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薩金字塔附近的馬斯塔巴中,發現了20個被稱為“備用的頭”的頭像,它們均用石灰岩製成。這些頭像中,尤以一些女子頭像引人注目。這些頭像沒有千篇一律的程式化的麵孔,個性鮮明。這些頭像的眼睛不是鑲嵌而成的,而是雕刻出來的,使頭像的表情生動。這類作品反映了古王國前半期雕塑中寫實傾向的發展。
在這一時期的雕刻中還有大批作為陪葬用的奴仆小雕像和從事各種勞動的組合圓雕。這些雕像由於表現的是地位低下的奴仆,因而在處理上不受固定的程式限製,顯得相當自由,可以大膽、如實地表現對象。這類小雕像常常是幾個一組,有時還被放置在木製的作坊模型中。現藏開羅埃及博物館的《釀酒的女子》是其中較為突出的作品。這是一件石灰石雕刻,高267厘米,它表現一位勞動婦女,裸露著上體,她的胳膊粗壯,乳房豐滿,體格結實,正在用力地揉著甕中厚厚的麵團。婦女的下身和陶甕幾乎結合在一起,使這件小雕像的結構異常緊湊。
《基澤的獅身人麵像》是古王國時代最大的一座石雕像,高20米。長57米,它的麵部高5米,鼻子高17米,耳朵高2米,是由整塊石灰石雕刻而成。約作於公元前2680年~公元前2565年。這座獅身人麵像坐落在哈夫拉金字塔以東。它的頭部是哈夫拉的雕像,身體是探出一隻前爪的臥獅,兩隻伸向前方的巨爪是用石塊砌成的,在巨爪的中間有一座小神廟。獅身人麵像戴著法老的條紋頭巾,它的前額雕刻著聖蛇,下頦上原有胡須,據說拿破侖侵略埃及時將其毀壞。人麵像的鼻子、眼睛現已損壞,臉部的細節已經看不清楚了。但在風沙彌漫、日盡黃昏之時,從遠處望去,人麵像殘破的臉上會現出一種朦朧的神秘感和莫測的微笑。
在法老韋塞爾卡夫祭廟發現了一件《韋塞爾卡夫頭像》也是一座巨大石像,它是除了獅身人麵像之外,在法老陵墓中發現的最為古老的巨大紅色花崗岩巨像。
古王國時期的埃及浮雕同繪畫十分相近,浮雕多為線刻,並塗有色彩,可謂是一種浮雕繪畫。浮雕繪畫的內容極為廣泛。古代埃及的浮雕是以側視為基礎的、背襯牆壁剪影式的作品;形象的細節是用鑿刀圖繪式的暗示,而不用雕刻的手法。盡管如此,形象的輪廓仍非常富於表現力。
中王國雕塑(前2134年~前1778年)
中王國時期包括第七王朝到第十二王朝。中王國時期的正統藝術嚴格模仿古王國時期的傳統,一些高級官員的雕像就是這種類型的作品,他們顯得陳腐而空洞。而同一時期的一些肖像雕刻中流露出了不斷增長的現實主義傾向,代表了這一時期雕刻藝術的新成就。
古王國時期的法老像通常是在法老去世後創作的,被安放在法老的陵墓當中。中王國時期開始為活著的法老製作雕像,放置在廟宇中,以增加法老在人們心目中的威信和影響力。這就要求雕塑家既要保持傳統法老像的端莊靜穆,又要用寫實的手法刻畫出法老的真實容貌。
這一時期最出色的肖像作品是法老謝努塞爾特三世的一係列肖像。這些作品中,古王國時代法老雕像所具有靜穆、莊重、自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內心充滿不安和緊張的精神狀態。還有一些肖像雕刻試圖刻畫出人物的情緒和複雜的內心世界。
謝努塞爾特三世肖像(現藏開羅埃及博物館)高29厘米,灰色花崗岩雕刻。僅存一個有些殘缺的頭部。這件雕刻沒有對法老的麵容進行美化。而是用寫實性的手法再現了法老的真實容貌。這位法老的臉上陰雲密布,他的眼睛有些腫脹,沉重的眼瞼低垂著,透露出疲倦和憂鬱情緒。在以往的埃及雕刻中,從沒有如此大膽地將法老表現為這樣一個飽經憂患。充滿厭世思想的形象的先例。法老謝努塞爾特三世的其他一些肖像,如現藏華盛頓的另外一件殘缺的頭像和一件莊嚴的坐像等,都具有這種複雜的情感表現和鮮明的個性特征。
