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世紀音樂 西歐音樂(1 / 3)

西歐音樂

6世紀之後的西歐文明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階段,以農奴製為核心的新的封建經濟形態逐步形成——中世紀時代。其政治重心由以意大利為中心的環地中海地區遷至以法蘭克為中心的內陸地區;其統治民族由羅馬拉丁民族轉化為日耳曼民族;其精神文化的主體由世俗性極強的羅馬文化轉化為宗教色彩甚濃的基督教文化。由於日耳曼諸王國、法蘭克、加洛林帝國以及法蘭西、德意誌、英格蘭等國家的興起,文化上也呈複線多元的發展趨勢。這個時代,既是“黑暗的愚昧時代”,也是“玫瑰紅的理想時代”,既遍布著饑饉、困苦、暴力和不平等,又充滿著生命力和創造性的時代,正是在這一時代所造成的種種磨難與機遇中,源於古典時代的西歐文明獲得了再次擴充和更新。

14、15世紀,西歐封建社會進入了後期階段。在這一階段,觸發了其自封建製度確立以來的第一次經濟結構大調整,以農奴製、莊園製為基礎的封建生產關係也隨之發生重大變革。在空前尖銳的階級矛盾下,人民大眾的反抗浪潮此起彼伏、連綿不斷 (如意大利的多裏奇諾起義、法國的“紮克”起義、英國的瓦特·泰勒起義等等)。統治階級為了適應社會變化,也不斷地強化了王權統治。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和國內外政治形勢的變化,在英、法兩國出現了一股新興的政治力量——市民的崛起,成為英法王權統治的社會基礎之一。等級代表會議的確立,使得國家政權出現了新的形式。在此期間,發生了一場慘烈而漫長的英法百年戰爭(傳奇式的法國女英雄貞德即在1429年英軍圍困重鎮奧爾良時脫穎而出,後被英軍活活燒死)。但與此同時,德國和意大利卻日益分裂,曾君臨一切、不可一世的羅馬教皇時代也告終結。中古時期的歐洲首富之地西班牙曾被阿拉伯帝國統治了800年之久,直到15世紀末。在西班牙出現了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封建文明的交會與碰撞,引發了“再征服運動”——基督教國家的反攻,最終於1492年,費迪南國王攻陷穆斯林最後的一個據點格拉納達城,而使“再征服運動”宣告結束,完成西班牙的統一。

14世紀前後始,處於中世紀的西歐逐漸進入一個新舊時代轉換的變革時期,資本主義精神正在萌動之中,為歐洲資本主義得以戰勝封建主義、為近代工業化創造了必要的前提與條件,奠定了近代資本主義得以發生和發展的基石。其重大曆史事件有:在思想文化領域中發生的文藝複興和宗教改革運動,近代科技革命,地理大發現導致全球航行的溝通(1487~1514年葡萄牙人開辟了從遠東經非洲南端好望角到西歐的漫長海上商路。此後, 1492年意大利人哥倫布在西班牙國王的資助下率船隊西進時,意外地發現了美洲大陸。1520年西班牙人麥哲倫率船隊發現美洲最南端的海峽,由此駛入太平洋,到達菲律賓,再繼續西航,返抵西班牙,完成了世界首次環球航行),海外擴張(早期殖民),經濟結構由農本經濟向重商經濟的轉變,科學理性精神的覺醒和實證方法的出現,以及國家政治權利的集中化和民族文化的一體化聚合等等。

格裏高利聖詠

中世紀初期,西歐教會使用有安布羅修斯聖詠、法蘭克的高盧聖詠以及西班牙的莫薩拉布聖詠等幾種不同的宗教儀式歌曲。

教會音樂之父安布羅修斯安布羅修斯(約339~ 397)於374年任米蘭主教 (見圖)。他抵製異端阿裏烏派,強化羅馬教會,促使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一世於 392年承認基督教為羅馬帝國國教,並嚴禁異教信仰。安布羅修斯為了更好地宣傳宗教,主持教會利用東方曲調寫成聖詠,在米蘭甚為流行,通常稱之為“安布羅修斯聖詠”,將讚歌和交替合唱形式吸收到羅馬教儀中,並親自為很多讚歌作曲,將其大眾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