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晨報》
《晨報》圓舞曲,是小約翰成熟時期圓舞曲的先驅之作。1862年春,正值維也納狂歡節熱烈展開的時期,當時的“輕歌劇之王”奧芬巴赫(Jacques Offenbach,1819-1880),從巴黎來到維也納拜訪小約翰,為了感謝維也納新聞界始終肯定他的作品,奧芬巴赫特別為新聞協會當天的舞會寫了一首題為《晚報》的圓舞曲。素來好事的記者們,也委托小約翰·施特勞斯為當天的舞會再寫一首圓舞曲,這就是《晨報》圓舞曲的由來,不過《盡報》這個標題並不是小約翰命名的,而是新聞協會的主意。這首曲子由5個小圓舞曲構成,小圓舞曲內有頻繁的轉調,內容相當精致。但是,若隻是按照譜麵演奏,就顯得有些冗長了。因此,當天的演出,奧芬巴赫的《晚報》受到好評,而小約翰的《晨報》卻是反應平平。但是今日, 《晨報》受到樂迷的肯定, 《晚報》反而乏人問津了。
之二: 《藍色多瑙河》
這首曲子是小約翰·施特勞斯的圓舞曲中流傳最廣,也是最受歡迎的一首。它完成於1867年,當時正值普奧戰爭,奧國慘敗,民心頹廢,維也納人民意誌消沉,人心籠罩著烏雲,為了激勵民心,維也納男聲合唱團的指揮赫貝克(Johann Ritter von Herbeck,1831-1877),委托小約翰·施特勞斯作一首合唱曲。
即使戰火在天邊燃燒,維也納周圍的美景卻不曾改變,四時仍然正常運行,大地仍然生生不息,多瑙河的水仍然靜靜地流著。小約翰·施特勞斯為匈牙利詩人卡爾·伊西德·貝克(Karl Isidor Beck)獻給戀人的詩歌所吸引,其詩篇的最後一行是“美麗的藍色多瑙河畔”。於是小約翰·施特勞斯便以此作為曲題,譜成一首優美的合唱曲發表。這首曲子於1867年2月15日首次公演,但未引起人們的注意。半年後,小約翰再將此曲編成管弦樂版;利用巴黎萬國博覽會之便,於拿破侖三世與各國貴賓的麵前演出,從此造成轟動,至今曆久不衰。
之三:《藝術家生涯》
《藍色多瑙河》、《藝術家生涯》,都是小約翰·施特勞斯最典型的圓舞曲代表作。不論是樂曲的規模及創作時的思維,這兩首曲子的風格都很接近,均是小約翰成熟期的作品。小約翰一直想發展所謂的“3/4拍的交響曲”,大膽效法瓦格納的配器法來寫作圓舞曲。不過他在樂曲裏的創新嚐試,卻遭到樂評家漢斯力克的譏笑,認為這是新圓舞曲的安魂曲。盡管維也納樂壇對新式圓舞曲的批評非常嚴厲,認為這種創新手法不但無法讓作曲家充分發揮,還會耗盡作曲家的創作能力。但是外界的種種指評,反而使得施特勞斯家族3兄弟更加團結,激勵他們創作內容更加豐富的樂曲。而風趣幽默的小約翰,也對輿論不以為意,繼續沉浸在他的創作樂趣裏,當他為工學院的學生寫圓舞曲時,就調皮地將曲名叫做《雷電波爾卡》與《發電機圓舞曲》;為醫學院的學生寫圓舞曲,就取名做《心跳加速》或者《病情發作》;至於為法律係的學生作曲時,更是不忘取一個適合他們的標題——《判決》和《訴訟》舞曲,就是其中的經典之作。當然,身為維也納藝術家協會的會員之一,小約翰也為這個團體寫作了標題具代表性的圓舞曲,那就是頗負盛名的《藝術家生涯》。
