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約翰·施特勞斯(3 / 3)

本曲是否真的以閃電與雷鳴作為題材,如今已不可考了。不過據說,當時在巴黎萬國博覽會之中,還有一件參展品與小約翰一樣受人矚目,那就是德國共同社展出的一具鋼鐵製巨型大炮。也許小約翰把大炮發射的聲音擬想成雷電交加的情景,而譜出了此曲吧!

其三:《撥弦波爾卡》

這首《撥弦波爾卡》是小約翰·施特勞斯與弟弟約瑟夫·施特勞斯合寫而成的。 “撥奏”是指直接用手指撥弦發聲,它不是容易的技巧,這種演奏技巧隻用在弦樂器上。1869年兩兄弟在俄國度過了一段時間。難得有機會相聚的施特勞斯兄弟,憶起兒時情景,並在好玩的心情下,合譜了這首小品。 《撥弦波爾卡》雖然隻有3分鍾,但由於其演奏形式新鮮,極具吸引觀眾及鼓動人心的效果,因此許多交響樂團都把它作為加演時的曲目。這首曲子演出的成功,帶動了往後一些作曲家創作純弦樂撥奏樂曲的興趣。

活潑詼諧的輕歌劇

1864年小約翰和奧芬巴赫在競寫《晨報》與《晚報》之戰後,奧芬巴赫就建議小約翰嚐試輕歌劇的創作,並不計前嫌地給予指導,但是小約翰覺得除了作曲之外,還要配合歌詞,相當棘手,所以婉拒了奧芬巴赫的好意。

1870年,小約翰·施特勞斯最敬愛的母親,與事業上的最佳夥伴弟弟約瑟夫·施特勞斯遽然過世。親人雙雙離世,給了小約翰很大的衝擊。當時小約翰頓感失去依靠,意興闌珊,在此時,他的妻子回憶起當年奧芬巴赫提過的事,就鼓勵丈夫從事輕歌劇的創作,在妻子不斷的鼓勵之下,小約翰的輕歌劇作品便一部一部地誕生了。

小約翰·施特勞斯共寫了16部輕歌劇,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有:1873年的《蝙蝠》與1884年的《吉卜賽男爵》。

《蝙蝠》

《蝙蝠》一劇是哈夫納(Haffner)與朱奈(Genee)根據梅雅克(Meilhac)與阿勒威(Halevy)的法語3幕喜劇《晚宴》,改編成適合維也納地區上演的德語3幕輕歌劇劇本。小約翰·施特勞斯對此劇本很感興趣,便於1873年底,隻花了42天就寫成了這部輕歌劇。

此劇描寫金融家艾森斯坦的朋友——福克博士,在一次化裝舞會上打扮成蝙蝠,喝得酩酊大醉之後,被艾森斯坦從馬車上丟到街道上過夜的糗事。舞會隔天早上,福克博士被人瞧見在路上酣睡,因而成為大家茶餘飯後的閑聊話題。後來他為了報複,設計了戲謔的手段讓艾森斯坦難堪。故事的主人翁有:艾森斯坦、艾森斯坦的妻子羅莎琳德、典獄長法蘭克、福克博士及羅莎琳德的舊情人阿弗雷德。

話說艾森斯坦因為侮辱了稅吏被判刑8天,正當典獄長法蘭克要到艾森斯坦家中逮捕他時,卻陰錯陽差逮捕了正要和舊情人羅莎琳德親熱的阿弗雷德。典獄長誤以為他就是艾森斯坦,於是就將他逮捕了。

