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斯·薩克斯(1494~1576)德國鞋匠、詩人、最早的紐倫堡的名歌手隨著諾爾曼人對英國的征服,法蘭西文化對英格蘭的滲入,遊吟詩人也來到英國,影響了世俗音樂的發展。12世紀中葉,在德國興起了戀詩歌手(大都為封建貴族騎士階層的人物)。至 14~16世紀德國又出現以市民行會為依托的名歌手,可以說是貴族戀詩歌手的繼續。名歌手是由城市的商人和手工藝者組成,組織者為手工藝者行會,成員依嚴格規則被劃分為不同的級別:藝徒、學友、歌手、詩人、名家等級別,這往往是在經常舉行的比賽後獲得的。後在瓦格納的著名歌劇《紐倫堡的名歌手》中曾對名歌手做了生動的描述。名歌手到17世紀就已衰落,其學校——烏爾姆學校——也於1839年解散,最後傳人死於1876年。
13世紀上半葉,在熱愛詩歌的弗裏德利克二世的統治下,大批法國遊吟詩人來到意大利,從而在普羅旺斯藝術的啟迪下,意大利音樂的抒情傳統得到很大的發展,並形成與羅馬教會音樂截然不同的民族世俗文化。
西方複調藝術的第一高峰——古藝術(1150~1300)
中世紀的宗教音樂中開始出現了多聲部的宗教歌曲。最初是兩個聲部的,形成平行的八、四、五度,間或也有三、二度的,其氣氛是肅穆的。9世紀時即已出現,被稱作“奧爾加農”。因其過於呆板,於是就將第二個聲部采用與第一個固定的格裏高利聖詠的曲調反向進行的複調技法,稱“迪斯康特”(意為反向固定調)。進而,將第二個聲部白行創作,又將聲部增至三或四個,曲調和節奏也複雜和豐富起來了,即為“康都克特”。甚至,有的已經將聖詠固定調置於低聲部,更突出了迪斯康特聲部。巴黎就是這種多聲部音樂的中心。
占藝術是後來的新藝術音樂家們對12世紀後半葉至1300年的法國音樂的稱謂,以與他們所提倡的新藝術相區別。就在這一時期,以巴黎聖母院的僧侶音樂家雷翁南(活動於1150~1175午間)、貝羅坦(約1183~1238)為代表的音樂家,采用迪斯康特與康都克特手法創作了許多多聲部複調音樂作品。故又稱迪斯康特派,或巴黎聖母院樂派。
雷翁南是作曲家,曾任巴黎聖母院唱詩班的指揮,貝羅坦是他的繼任,後者以創作經文歌著稱。貝羅坦所創作的經文歌(是一種大約於13世紀興起於法國的無伴奏合唱曲,是世俗化了的宗教音樂體裁)往往是四聲部的,突出了橫向音響的獨立性,各聲部歌詞不同,甚至文種也不同,多為生活風俗性的,將格裏高利聖詠與民間音樂融合在一起,增加了世俗的因素。貝羅坦的這種經文歌的出現,導致了早期全部采用拉丁文的經文歌的消失,後期經文歌則更進一步不再采用聖詠的固定調了,將世俗音樂的活力注入到宗教音樂之中,是中世紀音樂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