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樂派的歌劇(2 / 3)

《特裏斯坦與伊索爾德》第一幕劇照(1952)。舞台設計為在船麵的邊沿。在他早期的創作中,尚可看到受斯蓬蒂尼等作曲家的影響。後他致力於歌劇的改革和創新,追求藝術的嚴肅性,崇尚高雅的情操。他認為應將歌劇這種綜合性藝術的功能全方位地體現出來,而不偏重於某一方麵,反對音樂淩駕於戲劇之上,倡導舞台藝術、文學和音樂等進行統一構思。他親自參與編劇,重視劇詞為內容服務。他打破歌劇慣例中的分段式沿著劇情發展的脈絡,創造出瓦格納式的始終連綿不斷的“無終旋律”(取消詠歎調、宣敘調等)。他強調樂隊的交響性,以強弱、剛柔的強烈對比增強樂隊的表現力,特別是表現人聲不能表現的東西。他善於使用“主導動機”,並在劇中大量反複出現,用以代表劇中的人物、事件、觀念與感情,前後呼應,以特殊的音響效果從聽覺和感覺上,給觀眾以極大的滿足,在調式和聲方麵,也頗為新穎,頻繁使用變化和聲,使調性處於模糊狀態,豐富並發展了傳統調式和聲。他所倡導的“樂劇”是一個全新的歌劇形式,以前所未有的美感,呈現在人們麵前。主要作品有充滿神聖鬥爭力量的《鐵匠維蘭》《尼伯龍根指環》和《紐倫堡的名歌手》;浪漫主義英雄型、幻想性的作品《漂泊的荷蘭人》《湯豪瑟》和《羅恩格林》;充滿悲觀主義和宿命論的《特裏斯坦與伊索爾德》《萊茵河的黃金》和《女武神等》。其中,《紐倫堡的名歌手》(1862~1867)是他所有創作中最富社會意義的一部歌劇。該劇以16世紀德國紐倫堡的市民生活為題材,並將作曲家的創新與改革的藝術觀點滲透到劇中的人物身上。瓦格納無疑是赫然聳立在19世紀下半葉歐洲藝術生活中獨一無二的奇才,是歐洲浪漫主義達到高潮和衰落時期最有代表性的一位多才多藝的音樂家,然而他又是一個充滿矛盾和頗有爭議的人物。

瓦格納似乎是摒棄了以往歌劇的傳統而立意出新,威爾第 (1813~1901)則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推陳出新,成為19世紀後半葉意大利最偉大的歌劇作曲家。威爾第的歌劇以一種有著深厚根基和充分顯示歌劇這種綜合藝術的各項功能,並以自己的麵貌出現在歌劇舞台,傳至今天,遍及世界各地,經久不衰。

威爾第(1813~1901)威爾第出生於意大利北部布塞托市郊倫科爾村,父為小店 主,母善紡織,童年的威爾第對流浪藝人的演奏簡直是著了迷,一聽就是幾個小時。12歲赴布塞托學習音樂。不久,在任職員的商號中,參與其經理的家庭音樂會,並在別人資助下,報考米蘭音樂院,未被錄取。1834年返回布塞托,開始歌劇創作。1839年他的第一部歌劇《奧貝爾托》在米蘭上演,遂一舉成名。後在意大利複興運動(1831~1870)的影響下,創作了歌劇《納布科》 (1842)和《阿爾濟拉》 (1845),都激起了觀眾的愛國熱情,對當時意大利反抗奧地利統治的民族解放意識的覺醒起著巨大的作用。隨後,他又寫出了多部洋溢著愛國主義激情的歌劇,使他成為一個偉大的意大利愛國主義者,在意大利享有崇高的威望,當他逝世時曾有數十萬人為他送喪。在他創作的成熟期(1850~1870),所作歌劇的題材則轉向社會道德和愛情悲劇。他的一生作有歌劇28部。威爾第歌劇的特點是始終堅持以“歌唱”為主角,保持器樂與聲樂藝術之間的平衡感。他為劇中人物設計了最優美、最有欣賞價值的合唱、重唱和獨唱的宣敘調、詠歎調等。所有這些唱段都有規整的結構。此外,他選用的題材大部分是悲劇性的故事,反映著人世間的冷酷無情和真善美。正是這種人類情感的真實和戲劇性因素,賦予音樂創作以充實而廣闊的天地。在威爾第的歌劇創作中,即使是小小的動機,都不會使人感到呆板和乏味。也就是說,除了最抒情完美的詠歎調外,其他隨劇情發展而出現的任何音符都是恰當而必要的。他所作的歌劇《阿依達》《法斯塔夫》《弄臣》《茶花女》《遊吟詩人》《奧賽羅》等代表了意大利歌劇的傳統精神,並將歌劇藝術推向現實主義藝術的高峰。

