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主義
世紀之交出現的印象主義,最初產生於美術界。法國的一些畫家注意通過光線、色彩和氣氛表現自然界暫時的、變化的和流動的形態。他們經常在戶外捕捉現代人的生活,尤其對表現水和陽光有濃厚的興趣。印象主義反對浪漫主義的過度誇張和對情感的過分宣泄,主張作品表現藝術家觀察客觀事物的瞬間的印象、感覺和氣氛。可以說,印象主義的藝術更傾向於客觀性。他們的這種追求影響了一些音樂家及其創作。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法國作曲家德彪西和拉威爾。
德彪西德彪西(Claude Debussy,1862-1918)出生在巴黎附近的一個小鎮。十歲入巴黎音樂學院,十八歲遇見俄國富婦梅克夫人,夏天為她的宮邸演奏鋼琴,在那裏引發了他對俄國音樂終生的興趣。他二十二歲獲羅馬大獎到意大利,未滿三年便返回他熱愛的巴黎。1889年,他在巴黎的國際博覽會上首次聽到印度尼西亞的加美蘭音樂,留下深刻印象。他有許多美術界、評論界及文學界的朋友,受他們的啟發和影響,創作了印象主義的音樂。1918年,他死於癌症。
德彪西用音樂表現了他的畫家、詩人朋友所追求的東西,如對漂泊的情態和模糊 的氣氛的感悟,以及從文學、詩歌的許多題材中得到的靈感。他的許多作品從標題上就可給人以隱約、模糊的想像,比如《大海》、《月光》、《沉沒的教堂》、《雲》等等。但是,他的作品與19世紀的標題音樂不同,它們並不想表現深刻的情感,也不講述什麼情節或故事,而是描繪一種情態,一種即逝的情緒和氣氛。在音樂手法方麵,他的創作主要不是通過旋律和形式,而是力圖更多地通過和聲和色彩來表現這些情態和印象。
他的作品數量雖然並不多,但卻有鋼琴、樂隊、室內樂、聲樂等各種體裁,包括一些經典之作。如管弦樂《牧神午後序曲》(1894)、歌劇《佩裏亞斯與梅麗桑德》(1902,根據馬拉美的詩而作)、鋼琴曲《版畫》(1903)、兩卷鋼琴《前奏曲》(1910、1913)、兩首鋼琴《意象》(1905、1907)等等。其中歌劇《佩裏亞斯與梅麗桑德》與傳統歌劇不大一樣,裏麵的角色很少相互交流,劇中沒有詠歎調,其旋律幾乎是說話式的,而全劇夢幻性的氣氛由樂隊伴奏謹慎地隱蔽地奏出。它體現了作者避免使用瓦格納式的濃重、強烈的音響的意圖。樂隊作品《大海》 (1905)采用了大量平行五度、三度,甚至七度、九度的和弦,以其色彩的運動代替了和聲的進行。作品中有時還由長笛、豎琴等樂器突出地奏出五聲音階,使人聯想加美蘭音樂的影響。
他的鋼琴創作可與19世紀肖邦的地位相比,他進一步探索了鋼琴的表現力,如高低音區的對比,用踏板造成的混淆性的音響和泛音等。其中《雨中花園》(1903)和《水中倒影》(1905)等堪稱印象主義的鋼琴音詩。
後記
《世界藝術史話》以精煉、淺顯的語言與精美的藝術圖片共同闡述人類源遠流長的藝術發展曆程,全方位展示了世界各種藝術的精華,多角度介紹了世界藝術的發展脈絡。全書文字量達300萬之巨,收錄圖片3000餘幅。按照分卷內容編排,有繪畫、書法、建築、雕塑、音樂、舞蹈、文學、戲劇、影視、工藝美術等24卷。《世界藝術史話》在編輯出版過程中,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各大圖書館、文史研究機構提供了大量的文獻資料,文史專家與學者提出了大量的寶貴意見與建議,在此一並致以誠摯的謝意,同時出版社的責任編輯也為本書的出版作了大量的工作,在此一並致謝。在叢書的編輯過程中,參考並引用了國內外大量的文獻資料,但由於時間的關係,未能與原作者一一聯係,在此謹表謝意的同時,也表示深深的歉意。希望作者朋友們在見書後,能及時與我們聯係,以便敬奉稿酬。
本書編委會
200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