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複興建築(2 / 2)

凱旋門是最具羅馬風格的。在這個時期有帕格林(Palgrin)設計的艾托爾凱旋門(1806~1836)、拿破侖的“演兵場凱旋門”,都是羅馬風格的典型代表作,而雄師凱旋門則是其中最著名的凱旋門。

雄獅凱旋門(ArcdeTriomphe)位於香榭麗舍大街西端的戴高樂廣場(原稱明星廣場),又稱明星廣場凱旋門。1806年,為紀念法國軍隊在著名的奧斯特裏茨戰役中打敗俄奧聯軍,拿破侖一世決定建造此凱旋門,並於1836年落成。設計人是J.F.查爾格林(Jean-francoisChalgrin,1739—1811)和布洛埃。1854年由阿爾潘德設計建造了環形道,有12條林陰道在此交彙。凱旋門是香榭麗舍大街的門戶。它高48.8米,寬44.5米,厚22.2米,正麵券門高36.6米,寬14.6米。這樣高大的建築采用最簡單方形構圖,由簷部、牆身和基座構成。外牆的正麵和北麵兩側上的“馬賽曲”組雕,是由法國雕刻家F.呂德(F.Rude,1784~1855)所作,尺度非常大,一個人像就有5~6米高。凱旋門的內壁上刻有拿破侖的96個勝利戰役的浮雕。這使得凱旋門成為格外莊嚴、格外雄偉的紀念碑式的建築。

在這之後,羅馬複興的建築思潮便在法國盛極一時。其中非常重要的建築就是波爾多劇院。波爾多劇院(LeGrandThéatre,Bordeaux,造於1775~1780),寬46.5米,長85米,有12根科林斯式的大柱子。它和意大利米蘭城的拉斯卡拉劇院(LaScaLa,1776)一樣,標誌著馬蹄形多層包廂式觀眾廳的成熟。

美國獨立以前,建築造型都是采用歐洲式樣,所以古典複興建築在美國曾盛極一時,尤其是以羅馬複興為主。1793年始建的美國國會大廈(HousesofParliament),最初的設計人是威廉·桑頓(W.Thornton,1759~1828),由斯蒂芬·哈利特主持,後由詹姆斯·霍本(JamesHoban,1762~1831)代替。這個建築是羅馬複興的範例,它仿照了巴黎萬神廟的造型,極力表現雄偉的紀念性。1828年建成,但是由於戰爭的破壞,到1851~1867年重建和擴建,由沃爾特(ThomasU.Walter,1804~1887)負責,增加了兩翼和中央大廳的穹頂,是個鑄鐵殼體,用以表達國會參、眾兩院權力機構的莊嚴寓意。這個政府建築充分顯示了民族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創造出了一個新的尺度巨大的完整建築群。

後記

《世界藝術史話》以精煉、淺顯的語言與精美的藝術圖片共同闡述人類源遠流長的藝術發展曆程,全方位展示了世界各種藝術的精華,多角度介紹了世界藝術的發展脈絡。全書文字量達300萬之巨,收錄圖片3000餘幅。按照分卷內容編排,有繪畫、書法、建築、雕塑、音樂、舞蹈、文學、戲劇、影視、工藝美術等24卷。《世界藝術史話》在編輯出版過程中,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各大圖書館、文史研究機構提供了大量的文獻資料,文史專家與學者提出了大量的寶貴意見與建議,在此一並致以誠摯的謝意,同時出版社的責任編輯也為本書的出版作了大量的工作,在此一並致謝。在叢書的編輯過程中,參考並引用了國內外大量的文獻資料,但由於時間的關係,未能與原作者一一聯係,在此謹表謝意的同時,也表示深深的歉意。希望作者朋友們在見書後,能及時與我們聯係,以便敬奉稿酬。

本書編委會

200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