福克博士在一次化裝舞會中邀請了艾森斯坦與艾森斯坦的太太羅莎琳德一起參加,但並未告知他們對方都會來參加舞會這件事。當時羅莎琳德打扮成匈牙利伯爵夫人的模樣到現場,艾森斯坦馬上被吸引住了,對她大獻殷勤,並送給她一隻金表。後來艾森斯坦又與另一位打扮古怪的先生交上朋友,而他是典獄長法蘭克。黎明時分,艾森斯坦與典獄長法蘭克匆匆離開了,因為一個良心發現要入獄服刑,另一個要回監獄上班。不料,此時獄中已經有人替艾森斯坦坐牢了,這時福克博士帶著羅莎琳德來到監獄。知道真相的艾森斯坦又羞又怒,怒斥妻子羅莎琳德的不忠;此時,羅莎琳德卻不慌不忙地拿出了艾森斯坦在舞會上送她的金表,令艾森斯坦無地自容。

麵對極端難堪的艾森斯坦,福克說:“這是一個小小的玩笑,用以羞辱一下把打扮成蝙蝠、喝醉後的我丟在路邊的家夥。”這就是所謂的蝙蝠的複仇,也是劇名的由來。最後,全劇在喜慶的氣氛中結束。

《吉卜賽男爵》

《吉卜賽男爵》一劇是1883年由施尼劄(Ignaz Schnitzer)根據匈牙利作家姚凱伊(Maurus Jokais)的小說《莎菲》改編而成的,小約翰·施特勞斯再據之以譜曲。此劇於1884年完成,並於1885年10月24日,小約翰·施特勞斯60大壽的前夕首演。

故事描寫的是遭到放逐的匈牙利王儲,在曆經千辛萬苦後,終於回到久違的故國繼承王位,並且和美麗動人的吉卜賽姑娘締結了良緣。小約翰·施特勞斯在匈牙利的民族音樂中,植入了具有東方情調的異國氣息,劇中不但洋溢著維也納特有的輕快旋律,也散發著吉卜賽的異國風味,是一部生動有趣、多彩多姿的作品。

巨星隕落

晚年的小約翰·施特勞斯因為常常受到神經痛、關節炎和流行性感冒的侵襲,經常有一些奇怪的行為出現。原來一向喜歡交際的他,也變得沉默寡言,有時他可以一個禮拜把自己關在屋子裏工作,連妻子都不敢跟他說話。當時的他正在潛心寫作,為勃拉姆斯寫了一首圓舞曲,叫做《萬人的擁抱》。那一年是1894年,小約翰·施特勞斯69歲。

勃拉姆斯因小約翰·施特勞斯為他作了這曲子而相當感動,還抱病參加了小約翰作品的演出,但在3星期後就撒手人寰了——小約翰又失去了一個朋友,這也使他更加離群索居,更專注於完成自己的構想。當時,小約翰·施特勞斯打算用他早年所寫的輕歌劇音樂,編成一部新劇,並且決心把它搬上舞台。這就是著名的《維也納氣質》。

1899年,高齡74的小約翰持續創作這部歌劇,同時嚐試編寫芭蕾音樂《灰姑娘》,當時擔任首演指揮的馬勒(Mahler),更是充滿期待,他為了掌握芭蕾舞的特性,還時常造訪小約翰·施特勞斯。1899年的夏天,小約翰因為感冒而引發肺炎,不得不放下手邊的工作。嚴重的嘔吐和發抖使小約翰臥病在床,他的病情持續惡化,最後陷入昏迷。妻子阿黛拉一直陪在他身旁,每次醒來的時候,小約翰總是帶著疲倦的麵容對阿黛拉微笑,然後又昏厥過去。

1899年6月3日下午,小約翰·施特勞斯靜靜地躺在妻子的懷裏,他握著守護在身邊的愛妻的手,深情款款地說:“多麼難得啊!我現在的心情好極了,你一定累壞了,好好去睡一覺吧!”說完這句話後,他便靜靜地離開了這個世界,享年74歲。

那一晚在維也納的音樂廳裏,富克斯加登的音樂會正在進行著,大家沉醉在小約翰的好友克倫賽爾所指揮的圓舞曲中,然而,在毫無預警下,樂聲戛然而止。樂團改用最緩慢的弱音演奏起了《藍色多瑙河》的旋律,聽眾似乎感覺到,小約翰·施特勞斯已經離開人間了,跳舞的人們眼睛含著熱淚,黯然神傷地漸漸離去。

