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雕塑(3 / 3)

老派的主要作品有聖喬治聖壇的圍欄浮雕、東南門廊的《天國之門》和《公爵門廊》中的一些雕刻。新派的主要作品有《瑪麗亞·伊麗莎白·班堡騎士》雕像與《亞當之門》雕刻。

德國的哥特式雕刻對人物形象的處理喜歡用誇張手法,魔鬼和地獄中的黑暗勢力被表現得醜陋可笑。即使是在莊嚴的題材中也依然有怪誕的形象出現。例如在傳統題材《最後的審判》中和《公爵門廊》山牆雕刻中,人物的手勢與麵部表情都有近似於漫畫式的誇張,誠實人的喜悅和犯罪人的恐懼都被強調得很突出。

科隆大教堂中的雕刻標誌著哥特式雕刻進入了發展的最後階段。大教堂聖壇中裝飾著基督、聖母與十二使徒的雕像。這些雕像造型優美,人物形象充滿活力和熱情,服裝刻畫獨具匠心。

14世紀,一種被稱為禱告圖的用於私人宗教儀式的木製雕刻較為盛行,德國的這種雕刻最具特色。這種木雕具有強烈的表現主義色彩,受難基督所忍受的極度痛苦,被進行了最誇張的強烈表現。這種木雕通常塗有鮮豔的色彩。聖母哀子是這一時期的木雕最典型和普遍的題材。波恩博物館現藏的一座《聖母哀子》(約作於1300年)木雕,出自一位德國民間木雕藝人之手,這件雕刻中聖母和基督的形象都具有怪誕離奇而陰鬱恐怖的色彩,聖母失去兒子的悲痛之情,仿佛可以同經受地獄煎熬的精神痛苦相比。

英國哥特時代雕塑

英國的哥特式雕刻在宗教改革和國內戰爭期間被毀,現存較多的是一種墳墓雕刻,這在歐洲大陸是沒有的。在這些墳墓雕刻中,寫實手法的運用越來越明顯了。這些雕刻作品也是英國哥特式雕刻中最精美之作。

威斯敏斯特大修道院中的皇帝夫婦鍍金青銅雕像,製作於1397年,雕刻家在死者臉上作了蠟模,再利用蠟模翻製死者的麵容。而奧格斯堡教堂中主教墳墓中的青銅雕像。刻畫了一張苦行者的麵孔,他閉著的眼睛眼球突出,真實地表現了駭人的死者形象。

英國13世紀陵墓雕像 意大利哥特式雕刻

13世紀下半葉,意大利最早的哥特式雕刻在托斯卡納出現。意大利的雕塑家曾在法國研究過哥特式藝術,並把它帶回本國。這些藝術家中包括尼古拉·皮薩諾和他的兒子喬凡尼·皮薩諾。

錫耶那講壇雕刻13世紀的時候,意大利由於西西裏國王腓特烈二世(1194~1250)的提倡,在西西裏和意大利的南方掀起了一股恢複羅馬雕像和裝飾風格的熱潮。意大利雕塑家尼古拉·皮薩諾(1220~1278或1287)和他的兒子喬凡尼·皮薩諾(約1250~1314以後)在藝術風格形成時期也受到當時風尚的影響。然而從法國歸來後尼古拉·皮薩諾父子同他們的助手為意大利開創了新的雕塑風格。這種風格的特點就是將羅馬雕塑的古典風格同哥特式風格結合起來。他們開創的新風格開啟了文藝複興的新風。

1250年後,尼古拉·皮薩諾父子從意大利南部來到北部並定居比薩,在比薩大教堂和錫耶那大教堂從事創作。他們在1260年為比薩大教堂的洗禮堂和錫耶納大教堂設計製作了大理石講經壇浮雕、彼魯查噴水池及其他裝飾雕刻。尼古拉·皮薩諾的雕刻保留了哥特式雕刻的傳統構件如支撐柱子、三葉拱和石獅,同時又結合了古希臘羅馬雕塑的古典主義風格和基督教石棺雕刻的風格。他為華麗的柱頭所作的裝飾明顯地將柯林斯式柱頭同哥特式裝飾結合起來。講經壇上的長方形浮雕分別表現了基督降生、受刑等,基督、聖母、聖徒等形象直接模仿了羅馬石棺浮雕。如《耶穌誕生》(1297~1301)中聖母斜倚的姿態雖然源於拜占庭象牙雕刻和鑲嵌畫等,但是人物形象寫實,形體壯偉、端 莊,造型受到古羅馬石棺雕刻的很大影響,具有濃厚的古典韻味和一種崇高莊嚴之感。

喬凡尼·皮薩諾不僅是一位天才的雕塑家還是一位建築家。他是意大利哥特式藝術的積極倡導者。他的早期雕塑作品風格同父親相近。兩者很難相互區分。但成名後的風格同父親有了較大區別。他的代表作有皮斯托亞城的聖安德烈亞教堂的講壇 (1301)、錫耶納大教堂的講經台雕刻(1302~1310)。喬凡尼創作的浮雕,人體結構準確,構圖疏密有致。

喬凡尼為普拉多大教堂所作的聖母像,身體的重心放在一隻腿上,臀部向外扭曲,動勢優美,這種姿勢被稱為哥特式傾斜。這種姿勢後來被法國雕塑家所采用,並且對於整個歐洲的哥特式雕刻都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