歌劇之都米蘭的斯卡拉歌劇院建於1778年。威爾第所作的歌劇大都初演於此。四幕七場歌劇《阿依達》是應埃及總督之邀為慶祝蘇伊士運河通航而作。因是慶典時上演,所以這部歌劇舞台布景尤為壯觀和精細,並有華麗的芭蕾舞場麵和器樂曲。1871年首演於開羅。《阿依達》是古埃及題材,講的是處於選擇愛人與祖國的矛盾之中的阿依達的故事。《法斯塔夫》是威爾第80歲時創作的,也是他所作歌劇中僅有的喜劇題材,從頭到尾都充滿歡樂的情趣和笑料,它是根據莎士比亞的劇作《溫莎快樂的娘兒們》編劇。三幕歌劇《弄臣》是世界歌劇史上又一顆燦爛之星,根據法國文豪雨果的《國王取樂》編劇,1851年首演於威尼斯。描寫了弄臣與其愛女備受朝臣欺淩的故事。其中的四重唱《愛之驕子》是整個歌劇寶庫中的上乘之作。歌劇《茶花女》1853年首演於威尼斯。根據法國作家小仲馬的小說編劇。描寫了法國巴黎社交界的名妓薇奧列塔向往真誠愛情的悲劇故事。其中的精彩唱段層出不窮,如《飲酒歇》《在普羅文察地方》《永遠忘不了那一天》《永別了,我的理想》等。他的歌劇《遊吟詩人》以其動人而又離奇卻能打動人心的故事情節和優秀的音樂,以及其技法多樣、富有戲劇性而聞名於世。音樂中采用了瑪祖卡和圓舞曲的風格。而在四幕四場歌劇《奧賽羅》(作於1881~1886)中,則運用了瓦格納的樂劇的手法,以戲劇性表現管弦樂為中心。輕歌劇

輕歌劇是19世紀中葉在法國巴黎興起的一種歌劇體裁。嚴格地講,它並不屬於歌劇範疇,隻不過是一種包括序曲、歌曲、幕間曲以及舞曲等的戲劇。與嚴肅歌劇相比,它是有對白的歌劇,其音樂風格通俗,多采用當時流行的音調作素材;其題材雖往往取材於日常生活,但它又與喜歌劇不同,側重點在於偏重諷刺揭露。因此,以貼近生活、風格通俗為其特色,也是輕歌劇具有獨特魅力之所在。19世紀著名的輕歌劇作曲家有巴黎的奧芬巴赫、維也納的約翰·施特勞斯、倫敦的薩利文等。

奧芬巴赫(1819~1880)是法國作曲家、指揮家、提琴家,原籍德國。畢業於巴黎音樂院後,曾任喜歌劇院樂隊大提琴手、法蘭西劇院指揮。從1853年起從事輕歌劇的創作,直至逝世,共作有輕歌劇約90部之多。1858年他創作的輕歌劇《天堂與地獄》曾連演288場而不衰,以至他的輕歌劇在19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巴黎風靡一時。他的輕歌劇具有輕快的風格、強烈的社會諷刺意義和政治批判性,在描寫法國當時社會風俗的同時,揭露了法蘭西第二帝國統治下的法國上層社會的腐敗墮落,反映了當時巴黎市民社會的風氣。三幕帶有序幕和尾聲的輕歌劇《霍夫曼的故事》是作曲家的謝世之作,也是他最成功的作品。作於1877~1880年(未完,後由作曲家吉羅整理完成)。該劇根據德國浪漫派作家霍夫曼所作的《瞌睡神》《失落了的幻影的故事》和《樞密官克萊斯波爾》等3個故事編劇。情節以霍夫曼生前的3個戀愛故事為主線展開,以法國當時流行的音調為素材,並具有浪漫主義抒情歌劇的色彩,表現了對理想追求和最終理想的幻滅。其中最著名的唱段為《船歌》《木偶之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