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古建築
早期基督教建築
就像希臘神廟一樣,早期基督教建築首先是建造在天國的,這是人類幻想的產物。早期基督教繼承猶太教的純粹的精神性,排除對偶像的崇拜,因此早期基督教的宗教建築像猶太教一樣,是停留在想像中的。顧曉鳴說,《聖經》給我們透露了種種消息。根據傳說,“上帝的殿”最早是在伯特利(Bethel,詞意即為“上帝的殿”),“耶和華站在梯子上說,我是耶和華,你祖亞伯拉罕的上帝,也是以撒的上帝,我要將你現在所躺臥之地賜給你和你的後裔。你的後裔必像地上的塵沙那樣多,必向東西南北開展。……這地方何等可畏,這不是別的,這是上帝的殿,也是天的門。……我所立為柱子的石頭也必作上帝的殿……”但是,由於希伯來人的流動性和曆史上的流散,在相當長的時間裏,“聖殿”實際上是流動的,聖所的建立是在定居迦南之後,而早先,約在“西奈山得啟示”之後,則有猶太的移動式聖殿——mishkan(聖幕,tabnernacle),《出埃及記·26》中有詳細的描繪。就像人類是按照自己的形象來創造上帝一樣,“上帝的殿”雖然不是一種現實的存在,但是,它也有現實的依據。
有了“上帝的殿”就會有“上帝的城”。同時“上帝的城”也是和世俗的城相對應的,公元5世紀聖·奧古斯丁所著的《上帝之城》一書中寫道,公元410年,哥特人洗劫了羅馬城,一些人把這場災難(這是公元476年羅馬城毀滅的預演)歸咎於羅馬人不再信仰古代諸神的結果,他們說,當羅馬人信奉朱比特(Jupiter,羅馬神話中最高的神,即希臘神話中的宙斯)的時候,羅馬一直保持強盛;但現在皇帝們都不再信奉他,所以它也不再保護羅馬人了。奧古斯丁說,自從亞當犯了原罪以後,世界便被分為兩個部分,兩個城市:一個是上帝之城,一個是世俗之城。前者是上帝所代表的天國,後者是魔鬼撒旦統治的地獄。但在現世,這兩個部分是混在一起的人類曆史,就是上帝的信徒和魔鬼的信徒之間的鬥爭的曆史。鬥爭的結果就是要在最後審判時將這兩個城市分離開來,讓上帝的信徒同上帝一起生活在幸福的天國,而讓魔鬼的信徒受地獄的折磨。世俗城市罪孽深重,它的劫難、毀滅在所難免,正是在羅馬的廢墟上,將建立起永恒、充滿仁慈、光明和幸福的上帝之城。但是在政府和社會裏,聖·奧古斯丁所描述的兩種城並行不悖,作為中世紀生活雙重性的紀念物,教堂和城堡這兩種傑出的中世紀建築巍然矗立,同時,天堂樂園與人間的庭園也是相對應的。
耶略撒冷城:公元前996年,以色列國王大衛攻占耶路撒冷,並定都於此。諾斯羅普·弗萊指出,城市的意象自然是集中在耶路撒冷。城在象征的意義上都是女性,正如“metropolis”(大都市)一詞所提示我們的,是“母親的城市”。在他看來,耶路撒冷聖殿分成三個部分:外殿是市場,內殿是信徒的聚集地,最內為至聖殿,是代表上帝存在的地方,用帳幕遮擋,大祭司每年進入一次(《希伯來書》)。在弗萊看來,耶路撒冷位於山的頂端,因此它象征性地成為世界最高點。《詩篇》說,“眾支派,就是耶和華的支派,上那裏去”。這裏所指的地點,就是耶路撒冷。它的聖殿高接天空,正如魔鬼的模仿巴別塔曾企圖達到的那樣(《創世紀》)。他認為,對於基督教來說,一座處於這個位置的城或建築物也就是世界的拱頂石。移開它,就會釋放出各種造成混亂的力量。《詩篇》屢屢地把上帝的聖殿或聖城和控製它底下的“洪水”象征性地聯係在一起。例如《詩篇》就把建在混亂之上的世界和進入聖殿的行列聯係在一起。聖墓教堂建於335年,為古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的母親海倫娜太後在耶穌墓地所建,是基督教的聖跡之一。而對於猶太教來說,大衛的兒子所羅門王完成大衛時開始營建的宮殿和神廟,擴建了城市,並在安錫山上建造猶太教聖殿,奠定了作為宗教中心的神聖地位。羅伯遜說,公元前621年,耶路撒冷的祭司長呈報國王約西亞說,他在聖殿內獲得了“法典”。結果,就發生激烈的改革,禁止偶像崇拜,除耶路撒冷的聖殿而外,所有神堂都被改做俗用。猶太教聖殿的西牆,猶太人稱為“哭牆”,約建於公元前1世紀末,毀於公元70年和公元135年,後又在遺址上修建起圍牆,成為猶太教聖跡之一。在這裏,富有意味的是猶太教、基督教,甚至伊斯蘭教都把耶路撒冷當作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