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柔和的光輝
比尋常太陽傾瀉在尋常
大地上的光明更加明媚
而到處充溢著神奇的音響
織成令人忘卻一切的樂曲……
莫紮特被世人公認為是古今一切音樂家中,無可匹敵的天才。有人驚呼:“他不是最大的音樂家,他實在是唯一的音樂家。”
天才音樂家莫紮特,是如何作曲的呢?他在給一個朋友的信中寫道:“在這方麵我實在講不出什麼東西,除了下麵寫的這些,我真不知道別的還有什麼可講的,讓我解釋也無從解釋。可以說,當我一切正常,獨自一人,情緒也很好時——比如坐在馬車裏旅行,酒足飯飽後散步,或者夜裏睡不著的時候,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我的靈感才會達到如泉奔湧的巔峰狀態。我不知道它們是從哪兒來的、怎麼來的,也無法指揮它們。凡是我認為滿意的構思,我就記在腦子裏,然後習慣地自己輕聲哼唱;(這是別人發現後告訴我的)如果這樣不停地哼上一會兒,我心裏就想好了如何把這一段或者那一小段利用上,譜成一首完美的樂曲。也就是說,使它適合於對位規則和各種樂器的不同特性,等等。所有這些都使我的大腦高度興奮,隻要不受幹擾,我構思的主題就會自動明朗起來,逐漸發展得有條有理。於是,整個作品(不管它有多長)就在我的頭腦裏形成了近於完美的成品,仿佛是一張清晰的畫麵或者一尊美麗的雕像那樣可以一目了然。我覺得,我在構思中並不是依次想好各個部分,而是通盤考慮、一氣嗬成的。這樣創作簡直是其樂無窮!所有這些想像和構思的過程就像一個甜蜜而美好的夢境。不過,最精彩的還是寫完後親耳聆聽全曲。這樣寫出來的作品就不會輕易忘記了。這種創作力也是我應當感謝神聖的造物主賜予我的最寶貴天賦。”
勤奮的創作,終於結出碩果,繼《後宮誘逃》之後,莫紮特又作出兩部成功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和《唐璜》。在布拉格,莫紮特寫道:“人們興高采烈地跟著我的《費加羅》音樂跳起舞步。在這裏,除了《費加羅》之外沒有別的話題,人們彈的、吹的、唱的甚至吹口哨、哼曲子,除了《費加羅》沒有別的。要看歌劇的話,除了《費加羅》不看別的。當他的《唐璜》上演時,布拉格的市民激動地高呼:“莫紮特長生不老!”莫紮特一麵向觀眾點頭致謝,一麵微笑不無辛酸地說道:“其實,他們是在說‘莫紮特常年不飽!’”
莫紮特的歌劇,不管他選擇哪種媒介,都能做到盡善盡美。和他以前的任何其他歌劇相比,莫紮特都呈現出更多的才智。人們有時把《魔笛》說成是有史以來最完美的歌劇。由於它的題材的非現實主義特性,使它很容易接受歌劇的處理。這部歌劇既嚴肅又幽默,把豐富的音樂想像力與誰都能理解的通俗體裁結合到一起了。莫紮特為歌劇形式所作的突出貢獻是歌劇的終曲。這是隻有通過歌劇才能產生的效果——在一幕的最後一場,所有的主要角色都同時歌唱,每個人所唱的都與他們不同,結果產生了富有回響的極強音,使在場的人都感到高興。莫紮特把這種典型的音樂手法完成得如此明確和完美以致所有後來使用這種手法的人——誰沒使用過呢?——都受益匪淺。歌劇創作中的這一基本手法,時至今天依然保持了莫紮特時代的生命力。
其實,作曲家在創作《魔笛》時,由於長年的生活貧困,奔波、饑餓、辛勞的折磨,身體已經愈來愈衰竭了。妻子也長年生病,家中的米袋和錢袋總是空蕩蕩的,為了“賺幾個錢”,他不得不在貧病中接受劇院經理的要求,創作一部具有魔力的歌劇。劇院經理滿麵笑容地遊說莫紮特說:“是的,我的朋友,在忍受一輩子的痛苦以後,你將有所成就。這是一部神話歌劇——《魔笛》,描寫的是迷人的夜晚。奇異神秘的夜晚吸盡了太陽的光輝,止住了白日的熱度,在綿綿細語中降臨大地——細語與夢想。你將不再受苦,我的朋友……為什麼對著夜晚而顫抖?莫紮特,在所有的人之中,你尤其不應該懼怕它。為夜晚譜寫你的曲子。把它的影子編織成富有魅力的音調。來吧,來吧,我的朋友,你就是夜晚!”