這一時期新的雕刻形式還有大量小於真人尺寸的團塊式雕刻,供從奉使用。這種雕刻將人體縮入方形功圓筒形的石塊,雕刻細致的頭部和雙腳露在外麵,而身體的其他部分用石塊上刻出的輪廓線指代或用圍裙遮蓋,這種石塊上通常刻有象形文字,這種雕刻一直存在到新王國以後,《荷太普像》就屬於這類作品。在這件雕刻中,荷太普的身體雙膝並攏,蜷坐成一團,雙臂交疊放在膝蓋上,頭部從石塊中探出,而身體的後半部被包隱在石材當中。周像的兩腿中間和左右銘刻著象形文字,銘文為“大臣荷太普”。
中王國時期的陵墓雕刻中,奴婢和侍從的雕像充滿了生活氣息,出現了不少佳作。此時的人物雕像的身體比例同古王國時代相比有所加長,使人物顯得更加輕盈。現藏巴黎盧浮宮博物館的一件搬運貢物的少女木雕,高104厘米,她左手扶著頭頂上的鬥狀容器,右手提著斑雞。似乎在款款前行,她的身上穿著緊身長衣,全身的色彩豔麗,體態十分優美。
這一時期陵墓雕刻中流行的小型木雕,有的精致寫實,饒有趣味。其中發現於阿西尤特一位將軍墓中的80個通高40厘米的列隊戰士木雕像最為有名。
中王國時期還出現了一種凹進平麵的雕刻,所雕刻物體低於石板表麵,這種浮雕的代表作品是卡維特王後石棺浮雕。
新王國雕塑(前1570年~前1090年)
新王國時期包括第十三王朝到二十王朝。新王國時期的陵墓雕刻反映了這個時代雕刻趨向華麗的發展傾向。這個時代的法老像仍然保持了理想化而不失真實性、嚴謹而不失優雅的特色。同時更加注重雕刻的細膩,將雕刻高度磨光,使人物的形體顯得更加柔和。對人物服飾的細部施以線刻,以獲得韻律感和裝飾美,也是這一時代雕塑的重要特征。
新王國時期出現了一位倡導宗教改革的國王——埃赫那吞,他強行推行一種新的太陽神教——阿吞教,埃赫那吞在藝術方麵也進行了改革。他統治時期的藝術打破了埃及千年不變的造型程式,采用了新的表現方法,這一時期的藝術被稱為阿馬爾奈藝術。埃赫那吞所推行的新藝術隻持續了二十多年,但卻使埃及藝術煥發出嶄新的光彩,並在埃及藝術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阿蒙霍特普四世像》(現藏開羅埃及博物館)是一件砂岩雕刻,高4米,約作於公元前1360年。它被陳放在卡爾納克的阿吞的阿蒙霍特普神廟。塑造的是埃赫那吞的形象。這件雕刻具有不對稱的麵容和病態的身材。雕像的軀幹纖細,腹部肥大隆起。雙手持象征王權的笏板和枷鏈,顯示出國王的威儀。這件雕刻是阿馬爾奈雕刻美術的代表作之一。
《那菲爾提提王後頭像》(現藏德國柏林國家博物館),高48厘米,石灰岩雕刻。約作於公元前1360年,表現了一位矜持美麗的王後。王後的頭顱很重,但雕像沒有底座,頭部的質量都由細巧的長脖頸支撐,這樣大膽的處理在埃及雕塑中是絕無僅有的一例。這位王後具有東方女性特有的魅力,她五官線條柔和,麵部結構的變化豐富細膩。這件雕像塗繪了鮮豔的色彩,淺紅色的皮膚襯托著濃黑的眉毛和鮮紅的雙唇,眼睛是鑲嵌的,黑白分明,顯得極為生動而美麗,而王後高高的峨冠和華麗的胸飾使她顯得更為高貴。這件作品代表了阿馬爾奈時期雕塑藝術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