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西亞和埃及雕塑(1 / 3)

古代西亞和埃及雕塑

兩河流域是一個沒有地理屏障的地區,那裏肥沃的土地孕育了發達的農業文明,但這一地區經常受到來自四周高原的遊牧民族的攻擊,曆史上曾先後被許多民族占領,政權交替頻繁。那裏形成的最早文明可從青銅時代算起,直至蘇美爾烏爾第一王朝(前 2700),這段時間被學術界稱為“迦勒底文化”。之後閃米特王朝建立,公元前2450年薩爾貢一世統一蘇美爾人、阿卡德閃米特人,建都阿卡德,並建立了巴比倫城;公元前2250年庫提人入侵,牧人王庫迪在拉格什建都;烏爾第三王朝於公元前2000年被埃拉米特人所滅;巴比倫第一王朝從公元前1830—公元前1 530年;亞述帝國是從公元前1000公元前612年,首都在尼尼微;阿黑門尼德波斯從公元前6到公元前4世紀。它從政治和藝術上繼承了亞述人的成就。

蘇美爾人最早的雕刻作品體現了他們對母神的崇拜,在烏魯克出土的一個大型雪花石膏祭祀瓶上雕刻著一個莊嚴的宗教場麵,可能是母神的婚禮。陶瓶橫向分為四層,第一層表現的是奴隸們向母神進獻禮品;第二層表現的是全身赤裸的奴隸捧著貢品列隊向前,下麵兩層是肥壯的羊群和長勢旺盛的莊稼。

烏魯克的瓦爾卡還發現了一件大理石製女神頭像,與真人頭等大。這個女神頭像的麵形柔和。頭發用黃銅和黃金製成;眉毛和眼睛用藍寶石鑲嵌而成,值得注意的是她的眉毛聯成了一條線,這是兩河流域人像雕塑的一個特色。女神的眼睛很大,目光深不可測。同一處還發現了一個頭部為母獅形象的石灰石女神像,她的身體肌肉結實,充滿威嚴和力量感。

蘇美爾人善於用被挖出的帶有許多凹形圖像的陶質圓柱體,在濕泥版上滾動,留下連續不斷的圖案。這些圖案表現的是各種動物的形象被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而創造出來的異獸,這些完全由藝術家想像出來的動物非常富於生氣。美索不 達米亞藝術家對於動物形象的豐富變形創造曾激發了伊朗、拜占庭、羅馬藝術家在這一方向上的靈感和想像。

在特勒·阿斯馬爾的阿勃神廟的地窖裏完好地保存了一批蘇美爾人的圓雕人像。這些站立著的人像大小不一,其中有高大的阿勃神和一位女神。它們的基座上銘刻著他們的身份。在神的對麵是大小不一、服飾各異的供養人和祭司像。所有的雕像都雙眼平視前方,聳肩抬頭,表情虔誠,雙手緊握舉在胸前,身軀呈圓錐形和圓柱形。

早期王朝的後期,動物雕刻十分出色。在哈發傑出土了一件小公牛雕刻,小公牛臥在地上,它的頭扭轉向後方,嘴上戴著假胡須,眼神顯得天真可愛,它的身體富於彈性,充滿了生命活力。

在阿爾烏巴德出土的一件銅製高浮雕中,有一隻獅頭鷹身的怪獸,它通常被稱為英杜格。它展開雙翼位於構圖的正中。在它雙翼的下麵對稱地站著兩隻小鹿,仿佛在受英杜格的保護。這種雕刻所反映的內容含意至今還沒有被完全弄清楚。

阿卡德王朝雕塑

公元前2340年,閃族人在他們領袖薩爾貢的率領下推翻了蘇美爾人的王朝。建立了阿卡德王朝。阿卡德文明源於蘇美爾文化。

阿卡德的國王們為鞏固王權,用堅硬的閃長岩和青銅製作了大量的帝王肖像和紀念碑,運往各地,以提高自己的影響和威嚴。阿卡德第三代國王梅尼希吐什對雕刻藝術興趣濃厚,因而他統治的時期雕塑獲得了巨大的發展。他從海上運來閃長岩製作雕像,這種石頭非常適於雕刻,石質軟硬適度而細膩。

阿卡德的肖像雕刻水平較蘇美爾人有了提高。統治者的雕僚充分表現出了其威嚴,有較強的寫實性。尼尼微地區發現的一件國王的青銅肖像,國王臉上的表情威嚴莊重,他的頭上結著皇冠似的發辮,雕像的眼眶裏原先嵌有珍貴的寶石,現已損壞,肖像的雙眉與鼻梁上方連接在一起,顯得目光深邃,這件肖像雕刻原先是塗彩的,股部為深黃色,頭發為黑色。雕像麵部的這些特征顯示了蘇美爾藝術的影響力。

這一時期的紀念碑雕刻通常用來表現帝王的戰功,其雕刻手法接近於圓形印柱的雕刻手法,人物形象沒有個性特征,仿佛是書寫的符號,人物的裙子上刻著名字,標示出人物的身份。

納拉姆·字紀功碑,約鑿刻於公元前2250年左右。它是這類紀念碑中代表性作品。這座石碑高2米,為紅砂石質地。它記載的是國王納拉姆·辛遠征山區少數民族的曆史事件。石碑刻畫的場麵雄偉壯觀,雕刻家精熟於描繪人們在戰鬥中的不同動作。石碑的頂部是高大的納拉姆·辛屹立在山頂上,他手拿弓箭,神態高傲。他的腳下遭受致命打擊的敵人正在哀求饒恕,一些被標槍刺中的敵人仰麵倒在地上。而阿卡德的兩排士兵個個精神抖擻,高仰著頭,以崇敬的目光注視著自己的國王,使阿卡德國王成為整個浮雕畫麵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