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複興建築(1 / 2)

羅馬複興建築

像希臘複興一樣,羅馬複興也是得益於對於古羅馬的研究。科爾貝派安托尼·德戈德(AntoineDesgoderts)去羅馬考察,1682年出版了《古羅馬宏偉建築》。詹巴斯蒂塔·皮拉內西(GiambattistaPiranesi,1720~1778)在羅馬見到遺址,先是被震驚,隨後又被深深打動。1748年,他發表了《共和時代和帝國初期的羅馬》。1756年,又發表了“他那最偉大的、最令人震驚”的《羅馬古跡》。1761年,還發表了《雄偉壯麗的古羅馬古跡》。1765年,發表了和別人論戰的文章,如《對建築風格的看法》等。

羅馬複興,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龐貝古城的發掘。公元79年被維蘇威火山熔岩埋葬的古羅馬龐貝城,經過了近1700年的歲月於18世紀中期(開始於1784年)被發掘出來。歐洲的學者又一次被古代藝術的淳樸剛勁而震驚,連當時提倡“羅可可”風格的“藝術保護人”蓬巴杜夫人也派了一個小組去龐貝“考察學習”。意大利成了年輕詩人經常駐足的地方,他們參觀羅馬橢圓形競技場或萬神廟,冥思苦想,對轉瞬即逝的榮耀和名望感慨萬千。歌德就是這樣一位遊客,他的意大利之行(1786~1788)使他成為世界著名詩人。他的古代大地之行對於他的《浮士德》和《威廉·邁斯特》的部分章節提供了直接的靈感。

但是,值得指出的是,近代的古典複興建築,與古典的建築有一個巨大的差異就是,古典建築是以神廟和宮殿建築作為代表,而古典複興建築以銀行代替了神廟。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將對神的信仰轉換成了“金錢拜物教”。

在英國,羅馬複興建築最典型代表是英格蘭銀行。“英格蘭銀行不僅僅是一個金融機構,而且是一個新階級的權力象征,英格蘭銀行是權力從舊式貴族階級轉移到新興的資產階級手中的象征和標誌”。這個建築的設計人是我們前麵已經提到過的約翰·索恩。它的外麵和內麵都是羅馬複興式的,但已經有了希臘複興的因素,舊利息大廳的天窗下,16個少女雕像,完全是伊瑞克提烏姆的廊柱的仿製品。這所銀行建築物的重要意義在於使用了鑄鐵和大量玻璃,利用它們創造了多種天窗和采光亭的新式樣。

巴黎萬神廟法國巴黎的萬神廟是屬於將“希臘風”滲透到羅馬式建築中去的典範。法國在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是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據點,也是古典複興運動的中心。法國大革命前後已經出現了像巴黎萬神廟(Pantheon,1775~1792)這樣的古典建築,它是由蘇夫洛(J.G.Soufflot)設計的。萬神廟是祭祀巴黎守護者聖什內維埃芙的教堂,1791年成為國家重要人物的公墓,改名為萬神廟。它是法國18世紀最大的建築物。啟蒙主義的建築典範。它位於聖什內維埃芙山上,平麵是希臘十字式的,寬84米。西麵廊柱有六根科林斯式柱子,高19米,頂上為三角形山花。中央大穹頂下麵由細柱支承。穹頂是三層的,內層直徑20米,中央有圓洞,可以見到第二層上麵的粉彩畫。外層穹頂也用石砌,下緣厚70厘米,上麵隻有40厘米,穹頂尖端的采光亭最高點高83米。穹頂是模仿倫敦的聖保羅大教堂,但是它沒有聖保羅大教堂的神秘的宗教氣氛,而具有世俗的,富麗堂皇的風格。

法國的羅馬複興式建築,最主要的是為了炫耀拿破侖的政府功績,這部分建築基本上完全是依照古羅馬的形製,是典型的古典複古主義作品,被稱之為“帝國風格”(LestyleEmpire)。“這些建築的政治象征性遠遠大於實際功能性。”(王受之語)。其主要代表作有維格諾(P.Vignon)設計的瑪德林教堂、維尼翁(BarthelemyVignon,1762~1829)設計的軍功廟等。

軍功廟是1799年根據巴黎的旅大拉教堂(L’egliseSte-Marieh-Madeleine)的基址改建的,用作陳列戰利品。拿破侖指定它“應該是廟(Temple)而不應該是教堂”。在拿破侖帝國覆滅後,又改稱舊名抹大拉教堂。它星典型的羅馬圍廊式廟宇。軍功廟的柱式是羅馬科林斯式,正麵8根柱子,側麵18根。如果從柱礎外側度量,廟宇寬44.9米,長101.5米。柱子高19米,基座高7米。柱間距完全相等,柱廊後麵是大片粗牆石,線條都是死板僵直的。軍功廟的大廳由三個扁平的穹頂覆蓋,而穹頂是由鑄鐵做骨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