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現代音樂
社會的巨變和音樂的特點
20世紀歐洲乃至全世界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世紀初,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1929-1933年,歐美各國爆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引發了社會的強烈動蕩。接著歐洲一些國家受到納粹的蹂躪,世紀中葉,又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兩次世界大戰給世界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世界的政治格局發生了根本變化。所有這些都必然在人們的思想和心理上產生深刻影響,也必然在音樂創作中得到反映。
在科學技術領域裏,20世紀是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如世紀初,弗洛伊德探討了無意識的問題,發展了精神分析學;愛因斯坦提出的相對論,引發了對宇宙認識的革命。科技進步與音樂直接相關的是留聲機、廣播、電視等技術的發明和普及,使音樂創作贏得了更廣泛的聽眾。人們足不出戶,便可聽到一流的演奏和幾百年前的音樂作品。
這一切都對音樂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結果導致20世紀的音樂與其他文學藝術一樣,呈現了多元發展的態勢,即流派繁多,更迭迅速,而且許多流派之間的關係十分複雜:既有矛盾衝突,又相互交叉、重疊、影響和吸收,乃至在對具體作曲家進行介紹時,難於對其流派作生硬的劃分或歸類。這裏僅簡單地列舉在音樂觀念上出現的幾個新的特點:
1.擺脫浪漫主義的束縛,大力進行創新的傾向:正如美國作曲家科普蘭所說:將音樂“從浪漫主義擺脫出來,是20世紀初的最大興趣。”“到處都在議論新的傾向。當時的口號是‘創新’,就是說一切都是可能的,每一位年輕藝術家都想弄出點什麼過去未聽過的、沒人做過的東西。傳統什麼也不是,發明才是一切。”法國作曲家布索尼在世紀初提出:“音樂是自由的,而獲取自由是它的天命。”“有創造力的藝術家的職責始終應該是創造規則,而不是沿用已有的規則。隻會沿用這類規則的人絕不可能成為一個創造者。”所以,20世紀的音樂,從各個角度都有種種創新和實驗。
2.個性化的空前體現:作曲家更加有意識地追求在音樂中有新的自我發現和自我表現,很多人不再在乎聽眾的反應。勳伯格說:“作曲家力圖達到的惟一的、最大的目標就是表現他自己。”美國作曲家巴比特發表的一篇文章以《誰在乎你聽不聽》為標題,表明了這種追求和態度。
3.客觀性,抽象性:西班牙哲學家加賽特(Ortega YGessett,1883-1955)說:“從藝術中根除個人情感,用客觀性純潔藝術,從主觀性變成客觀性,這是我們當今時代最重要的使命。”他的話充分體現了20世紀藝術的這個追求。
4.音樂與科學的結合:其中直接的結合,如作曲家采用現代工業化的題材取代浪漫時期音樂的題材;又如用錄音機、電子合成器、計算機進行音樂創作等。另一種間接的結合,如用數學、物理等方法和思維進行創作等。
5.現代技術與民族音樂的結合:一種情況是民族樂派產生較晚的國家在音樂創作上追求現代性與民族性的結合;另一種情況是西方一些作曲家從非西方國家和民族的音樂中汲取素材,用現代技法創作。
20世紀音樂在技法上與前一世紀的浪漫主義相比,又有以下具體的變化:
1.打破旋律的對稱性,不講究其歌唱性,多用有棱角和尖銳的線條,結果是難於演唱,難以記憶。
2.節奏方麵強調不規則性,不可預測性和不對稱性。常以單數節拍,如每小節以 5拍(3+2或2+3),7拍或9拍為單位。有時打破小節線,多采用複合節拍,經常改換節拍等。
3.經常采用新的和聲結構,如複合和弦,即同時奏不同的和弦(比如在A上的大三和弦與在E上的大三和弦同時演奏);不用三度關係,而用四度、五度關係構成和弦;采用以三度關係不斷累積的和弦,構成音塊、“摩天和弦”等,造成不諧和的效果等。
4.在調性方麵,不用大、小調體係,而用中世紀的調式或民間調式,有時不以三和弦為中心,而以中心和弦為中心;多用複合調性、雙調性(兩個或兩個以上調性為主)以及無調性;采用平均使用十二個音的方法,排斥大、小調的各種關係等等。
5.采用非常規的音響,用非傳統演奏的方法演奏傳統樂器,如管樂用滾舌,弦樂用弓子敲擊琴弦等。織體上一般較少用浪漫主義那種混合音色,而減輕織體的複雜性,用不同音色奏不同樂句,由大型樂隊轉向小型樂隊,恢複了室內樂的風格,富有表現力的弦樂不再是樂隊的心髒,而是強調打擊樂、中音提琴、木管、鋼片琴等有金屬聲音的樂器,圓號常被小號代替,鋼琴加到樂隊裏等等。
這些手法都使20世紀的音樂音響與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是,這些變化是逐步產生的,其中,印象主義是一個重要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