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煌的茨維格爾宮(1 / 2)

輝煌的茨維格爾宮

德語“Zwinger”一詞源於“壓製”、“控製”的概念,在築城學藝術中也指環形工事中用來集會、閱兵和慶祝的空地。在16~17世紀的德國城市裏指城堡內外牆之間的空間,而在德累斯頓這個詞指的是晚期巴洛克風格最美麗的建築之一。

茨維格爾宮建築群在舊德累斯頓的版圖裏,位於一個最初用作城市防禦工事的地區內。茨維格爾宮是奉霸·主奧古斯特二世的命令開始建造的,他從1694年起就是薩克森侯爵,1697年成為波蘭國王。

茨維格爾宮是德國巴洛克建築頂峰的德累斯頓時期最主要的裏程碑,也是新時代整個德國建築的代表作。但在科學界長期以來一直在爭論茨維格爾宮的建築風格。例如,古利特認為,現存的任何一種巴洛克式都不適用於茨維格爾宮;他認為,“茨維格爾宮不是巴洛克式的,這是毋庸多言的。”而德西奧在其所著的《德國藝術史》裏也寫道,茨維格爾宮風格不在“風格曆史清單”裏。

茨維格爾宮始建於1711年,但在此之前已經計劃要建造更簡樸的茨維格爾宮,作為公爵宮邸,裏麵要陳列奧古斯特侯爵的私人收藏。奧古斯特二世建造茨維格爾宮有兩個目的:首先,他想在離自己宮殿很近的地方看到一個長方形的露天場地,可以用來舉行慶典和宮廷娛樂,還要在場地旁邊建一係列樓房,可以開舞會和化裝舞會。其次,他想要個種植橘子樹的溫室,因為這種海外水果在當時的歐洲皇室很流行。

1709年,為了迎接丹麥國王,奧古斯特二世命令在花園裏開辟了一個閱兵場,裏麵有木建築物和觀禮台。同時他還想在這裏也建個溫室。

建築工作由天才建築師馬泰烏斯·丹尼爾·佩佩爾曼負責,他創造出了這個真正的巴洛克藝術瑰寶,鮮活而略帶戲謔的建築語言和建築元素和諧的結合在一起。1710年,馬泰烏斯·丹尼爾·佩佩爾曼專門去維也納和羅馬指導建造皇家溫室。在羅馬他研究了古希臘和文藝複興時期的競技場和廣場,後來他自己把茨維格爾宮叫做“羅馬式建築”(因為它與馬爾斯廣場類似)。

在羅馬,馬泰烏斯·丹尼爾·佩佩爾曼還研究了意大利人建造噴泉的藝術,帶著新思想和新印象他回到了德國。現在茨維格爾宮用來慶祝凱旋和表演,建築師的主要思想是要把羅馬廣場的形式和雜技表演廣場結合起來。同時,茨維格爾宮也保留了最初作為溫室的用途,而且,由於它是花園公園式建築,所以獲得了完全新的建築表現力。

現在茨維格爾宮就像夢幻般的節日焰火:鍍金的沙石、動感極強的建築輪廓、豐富的童話般的建築世界和雜技表演的嘈雜——這一切構成了多聲部的節奏旋律和立體藝術,雖然在德累斯頓這隻是用於宮廷表演的觀禮台。但宮殿的建築本身就是一個讓人驚歎、聞所未聞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