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約翰·施特勞斯
用3/4拍的節奏律動,顛覆傳統的施特勞斯家族
當21世紀的年輕人沉醉於PUB,搖頭晃腦地擺動著身軀,耳際是震耳欲聾的電聲舞曲時,19世紀中末期的年輕人,又流行些什麼呢?你想到了嗎?沒錯,那就是圓舞曲。說圓舞曲太難懂了,但如果你知道它又叫做華爾茲(Waltz),一定不覺得陌生。華爾茲是一種起源於奧地利阿爾卑斯山區的藍德勒舞曲(Laendler),大約18世紀末開始盛行。
華爾茲的迷人之處,在於一聽就讓人產生想要跳舞的衝動,而這種擺動感源自起拍的重音。圓舞曲的第三拍有種牽引第一拍的特性,高明的樂團會把這個重音弄得更黏、更圓滑、對比更大,讓人不得不為之瘋狂起舞。這種節奏分明的舞曲,使得人們在互相接觸的舞步中,不再拘泥於17世紀那種僵化的小步舞曲,而瘋狂地愛上了這種男女身體能夠接觸,且能急速旋轉的舞曲。
圓舞曲在18世紀末開始盛行,剛問世時被視為是不人流的靡靡之音,是難登大雅之堂的東西。而今日,圓舞曲成為高雅的音樂,躍升為上流社會的娛樂,這必須歸功於約翰·施特勞斯家族。尤以“圓舞曲之王”小約翰·施特勞斯的貢獻最大。著名的《藍色多瑙河》、《皇帝圓舞曲》、《春之聲》等等都出自於小約翰·施特勞斯之手。
小約翰·施特勞斯不僅在維也納及歐洲各地掀起了圓舞曲的風潮,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1876年美國為慶祝獨立100周年,甚至特別以10萬美金邀請小約翰·施特勞斯舉辦了14場音樂會!首場演出安排在波士頓,小約翰同時指揮兩萬人組成的合唱團,以及上千人組成的管弦樂團,現場觀眾約10萬人,盛況空前。
老約翰·施特勞斯
小約翰·施特勞斯的爸爸老約翰·施特勞斯(Johann Strauss,1804-1849),於1804年3月14日誕生於奧地利的維也納,是當地貧民區一間旅館老板的兒子,家境貧窮,其父親在老約翰不到一歲時,便因為送啤酒給船工,不幸失足跌落多瑙河中死亡。迫於生活,母親帶著老約翰改嫁給另一個小店主。老約翰·施特勞斯自幼即展現了非凡的音樂天賦,他的繼父送了他一把小提琴,聰明的老約翰很快便掌握了拉提琴的技巧,並且能當眾演奏出優美的旋律。由於家裏實在太貧困了,他隻好放棄學音樂的念頭,到印刷店裏當學徒。然而,學徒生涯沒過多久,老約翰就因為勤於練琴而荒廢了工作,最後被老板開除了。有幸的是,後來他成為當時著名小提琴家薛斯基(Poly Schansky)的學生,這才改變了一生的命運。
老約翰15歲時,就已經能靠拉小提琴自食其力了,後來他又和同樣也寫圓舞曲的蘭納組了四重奏,主要演奏蘭納的作品,兩人成為知己,並共同努力創作華爾茲舞曲四重類的名氣越來越大,於是擴大編製成為一個小型的弦樂團。
