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音樂
7世紀之後,隨著伊斯蘭教的創立,強盛的阿拉伯帝國驟然崛起,充滿活力的阿拉伯民族基本形成,輝煌燦爛的阿拉伯文明開始誕生。這一切不僅使在古典時代一直沉寂著的世界第一大半島一躍成為人類最活躍的地區之一,也使曾孕育過兩河流域、恒河流域和尼羅河流域等諸多古典文明的西亞、南亞和北非地區的麵貌煥然一新,更使人類中古文明的發展呈現出一種新的格局,並對人類的近代和現代文明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阿拉伯半島東瀕波斯灣、西臨紅海,南為阿拉伯海,麵積約為320萬平方公裏,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島。半島內地大部分為燥熱的沙漠,間或夾雜著小塊綠洲。半島的宗教祭祀中心為麥加城 (該城有一黑色隕石被人們視為天降聖物,還有一座克而白古寺)。
公元最初的幾個世紀,這個地區尚處在文明世界的邊緣。4、 5世紀以後其整個社會陷於前所未有的全麵危機(生存危機、社會危機、信仰危機)之中。出身麥加城的沒落貴族、飽經風霜的穆漢默德(約570~632年)在汲取猶太教、基督教教義和沿襲貝都因人(原半島以遊牧為生的居民)原始信仰的基礎上,創建了伊斯蘭(意為“順從”)教,以安拉(即真主)為造物主。於 610年開始在麥加傳教。後又組建穆斯林公社,他一身三任(宗教領袖、行政首腦和軍事統帥),630年占領麥加,建立了獨尊一神的、政教合一的統一的國家——阿拉伯帝國。後在其繼任者們的不斷向西亞、北非擴張下,逐漸確立以土地國有製為主導地位的封建生產關係的阿拉伯帝國。他對阿拉伯半島的種種社會問題給以解答,逐步形成一套較完整的教義體係,後由他的信徒以《古蘭經》的方式固定下來。《古蘭經》既是伊斯蘭教精神的神聖源泉,也是阿拉伯社會的政治、經濟、司法、軍事體製的理論基石。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出土的浮雕中的阿拉伯的軍樂。他們使用的樂器中,有裏拉狀的弦樂器以及大小僥鈸狀的打擊樂器。封建製度的形成,使阿拉伯帝國的社會經濟得以繁榮,而大規模的阿拉伯商業貿易的開展,則促進了亞歐非三大洲各個封建文明區域間的經濟文化交往,推動了中古時代印度洋區域和地中海區域海上貿易的繁榮與發展。但9世紀後,人民起義(如巴貝克起義、黑奴起義、卡爾馬特起義等)遍及帝國全境,教派分立,各地總督和軍事統帥紛紛割地自立,形成封建割據的局麵。直至13世紀中葉(1258),蒙古人攻陷巴格達,帝國終於解體,但伊斯蘭文明不但依然存在,而且還在發展著。
阿拉伯人以開放的心態、巨大的熱情,延攪人才,搜集古籍,獎勵學術,提倡文化,並將自柏拉圖等希臘人和印度人、波斯人的哲學、科學和醫學名著進行大量的翻譯,使人類古典文明的輝煌成果在中古時期得以新生與繼承,也使阿拉伯文化的創新與升華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基礎,產生了卓絕的哲學與醫學、先進的數學與天文學,燦爛的文、史、地理學以及對美的獨特追求 (清真寺建築)。
4世紀後,隨著半島上貿易通道的開通,沿道湧現出一批新興城市,大部分從波斯和希臘來的卡伊納(藝妓)也在城市中形成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她們既是歌手,又是侍酒和娼妓。她們所唱歌曲高於原先遊牧阿拉伯部族在荒漠之中合著駱駝行走的節律而唱的駱駝調的藝術水平。卡伊納歌曲按其內容可分為兩類:一為主題嚴肅、采用古典長詩且具有頌歌性質的“西納德”;一為曲調輕佻、采用古典短詩而專供娛樂用的“哈紮吉”(伴奏樂器為彈撥樂器、笛子和手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