《藝術家生涯》是小約翰對自己生活、性格和情感的描繪,這首樂曲的情緒明朗、愉快,充分流露出維也納民眾樂觀、自信的天性。曲中5首小圓舞曲彼此協調、連貫,作曲者以超凡的技巧,極其自然地由一首小圓舞曲引出另一首小圓舞曲,旋律流暢,毫無矯揉造作之感,引人進入渾然忘我的境界。後來,這首曲子還被舞蹈家改編成芭蕾舞,並拍成影片,這樣觀眾既可以看到優美的舞姿,又能欣賞到賞心悅目的音樂。
之四:《維也納森林的故事》
1868年,小約翰·施特勞斯為了籌備舞會,在短短的一星期之內完成了這首《維也納森林的故事》。長笛清脆的裝飾音是小鳥悅耳的鳴聲,再加上朗特拉舞曲、吉他,構成了一幅維也納郊外森林的景致,是一首旋律非常優美動人而且活潑輕快的曲子。
維也納森林位於維也納西郊,它是一片綿延40公裏的廣大丘陵地帶,這片森林鬱鬱蔥蔥,高大的樹上鳥兒愉悅地嬌鳴著,它是維也納居民經常遊憩之地。全家人坐在如茵的綠草上野餐,孩子們則在河邊追逐嬉戲,構成了一幅美麗的風景畫。唐朝詩人白居易寫過一闋詞,詞中有這樣的句子:“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維也納森林綠波起伏,遼闊的平原猶如一張特大的綠毯,多瑙河穿流其中,波光粼粼;整座森林仿佛是一帶漫漫的綠堤,綿延到天際。當遠離故鄉達5個月之久的小約翰·施特勞斯見到故鄉如此美麗的景色,除了感動之外,更譜寫出這首動人的曲子。多年以後,在他1894年的生日慶典上,他說過這樣的一段話:“如果真如各位所說,我是真有才能的話,我首先要感謝這個可愛的城市——維也納。我一切的力量,都來自於這塊土地,耳朵裏所聽到的,也是充塞在維也納空氣中的樂聲。我隻是用心去傾聽它,用手把它寫下來而已。”
之五:《醇酒、 美人與情歌》
小約翰·施特勞斯有兩位要好的朋友,但這兩人之間卻彼此交惡,他們就是勃拉姆斯(Brahms)與瓦格納(Wagner)。奇怪的是,他們都和小約翰維持著親密的友誼,而且二人最喜歡的小約翰作品竟然還相同,那就是這首《醇酒、美人與情歌》。勃拉姆斯曾構想以此曲的旋律為主題,譜寫鋼琴曲;瓦格納更在63歲生日會上親自指揮演出此曲;另外,赫伯克對此曲的宣揚亦是不遺餘力。
之六:《春之聲》
《春之聲》這首曲子是小約翰60歲時的名作:在輕搖的旋律中,描繪出春天山野中的景色,鳥兒交相啼鳴,以及姑娘和少年彼此傾訴低語,是一首人人喜愛的明朗愉快的圓舞曲。1883年2月,小約翰為指揮輕歌劇《愉快的戰爭》首演,而停留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在某一天的晚宴上,小約翰與71歲的李斯特(Liszt)同席。兩人原本就互相心儀,而小約翰的父親老約翰,亦與李斯特私交甚篤。晚宴中,李斯特與女主人合彈一首曲子助興,小約翰則將當時的感受譜成曲子,這就是有名的《春之聲》圓舞曲了。
或許是因為這首《春之聲》是以即興的方式譜寫出的,又或許是因為小約翰當時正沉浸在愛情之中,因此這首音樂洋溢著宛如少年般的青春氣息,散發出無限活力與朝氣,充滿甜蜜感,絲毫看不出是出自一位58歲的老作曲家的手筆。
之七:《皇帝》
1887年,小約翰62歲,終於和心愛的阿黛拉結為合法夫妻。生活上的改變,讓他在寫作輕歌劇之餘,又回到創作圓舞曲的路上。
