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世紀音樂
拜占庭音樂
拜占庭皇帝加冕儀式上吹喇叭的樂手們君士坦丁登上羅馬帝位後,不僅實行君主“專製”,而且將帝國的首都從羅馬遷到東方的拜占庭,改名為君士坦丁堡(今名 伊斯坦布爾)。他於313年頒布了所謂的“米蘭敕令”,將從誕生起狀況就悲慘的基督教的存在合法化,323年他又在尼西亞召開了有318名基督教主參加的會議,即基督教曆史上第一次宗教大集結,製定了基督教的正統教義,基督教始與政治發生了關係。 392年羅馬皇帝提奧多西一世又將基督教正式定為國教。476年西羅馬帝國覆滅後,拜占庭帝國卻一直延續到1453年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軍中,君士坦丁堡陷落而消失在曆史的雲霧之中。君士坦丁堡成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首都。
曆經千年的拜占庭帝國的文化藝術獨具一格。拜占庭文化獨尊基督教,其土壤為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卻又從西亞、北非等地的東方文化中汲取了充分的營養,在宗教、文史、建築藝術等領域中所取得的諸多成就,是人類中古文化長河中熠熠閃光的珠玉,具有特殊的曆史價值。6世紀是它的第一個黃金時代,9~ 11世紀是它的第二個黃金時代。14、15世紀出現了與意大利文藝複興遙相呼應的所謂“拜占庭文藝複興”。
拜占庭文化在基督教神學上取得很大的成就;在文學上雖教會文學盛行,世俗文學卻也取得很大的成就。如敘事詩《邊防戰士迪吉尼斯》(康斯坦丁·塞勒斯著,詩中歌頌了一位邊防戰士反對阿拉伯人入侵和鎮壓邊境匪徒的英勇精神,在阿拉伯文學名著《一千零一夜》中也可看到這部敘事詩的痕跡);其建築和藝術也在古希臘化傳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出現了新的風格和形式。如聖·索非亞大教堂就是拜占庭建築風格的典型代表(圓屋頂,廣泛采用壁畫等),繪畫藝術也在“拜占庭文藝複興”時期達到全盛。
拜占庭帝國是希臘羅馬古典文明的直接繼承者,其高度發達的典章製度、軍事製度、經濟組織和文化藝術對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匈牙利和俄羅斯等斯拉夫國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以東方基督教(東正教)為基調的文明區域,而且在整個中古時代,拜占庭始終是東方與西方、歐洲與亞洲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
拜占庭的世俗音樂存有9~11世紀的宮廷中對皇帝或高位聖職者的祝詞——一種定式化的群眾喝彩儀式,盛行於9、10世紀的拜占庭宮廷,其詩和音樂是現存有關拜占庭世俗音樂的惟一的資料,其形式為由先唱者的歌開始,群眾接著複唱的形式。
在音樂史上,以基督教禮拜歌曲著稱,稱“拜占庭聖詠”。拜占庭聖詠是敘利亞、巴勒斯坦教會的儀式聖詠,因而源於猶太教堂。拜占庭聖詠是在拜占庭式的儀式上使用的以正式的希臘語演唱的單聲聖詠,是東方典禮中的敘利亞式、亞曆山大式與其並存的西方的羅馬式的相比較,是具有代表性的東方典禮樣式,亦稱“拜占庭帝國的教會聖詠”。拜占庭聖詠融合了古希臘和東方音樂因素,采用8種調式的分類方法,其音調以極多的裝飾音為其特征。拜占庭音樂與西方的教堂素歌似乎源於同一種古代音樂。拜占庭聖詠中的特羅帕裏歐是以新作詩譜寫的短小的歌曲,用於各種節日,特羅帕裏歐於4、5世紀相當繁盛。從6世紀產生了以羅馬諾斯為代表者的康塔基歐, “康塔基歐”,希臘語為“小杖”之意,續在庫庫利歐以一短小的導入之後的40節以及歐伊叩斯之後。庫庫利歐和歐伊叩斯以同一利弗雷因終止。約700年,卡農取代了特羅帕裏歐和康塔基歐而興盛起來。卡農是根據舊約與新約作詞而形成的詩,由9部分組成,各個部分歌唱一定的旋律。其代表人物有克裏特的安東雷阿斯(約650~720)、大馬士革的約翰內的耶路撒冷的廓斯馬斯(約750年)等。
9世紀以後出現了各種記譜法。13~14世紀其記譜法可表示一定的音程和節奏。約1300年,庫庫孜雷斯將其定型化,並製作了新的音符,一直用到14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