郭子儀、楊炎的兩種做法,導致了兩種截然相反的結果:一個永保富貴,一個家破人亡。以郭子儀功勞之大,地位之尊恐怕比楊炎更有資格跟人叫板,但是他沒有。當然,我們以旁觀者、後來者的角度看問題自然更清晰,而一旦身處其中就找不著方向。但如能做到像郭子儀那樣,小人再“小”,又有何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