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世紀音樂 阿拉伯音樂(2 / 2)

在622年至750年阿拉伯帝國的初期,正處於阿拉伯音樂的興盛期。這一時期,起初曾一度呈低迷狀態,伊斯蘭教的教儀不使用音樂,《古蘭經》雖也沒有談到音樂,但卻被一些正統的伊斯蘭教徒視之為禁區,另外,也可能與為了帝國的擴張,避免男人迷戀聲色有關。隨著帝國版圖的擴大,其音樂在大量吸收了希臘、羅馬、波斯、埃及、亞述和巴比倫的音樂的基礎上,得以繁榮。如許多著名的音樂家都向波斯人學習音樂,特別是波斯歌曲對阿拉伯音樂產生了重大影響。又如樂人開始由外國女奴變為男性職業音樂家(木坎納斯),音樂家的地位有所提高,伊斯蘭教活動時的某些場合也使用了音樂:宣禮員每天5次站在清真寺頂樓塔尖上召喚人們做禮拜時的召禱歌,使用阿拉伯所獨有的中三度音程的《古蘭經》吟誦調,開齋節與宰牲節教徒所唱的雙節歌,以及讚頌真主和先知的讚美歌等。

正在演奏雷貝克(rebecca)的阿拉伯人。雷貝克是最早的弓弦樂器之一。據說它起源於穆斯林國家,後傳入歐洲形成小提琴家族的諸樂器。在長達500年之久的阿巴斯王朝時期(750~1258,於762年遷都巴格達),是中亞、西亞、北非各族文化大融合的時期,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伊斯蘭——阿拉伯文化。其音樂藝術也進入了黃金時代。以葉海亞·麥吉、易卜拉欣·穆斯裏 (742~804)、法拉比(870~ 950)、伊本·西納(980~1038)為代表的一大批音樂家。他們來自不同的種族,卻為阿拉伯音樂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其中,法拉比曾將阿拉伯音樂用拉丁文介紹給西方,對歐洲文藝複興時期的音樂產生重要影響,法拉比所著的《音樂大全》,是留存至今的最重要的阿拉伯音樂文獻,他還對卡龍琴進行了改革,使之成為阿拉伯的重要樂器之一。

被阿巴斯家族趕跑了的伍麥葉家族逃到西班牙,並於756年占領整個伊比利亞半島,建立了西哈裏發帝國(756~1492)。在西哈裏發帝國時期,產生了“穆瓦沙哈歌曲”(穆瓦沙哈即為一種雙韻體愛情詩)和“努白”(聲樂器樂大型套曲)等一些重要的音樂體裁。西哈裏發帝國滅亡後,大量阿拉伯人東遷,又將安達露西亞風格的音樂帶回阿拉伯世界。9世紀時,在西哈裏發帝國的首都科爾瓦多出現了一位音樂大師——紮爾亞布,他曾在巴格達深受哈裏發的賞識,在科爾瓦多又受到西阿洛菲的禮遇。他對烏德進行了改革,編輯安達露西亞歌曲集,編寫樂理和歌唱教科書,以及創造了一套由淺入深的音樂教育方法等,為安達露西亞音樂的發展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

阿拉伯音樂的黃金時代隨著阿巴斯王朝的覆滅而消失了,直至20世紀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