小約翰·施特勞斯去世的消息很快就傳遍了維也納,隨後的3天,全市停止所有的音樂活動以示哀悼。

6月6日,在上萬市民的注目之下,小約翰·施特勞斯的遺體安葬在維也納中央公墓的榮譽墓區裏,對麵是莫紮特,旁邊是勃拉姆斯,左前方是舒伯特和貝多芬,背後則是他的父親老約翰·施特勞斯。

小約翰·施特勞斯的去世,代表了維也納圓舞曲時代的結束,也標誌著一個音樂時代的結束。小約翰·施特勞斯打破了嚴肅音樂和大眾音樂的界線;將民間舞曲提升到雅俗共賞的地位;他把奧地利的明媚風光和人們的生活,深深切切地刻進樂章裏;他秉持著本性啟示,創作自己的人生樂章;他使得有音樂、有舞蹈的地方充滿歡笑。人們知道小約翰的精神正在鼓舞著大家,永遠,永遠。

新年音樂會的曆史

維也納愛樂和施特勞斯這個圓舞曲家族之間的關係,源自於1873年4月22日,小約翰·施特勞斯第一次指揮維也納愛樂的那一晚。那天小約翰為了在愛樂之友協會音樂廳舉行宮廷歌劇院舞會,而召集了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管弦樂團的成員演出,這個樂團就包括了維也納愛樂的成員,這一晚也正是他的圓舞曲《維也納世家》的首演。小約翰·施特勞斯與該樂團保持著這樣的關係,長達25年之久,一直到1899年5月22日,他最後一次上台指揮,兩個星期後,一代作曲家走完了充滿音樂的一生。

1925年,小約翰·施特勞斯100周年紀念音樂會上,樂團做了一項重大轉變,在這之前《藍色多瑙河》都隻安排在海外巡演中,但這一次指揮溫加納決定將《藍色多瑙河》加入樂團1925年10月17日與18日演出的正式曲目中。緊接著在1925年10月25日的音樂會上,維也納愛樂也演出了整套的小約翰·施特勞斯曲目,全部由溫加納指揮。1929年8月11日的音樂會上,指揮家克勞斯(Clemens Krauss)在音樂會中指揮了整場的施特勞斯家族曲目,由於這場音樂會獲得空前熱烈的回響,自此之後一直到1933年,每年都會演出相同曲目,從此開啟了維也納愛樂演奏施特勞斯家族音樂的傳統,也開創了未來新年音樂會的大致形式。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首演是在1939年12月31日的除夕夜。指揮家克勞斯(Clemens Krauss)首次舉行了一場全為施特勞斯家族圓舞曲的“跨年音樂會”,這場音樂會最初是定名為“一場獨特的音樂會”,於維也納愛樂之友協會大樓的金色大廳舉行。當時,正值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納粹勢力已經吞並了奧地利,此場音樂會更別具意義。

從1946年到1947年間,克勞斯曾暫停了維也納愛樂的指揮工作,由克裏普斯(Josef Krips)代替,1948年以後,克勞斯再度接手,又連續指揮了7年的新年音樂會與兩年的除夕音樂會。1954年克勞斯突然去世,維也納愛樂幾經開會討論之後,決定由樂團首席鮑斯考夫斯基(Willi Boskovsky)擔任藝術總監。鮑斯考夫斯基從1955年一直到1979年指揮每一年的新年音樂會。他為新年音樂會做出了重大貢獻,包括在他任內將新年音樂會通過電視的轉播,傳送到世界每一位愛樂人的耳中。而他更沿襲了小約翰·施特勞斯當年的傳統,一手拉琴、一手用著琴弓來指揮,從此之後,這場音樂會年年都成為全世界愛樂人士的新年話題焦點,也被公認為是維也納音樂的最佳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