小約翰為了與阿黛拉結婚,放棄奧地利國籍,並且為了取悅奧皇,特別以“皇帝”為題材,寫了兩首圓舞曲,一首是《皇帝慶典圓舞曲》,據說是1888年為慶祝奧地利皇帝佛朗茨·約瑟夫一世即位40周年而作;另一首就是《皇帝圓舞曲》,這兩首曲子創作時間才相隔幾個月。不過,兩首樂曲的際遇卻有天壤之別, 《皇帝圓舞曲》流傳到後世,廣為人知,《皇帝慶典圓舞曲》卻鮮少有人聽聞。
《皇帝圓舞曲》完成於1889年,當時的小約翰已高齡64,過著王公貴族般的生活,還有一位美麗的妻子,家庭生活堪稱美滿。擁有了這些,小約翰還有什麼期望呢?由於是要在皇帝麵前演奏,小約翰特別賦予它莊重宏偉、富麗堂皇的氣質,這是和其他圓舞曲大不相同的。值得一提的是,施特勞斯家族的作品,特別是小約翰·施特勞斯的圓舞曲,大部分都題獻給某人。然而這首由氣勢堂皇的前奏、4首華麗的圓舞曲以及強有力的尾奏構成的樂曲,雖然題名為“皇帝”,卻沒有呈獻給任何人的跡象。不過,像這類樂曲,由對方要求而作的情況較多,但也有可能是小約翰暗中獻給自己的作品。
100多首波爾卡舞曲描繪舞會情境
波爾卡(polka)舞曲,是一種四二拍子的節奏很快的地方舞曲,它1830年左右起源於波希米亞,也有一種說法是源自於波蘭。
除了圓舞曲之外,小約翰·施特勞斯也寫了100多首四二拍的波爾卡舞曲,如《喋喋不休波爾卡》(Tritsch Tratsch,Op214)、《常動曲》(Perpetuum Mobile,Op257)、《電閃雷鳴波爾卡》(Unter Donner und Blitz,op324)、《快樂歌手》(Sangerslust,op328)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舞曲。此外,小約翰·施特勞斯與弟弟約瑟夫·施特勞斯合作的《撥弦波爾卡》(Pizzicato Polka)舞曲,也是很受大家歡迎的一支舞曲。
其一:《喋喋不休波爾卡》
1854年,小約翰·施特勞斯應邀為俄國一家鐵路公司主持夏令音樂節。自1856年演出之後,小約翰每年都到俄羅斯指揮演奏,時間有15年之久。夏令音樂節不隻讓小約翰·施特勞斯名利雙收,還讓他寫出了不少受人歡迎的曲子,包括:《閑聊波爾卡》、《喋喋不休波爾卡》、《撥弦波爾卡》等舞曲。
《喋喋不休波爾卡》完成於1858年,曲名“Tritsch Tratsch”也就是“唧喳饒舌”的意思。描寫婦女七嘴八舌講話的情態,可說是入木三分。當時的維也納舞曲非常盛行,在舞會上常有一些婦女嘰嘰喳喳、七嘴八舌、喋喋不休地閑聊,小約翰便把這種婦女交頭接耳閑聊時所發出的“Tritsch Tratsch”(嘰嘰喳喳)的聲音,寫成了一首波爾卡舞曲,用以諷刺這種現象。這首舞曲極流暢地反複著相同的旋律,然後即興地結束,聽來盡致淋漓。樂曲規模雖小,卻是匠心獨具。
其二: 《電閃雷鳴波爾卡》
這首曲子完成於1868年。1867年小約翰·施特勞斯在巴黎的萬國博覽會演出的《藍色多瑙河》獲得熱烈回響後,他旋即前往倫敦,一直待到11月。在第二年的狂歡節期間,他便發表了這一首熱鬧的“快速波爾卡舞曲”。
在小約翰眾多波爾卡舞曲之中,這首是最具演出效果的。此曲與《喋喋不休波爾卡》一樣,都是以三段式寫成的,樂曲一開始就出現了閃電的樂音,定音鼓表示雷聲,弦樂的怒吼有如狂風呼嘯。但在輕快幽默的波爾卡舞曲中,卻感覺不到令人驚心動魄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