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古典音樂
海頓
生平
弗朗茨·約瑟夫·海頓(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出生於奧地利東部奧匈邊界的羅勞村。這裏聚集了奧地利人、匈牙利人、斯洛伐克人和克羅地亞人。他的父親是車輪匠。家鄉多民族的民間音樂對他後來的創作起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海頓八歲在維也納教堂唱詩班當歌童,變聲後就開始靠教書和臨時工作維持生活,同時自學羽管鍵琴、提琴和對位法,偶爾跟一位意大利作曲家學一點作曲。所以,在演奏和作曲兩個方麵,他基本上可以說是靠自學成才的。
從1761年起,海頓到匈牙利的公爵埃斯特哈齊的宮廷任職長達30年。這個宮廷擁有2個劇院,2個大音樂廳、1個樂隊(海頓將其由10人擴大到約25人),約12名歌劇演唱家。每年還從奧地利、意大利及其他地方邀請優秀的音樂家來演出。宮廷裏每周要演出2部歌劇和2場長的音樂會,外加客串演出的歌劇或音樂會以及幾乎每日一場的室內樂演奏。親王要什麼,海頓就得寫什麼,還要指揮、訓練樂師、負責樂器的修理等等。親王喜歡參加演奏,他能演奏上低音維奧爾琴(baryton,又譯六弦大提琴,以六弦低音為基礎增加幾根附加弦),海頓為他寫了近200首上低音維奧爾琴曲,其中多數與中提琴、大提琴組成三重奏。但從另一個角度看,當時他作為樂隊的指揮,可以對自己的創作進行實際的觀察和檢驗,隨時改進,增減作品裏的東西。用他的話說:“我與世隔絕,沒有人打攪我或使我煩惱,但我也因此被迫成了一個創造者。”
七八十年代,海頓獲得了一些自由,經常接受委約給歐洲各國出版商及個人寫作。 1790年親王死後,他搬到維也納住進了自己的房子,雖仍受聘於親王的繼承人,卻自由得多了,可以將更多的精力從事自己的創作。1791~1995年間,他60歲左右,兩次應倫敦音樂會經理、德國小提琴家薩洛蒙(Johann Peter Salomon)之邀,長途跋涉,不顧語言的困難,前往倫敦訪問,受到皇族、貴族的款待,並獲牛津大學授予他的榮譽音樂博士學位。這兩次訪問期間,他嚐到了隻有在英國才可能享受到的賺錢的甜頭,受那裏樂隊的規模和質量啟發,譜寫了著名的“倫敦交響曲”共12部。此後,又寫了清唱劇《創世紀》《四季》和最後的弦樂四重奏,晚年在維也納和全歐享有很高的名聲。1809年在拿破侖的炮聲中病逝於維也納。他的葬禮上演出了莫紮特的《安魂曲》,參加葬禮的人中也有法國官兵。
創作
海頓是古典時期音樂的開拓者,他尤其為交響樂和四重奏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據統計,他作有108首交響曲,68首四重奏,大量序曲、協奏曲、嬉遊曲、小夜曲、上低音維奧爾琴三重奏、弦樂三重奏、鋼琴三重奏及其他室內樂;47首鋼琴奏鳴曲,26部歌劇、4部清唱劇、歌曲、詠歎調、康塔塔、彌撒曲等等。
海頓對音樂的主題和動機的發展和展開具有很高的技巧,許多簡單、樸素的音樂主題經他的處理,可以發展成為一部作品的整個樂章。他常常對主題的節奏、力度、調性、織體、配器等各方麵加以變化、發展,構成樂曲的情緒對比,從而體現了古典時期音樂風格的特點。
他年輕時接觸的各民族的民間音樂和農民歌曲、舞曲等,在他一生的創作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跡,很多作品都帶有樸素的民間生活氣息(如器樂作品中大量的小步舞曲等),他甚至在學生的協助下,整理了大約450首蘇格蘭和威爾士民歌,表現了對民間音樂的強烈的熱爰。
他喜歡在創作中表現出幽默的情趣,讓人們享受到欣賞音樂的快樂,例如關於“告別”交響曲,有這樣一個故事:親王特別喜歡埃斯特哈齊的夏宮,有一次他在這裏住了很長時間,沒有回城。樂隊的音樂師們都希望盡早返回維也納與家人團聚。海頓為此寫了《升f小調第45交響曲》,演奏到末樂章時,樂師們依照樂譜的規定逐一停止演奏,滅掉蠟燭,悄悄地離開大庭,樂曲結束時,最後隻剩下海頓和首席。親王明白了,第二天吩咐管家,全體人員返回維也納。這首樂曲也因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