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眠教堂的南十字耳堂中的聖母瑪麗亞原來是鍍金的,被稱為“鍍金的瑪麗亞”或“金色馬利亞”。聖母手中抱著聖嬰,麵含發自內心的慈愛微笑,她微微躬身,仿佛在同兒子嬉戲。她的身體自然彎曲呈S形,體態閑適優雅。這件雕刻反映了新的自然主義的崛起。
蘭斯大教堂數量龐大的雕像創作於13世紀30年代~70年代。這個教堂中大多數雕像,反映出創作者對於揭示人的精神世界。刻畫人物獨特性格的興趣,這一點也是雕刻走向世俗化的標誌。蘭斯大教堂的西門雕刻具有古典主義雕刻的自然柔和的特征。其中《天使訪問聖母》主柱群像,雕像的表情有著較微妙的感情流露。人物的衣紋褶襞雖然繁複,但準確地體現出了衣服下麵人體的動作,真實地表現出人體的三度空間造型,增添了雕像優雅的風度。這些雕刻的古典主義處理讓人很容易聯想起巴台農神廟的雕刻。
斯特拉斯堡主教堂南耳堂雙門的兩個山牆雕刻作於1230年左右,內容分別是《聖母之死》《聖母的加冕》,門像柱分別代表了“基督教信仰”和“猶太教信仰”,其風格同法國的夏爾特爾教堂雕刻十分接近,隻是更加強調富於神經質的戲劇性因素。
晚期哥特式時期的浮雕有了很大發展。巴黎聖母院繞道上的著色浮雕(作於1318~1344)反映了較多世俗生活的內容。聖壇繞道北麵精致的透孔浮雕《瑪利亞升天》 (作於1319年左右),是一件優秀的範例。
作於14世紀的《巴黎聖女像》(現藏巴黎聖母院)是另一類型的雕刻。它不注重刻畫人體的真實造型。但卻著意表現人間的情感,小耶穌不再是嚴肅的小救世主,而成為了一個玩弄母親衣領的頑童。
14世紀後半葉,由於百年戰爭造成的貧困與蕭條,建築工程與大量的藝術品的訂貨顯著減少,但當時哥特式雕刻匠師對於擺脫宗教束縛,將雕塑向世俗化方向推進的探索並沒有停止。在他們的手中獨立式雕像終於出現。作於14世紀70年代的查理四世與皇後肖像就是代表性作品。
蘭斯大教堂天使訪問聖母局部15世紀左右,一些雕塑家注意到了雕塑體積感的表現力,從而更進一步探索雕塑的寫實性技巧。在勃艮第湧現出一批強烈傾向於寫實的雕塑家,克羅斯·史魯特(Claus Sluter,1350~1406)是其中的領袖人物。
史魯特生於尼德蘭。他對法國文藝複興時期現實主義藝術的發展產生過較大影響。他從1384年開始在法國第戎與雕塑家馬爾維列合作,為無畏者菲力普陵製作墓碑雕塑,並在這件工程上表現出非凡的才能。 他的作品還包括尚波莫爾修道院正門上《供養人與聖母子》;這個修道院中的群雕《六先知》,雕像《摩西和兩位先知》 (1395~1406)就是其中的作品。
摩西井 《摩西井》表現的是一口象征性的水井,水井有六邊形的台座,台座周圍雕刻了摩西和其他舊約聖經中的人物形象;井的頂上是一個耶穌受難的十字架。台座上的摩西穿著一件大袍子,袍子厚重的衣褶加強了人體的重量感。加上摩西的手中拿著戒書向外攤開的姿勢,使雕像占據了很大的空間。這件雕刻表現出史魯特非凡的寫實能力。
史魯特還是一位傑出的肖像雕刻家,堅持嚴格的寫實主義手法,所塑造的人物都是根據專門的模特創作的。在德香摩爾修道院的大門上,他曾為一位伯爵夫人作了一對精彩的頭像。
德國哥特式雕刻
13世紀法國的哥特式風格傳入了德國,與當地盛行的羅馬式地方風格結合起來,發展為德國的哥特式風格。
埃克哈特和烏塔(局部) 早期德國哥特式雕刻代表作為瑙姆堡教堂中唱詩祭壇屏飾上的《基督受難》。這座雕像強調體積感和戲劇性的悲壯氣氛。而同一教堂壁聯上的兩位貴族供養人的雕像《埃克哈特和烏塔》形象寫實,比例準確,較為真實地再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聖母哀子德國班堡大教堂開始興建於8世紀,建築本身體現出晚期羅馬式向盛期哥特式過渡的不太一致的風格。大教堂中的雕刻也並存了兩個學派——“老派”和“新派”的風格。老派的藝術家與德國羅馬式雕刻傳統聯係緊密,而新派則接受了哥特式雕刻藝術的新原則。新派的主要匠師學習了當時法國哥特式雕刻風格,尤其受到蘭斯大教堂的較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