就是這個狡詐的經理,用奉承用恭維用美酒,將莫紮特請到一個小樓上,讓他呆在裏麵,沒日沒夜地創作,讓他把年輕的精力和才華,全部傾注到《魔笛》的樂曲裏。莫紮特愈來愈衰竭了。在創作《魔笛》時,他就像一個長跑運動員,在作最後的衝刺中,奮力創造驚人的奇跡。
莫紮特完成《魔笛》後,渾身感到虛脫了。他生病在家。有一天,來了一個身材高大,穿著灰色衣服的陌生男人,他遞給莫紮特一封委托信,約請莫紮特為他寫一部《安魂曲》。安魂曲是為死者所作的彌撒音樂。要求莫紮特寫這部安魂曲的人是誰呢?莫紮特懷著焦躁不安而又恐懼的心情,開始創作這部《安魂曲》。他不清楚別人要他寫安魂曲的原因,卻誤認為是死神命令他給自己寫一闕《安魂曲》,這本來就不存在的糊塗事,但病中心力交瘁的莫紮特,硬是堅持這個悲觀而宿命的看法。為此,他的愛妻康絲丹采一再向他解釋,但莫紮特這時已神誌不清,精神恍惚,不辨事理了。其實,這是一個富有的貴族,他是一個音樂愛好者,業餘也寫點曲子,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他要著名的作曲家莫紮特作一安魂曲,爾後他好簽上自己的名字,算他自己作的作品獻給他的亡妻,因而,他派人匿名向莫紮特約寫一部安魂曲。然而,作曲家在創作完《魔笛》時就已被弄得神魂顛倒,這時再立即投入《安魂曲》的創作,更讓莫紮特體力不支。在這最後的日子裏,他的眼睛裏經常閃著異樣的光彩。莫紮特躺在病床上,他隻知道寫呀,寫呀,寫……當他實在支持不住時,就叫他的學生按照他的意思接著寫。
1791年,12月4日下午,來看望莫紮特的人們圍坐在他的身邊,一起哼唱著《安魂曲》寫完的部分,莫紮特有氣無力地跟著大家一起唱,當大家唱到“淚流滿麵”時,莫紮特悲痛欲絕,失聲痛哭,並痛苦地向大家說:“今晚你們一定會看見我死在這裏……”接著,他又轉向妻子指著《安魂曲》說:“我已經說過,這是為我自己寫的!”就在當夜,舉世聞名的音樂大師結束了他35歲的藝術生涯。人們草草地將他埋在公共墓地裏,因為下葬時,天空雷鳴電閃,暴雨傾盆而下,待雨過天晴後,人們已找不到莫紮特的墓地了。
莫紮特生前曾養一歐椋鳥,可是此鳥卻突然死去,莫紮特異常傷心,他為小鳥寫了一篇誄文,說:“它的形象深藏在我心底——一隻年輕美麗的歐椋鳥——停止了它短短一生的鳴叫。”並立碑將它葬在花園裏,在碑上寫道——
讀此碑者,請為它揮淚飲泣,倘若你也在墓前,悄然佇立。
令人揮淚飲泣的是,大音樂家莫紮特英年早逝,身後竟然連一塊墓碑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