然而,多年相知的交情,卻因為蘭納(Joseph Lanner,1801-1843)盜用了老約翰的作品,而宣告終結。在盛怒之下,老約翰離開蘭納,自己組了一個樂團。蘭納在演奏上多才多藝,喜歡他的就屬於“蘭納派”,喜歡蘭納的人,也會喜歡婚禮圓舞曲的優雅;但另外一派欣賞老約翰作品的人,認為它有豐富的旋律和五彩繽紛的顏色,所以形成了“施特勞斯派”。這場“蘭納派”與“施特勞斯派”之爭便由此展開。蘭納和老約翰在作曲和指揮方麵,都處於相當的地位,因著這互不服輸的個性,造成了良性的循環,兩人都想要寫出更好的作品,這種良性的競爭一直到蘭納去世時才結束,從此老約翰穩居圓舞曲老大寶座。然而他萬萬沒想到,在他的家中,正有一顆明日之星在快速地升起,成為他日後的勁敵。
圓舞曲之王的誕生
小約翰·施特勞斯(Johann Strauss,1825-1899)於1825年10月25日在維也納出生,是施特勞斯家的長子,他亦被命名為約翰,與老約翰·施特勞斯同名。在他出生時,父親老約翰·施特勞斯就正經是紅極一時的大作曲家,並且也是第一位帶動圓舞曲流行風潮的作曲家了。
6歲就寫下了第一首曲子
小約翰·施特勞斯6歲時就在鄉下的繼祖父家中寫下生平第一首曲子,身為音樂家的父親卻反對他走向音樂之路,因為他深深知道,若讓他的孩子走上音樂這條路,也會和他一樣,除了吃飯和睡覺之外,隻要一有空閑就必須譜寫新曲,每天過著忙碌的生活。可是孩子們並不體諒父親的苦心,一個個都很熱愛音樂,尤其是小約翰,更是一心一意想繼承父業,成為一個音樂家。當小約翰還很小的時候,每次看到父親手中拿著指揮棒,意氣風發地指揮樂隊時,內心即充滿了崇拜,在不知不覺中便感染了對音樂的喜愛,而小小心靈裏更懷抱著對音樂的抱負與理想。他瞞著父親,背地裏跟父親樂隊裏的第一小提琴手阿蒙學習小提琴的演奏技巧,而且進步神速,已經展現出非凡的天賦。
執意走向音樂之路
老約翰·施特勞斯為斬斷兒子學習音樂的念頭,就送他去商業學校讀書。這時小約翰才15歲,他與父親老約翰童年的遭遇頗為相似,因為不得誌,所以在學校表現不佳,但是他的父親老約翰卻希望他成為銀行家,還特別聘請家庭教師嚴格督促,但是這個做法並沒有阻止小約翰學習音樂的欲望,他在母親安娜的暗地幫助下,繼續跟著老師學習音樂。
在小約翰18歲時,老約翰因另結新歡而離家出走。父親的出走對小約翰而言未嚐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從此小約翰就可以毫無顧忌地專心學習熱愛的音樂了。小約翰在母親的安排下,追隨了柯爾曼(Anton Kohlmann)與德雷斯勒(Joseph Drechsler)學習樂理與作曲。
初生之犢
1844年,19歲的小約翰向維也納當局提出申請,成立一個15人的樂團,結果得到許可,這也宣告小約翰·施特勞斯正式出道了。他在首次登台的音樂會上,演奏了自己作的曲子。這次的出道演奏,公然挑戰了父親在維也納樂壇的崇高地位,也轟動了全維也納,民眾爭相目睹這場父子之戰。
音樂界對於這次的首演給予了相當的好評,對小約翰的傑出表現也讚賞不已。新作的圓舞曲《寓意短詩》在觀眾的熱情要求下,連續演奏了19遍,難怪維也納的報紙要說:“再見,蘭納!晚安,老約翰!早安,小約翰!”
