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漢普頓-科爾特宮(1 / 2)

倫敦漢普頓-科爾特宮

這個宮殿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16世紀的頭25年,它的首任主人是約克郡大主教、紅衣主教沃爾西。但他並沒有長期居住在這座位於泰晤士河岸邊並且華麗程度決不遜於國王王宮的郊外別墅。1529年,紅衣主教失寵後,他把這座郊外別墅作為私人財產轉讓給亨利八世,後者立刻對其進行了擴建,並將這座郊外別墅改造成為名副其實的王宮。但正如藝術史家沃羅尼欣所指出的,現今漢普頓-科爾特宮仍然沒有把自己的城堡外觀完全地同宮殿的建築風格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它的西麵為宮牆以及正門之上塔樓的雉堞所覆蓋。其中的一個寬大、具有八棱,而其他的則是挺拔、狹小,並有頭盔形的尖頂。更為別致的是漢普頓-科爾特宮向上伸展的石煙囪。它們中的每一個都是精巧的磚結構建築,時而形成屋脊,時而又是屋簷下凸出的尖棱,每個煙囪都形狀各異。

這座宮殿的整體用紅磚砌成,宮殿的飛簷和雉堞外圍鑲有白石。同時,還用白石鑲嵌了塔樓頂端鏤空的格狀窗戶以及西門上的八角窗。

漢普頓-科爾特是最大的英國皇家宮殿,其全部建築均建於不同時代,同三個主要庭院一起構成宮殿建築群的整體。自16世紀保留至今的石橋橫跨護城河通往王宮大門。橋上裝飾有各種白石鐫刻的王室紋章,內飾動物雕像,均持有用皇家徽章裝飾的盾牌。

整個宮殿的一層是一個麵積宏大的畫廊,共有千餘幅畫作。在國賓樓第一大廳的最顯眼位置掛有一套8幅油畫組成的漢普頓—科爾特美女圖(全身像),那是莎士比亞時代最漂亮的宮廷貴婦。

在畫廊的眾多精品中有幾幅是拉斐爾的作品,它是應羅馬教皇列奧十世的要求在1520年前後創作完成的。這些畫作也曾被用作裝飾西斯廷教堂印花壁紙的範本。它們的內容取自聖經《使徒行傳》(阿納尼亞之死、神奇捕魚、使徒保羅和瓦爾納瓦在利斯特勒等等),它們被稱作圖畫僅僅是因為畫作是繪於紙張之上的。以後這些作品被國王購得,後藏於英國。

位於宮殿西側的下院則最大程度地保持了最初的建築格局。第二層院落被稱作鍾院,因為在其塔樓之上裝有鑄造於1540年的大鍾,能夠顯示出時間、月份、一年中的第幾天、月相以及倫敦橋下漲水的時間。

鍾院的主要建築是亨利八世所修建的白廳,它是該層院落中最為正式的房間。這座大廳(規模為32×12×18米)以其麵積、精致的橡木浮雕天花板以及大量的裝飾品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全英國最美麗的廳堂。大廳的華麗程度甚至超過了威斯敏斯特大廳和牛津的耶穌基督大教堂。

亨利八世在位期間,白廳用來接待國賓、舉行宴會和舞會:國王和他生命中最後的五位女土曾在這裏一起翩翩起舞。此後,在伊麗莎白一世和其他國王執政期間,白廳內也曾上演過戲劇,比如其間就曾首次上演了莎士比亞的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