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羅門的神廟:神權政治在希伯來人那裏也有相類似的表現。諾斯羅普·弗萊指出,據說所羅門用七年時間在錫安山上建造了神殿,用十三年時間建造了他自己的宮殿,然後又聽從他七百個妻子的建議,親切友好地為摩洛神和基末神在錫安山對麵的一座山上建立了神殿(《列王記上》)。據摩根斯登的研究,所羅門神廟的建築位置十分特殊,每當新年之日,太陽的光線恰好照進神廟的時候,便被看作是上帝耶和華的光輝照臨聖殿,國王直接充當大祭司,手捧香爐步入神廟內殿,重燃聖壇之火,舉行一年一度的贖罪儀式,從而重新確證自己統治的神聖性。新年禮儀在希伯來具有重要的象征作用。

伊甸園:從造園的意義上說,我們可以追溯到《聖經》。“天堂”的希伯來文是“Parde”;波斯文是“Pairidaeza”;希臘文是“Paradeisos”。據《聖經詞典》解釋,“伊甸(Eden)”意為“喜悅、歡樂,源於希伯來語的‘平地(eden)’一詞”。伊甸園還被叫做“天主樂園”、“耶和華之園”。《舊約》的《創世紀》,其第二章記述的伊甸園是:

耶和華上帝在東方伊甸立了一個園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裏。耶和華上帝使各樣的樹叢地裏長出來,可以悅人的眼,其上的果子,好作食物,園子當中又有生命樹,和分別善惡的樹。有河從伊甸流出來滋潤那園子。

日本學者針之穀鍾吉說伊甸園可以在巴比倫平原中找到它的實地,而按照諾斯羅普·弗萊的說法,伊甸園的範圍是從埃及伸展到印度。而在我看來,伊甸園與其說是一種真實的存在,不如說是一種想像的存在,或者說是一種原型。而在人間存在的花園則是所羅門的庭園。

所羅門的庭園:在舊約時代中期(公元前1000年),作為以色列三代王的所羅門的事跡,應作為確實的曆史加以研究。所羅門王能使人感到親切,可從《新約》中看出。《舊約·列王紀(上)》說,“所羅門王致力於建築,在耶路撒冷建有‘黎巴嫩宮’、‘柱庭’、‘所羅門王宮’、‘巴羅女兒之家’及其他神殿。此外還建有城堡‘積貨城’、‘屯車城’和‘兵馬城’。”所羅門在其所著《舊約·傳道書》第二章說:“我為自己大興土木,建房,設葡萄園,修園囿,植多種果樹,並掘池用以灌溉茂盛的林木”。所羅門之所以成為極其榮華之王的代號,似因他是喜愛建築,並且如此熱衷於建築的國王,當然也重視造園和園藝。

羅馬地下墓窟:與教堂、城堡和花園截然不同的景觀是基督教的地下墓窟。因為基督教一開始是在地下活動的,16世紀,在羅馬的郊外發現了大量的地下墓窟。羅馬地下墓窟是早期基督教徒的地下墓群。大約建於1~5世紀。墓窟總數高達60~80萬,在墓窟中還開辟了集會、祈禱場所。從總體上說,墓窟群約有43處,墓道總長達480多公裏。聖卡利斯托墓窟是其中最大的墓窟。在墓窟中發現有雕刻的石棺、聖油壇、圓形彩色玻璃浮雕和繪有耶穌形象和聖經傳說故事的壁畫以及題銘和宗教圖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