老約翰對兒子這樣的公然挑釁十分光火,從此避免到小約翰演出的場所表演。一場維也納圓舞曲的父子之爭,就這麼展開了。
父親的去世
小約翰·施特勞斯的時代已經降臨;但是老約翰·施特勞斯仍然是寶刀未老。自此以後老、少施特勞斯,便分別在歐洲各地巡回演出,所到之處,歡聲雷動,也使得圓舞曲在歐洲大受歡迎。時光荏苒,也許是因為太過操勞,1849年9月23日早晨,老約翰竟以45歲的壯年去世了。
老約翰去世之後,24歲的小約翰順理成章地繼承了他的事業,,除此之外,小約翰還必須發表新作及指揮自己的樂團。小約翰受歡迎的程度遠在老約翰之上。據說,有一位小約翰的樂迷,死前的遺言是要在自己的葬禮上演奏他的圓舞曲,小約翰的風靡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由於小約翰的政治立場傾向支持革命,因而遭到了媒體的指責。當時,有一份報紙的專欄就緊咬著他的革命思想不放,不斷地攻擊、批評他的政治立場。父親去世之後,更是變本加厲,最後,小約翰忍不住在維也納的報紙上發表了一封公開信,誠懇地提出感謝、致意和請求,他說:“我的父親英年早逝,這樣的遭遇難道不該同情嗎?而我不僅是輿論所圍剿的對象,還要承受媒體的批評。反對我的人,毫不留情地攻擊我,媒體不幫我辯護,連我的家人都成了箭靶,被批評得體無完膚。我從來沒想過要成為技藝超群的大師,但是,最後卻自不量力地和自己的父親進行一場競爭。我選擇音樂作為職業,隻是希望能從我父親的天賦中遺傳到一點小小的恩賜,也盡到我對母親和弟弟妹妹的責任而已。”
這番感人的告白,不但平息了輿論的批評,並且為他贏得了老約翰樂團的信任,推舉他擔任樂團的團長。
一種世俗的嘈雜
1876年美國為慶祝獨立100周年,以10萬美金邀請小約翰·施特勞斯擔任總指揮,並為他建造了可以容納2萬人的舞台,以及10萬聽眾的超大型音樂廳;同時,還為他安排了100個助理指揮。首場演出是在波士頓,小約翰·施特勞斯如此描述了這個不可思議的龐大樂團:“數千名歌手排列在樂隊後麵。為了讓我能更順利地指揮,他們為我安排了100名助理指揮,而我隻能勉強看清楚距我最近的那幾個人的麵孔,盡管事前彩排了幾次,但已不能指望這是一場完美的藝術表演了。平心而論,我真想拔腿就走,但鐵定無法活著走出去,於是我就這樣在眾目睽睽之下,站在10萬美國人的麵前,獨自一人立於突出的高台上。要如何開始?又該如何結束呢?此時的我,腦海中乃是一片空白,正在不知所措的時候,突然間,一聲炮響震動了劇場,暗示我可以開始演出了。節目單上的第一首曲子是《藍色多瑙河》,我作出準備動作,我的100名助手也以最快的速度擺出同樣的手勢,一時樂音大作,震耳欲聾的嘈雜聲令我永生難忘,我的這支怪物樂隊終於有點整齊地開始演奏了。既然在形式上我與助理指揮及樂隊正在一起演出,就必須盡量讓大家一起結束,……最後我集中心力,讓整個樂隊一起結束,上帝保佑我真的成功了。10萬聽眾開始狂呼起來,而我隻在結束後走到屍外,踩在結實的土地上,心裏才稍覺踏實。……第二天,我不得不躲開那幫煩人的劇場經紀人,他們恨不能用加州的所有美金,來換取我在美國的演出,但是,第一場音樂會我已經受夠了!”雖然,小約翰用 “一種世俗的嘈雜”來形容這場音樂會,但是他所帶來的旋風卻是空前的,民眾對他極為崇拜,記者爭相采訪,喧騰一時。
小姐,有榮幸與你跳支舞嗎?
小約翰·施特勞斯的作品,有編號的共有479首,其中大部分是旋律活潑、節奏明朗的圓舞曲及波爾卡(polka)舞曲,還有少數瑪祖卡舞曲、方陣舞曲(quadrille)及進行曲(march),再加上劇情浪漫、音樂悅耳的輕歌劇,及其他沒有編號的各類樂曲,總共有800餘首。
在這些樂曲中,圓舞曲占了三分之一以上。其中有不少曲子,都是搭配著有趣、動人的故事而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