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裏姆林宮內多棱宮
多棱宮從前是大公的金鑾殿,它是莫斯科克裏姆林宮中唯一的民用建築,建於1487~1491年間。當時莫斯科統一了周圍的公國,成為了年輕的中央集權國家。正是那時“歐洲才對在自己東邊突然出現一個龐大帝國而感到震驚,讓整個歐洲都顫抖的土耳其巴耶塞特蘇丹第一次聽到了俄國人傲慢的言語”。
意大利和俄羅斯最優秀的工匠都參與到重建克裏姆林宮舊工事和興建新工事的工程中。在此之前,意大利人整整60年都在建造石頭的莫斯科。似乎他們能用自己的新方法來改變古老的建築形式,並且引入歐洲的其他建築形式。在俄國建築史上,意大利人的功績是巨大的,也是毋庸置疑的。但當時莫斯科羅斯已經很強大,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和風俗,並不打算向那些能改變俄羅斯根本興趣和道德標準的新方法敞開大門。因此意大利人的工作隻是局限於技術層麵的:不是用意大利式的構思在俄羅斯建造從未見過的形式,而隻是來實踐古老的俄羅斯的構思。
伊凡三世大公首先想讓克裏姆林宮變得堅不可摧,因此他對建築者的工程技術感興趣。和克裏姆林宮工事同時興建的還有大公的新宮殿。宮殿是1487年從克林姆林山岡邊上的沿岸宮殿(或稱小宮殿)開始建造的。到了1491年,教堂廣場上的大宮殿已經竣工,後來大宮殿更名為多棱宮。據1487年的曆史文獻記載,“根據全羅斯伊凡·瓦西裏耶維奇大公的命令,馬爾科·弗裏亞辛建造了大公的宮殿,宮殿裏有閣樓。”
不久,除這些宏偉的建築之外又建造了金色宮殿,所有這些宮殿都用來招待使節和其他盛大的場合。但到今天,隻保留下了多棱宮和部分白石的宮殿底層。
多棱宮在教堂廣場的西麵,雖然它被認為是意大利建築風格的典範,宮殿中心四棱台上的十字形樓板卻具有自己的民族原型。在古羅斯,很早就出現了這種為舉行招待會和宴會而建造的宮殿:在基輔羅斯時代叫衛隊室,後來叫做進餐室。
嚴格的比例和立方體容積使多棱宮顯得優美、簡潔而清晰。牆由磚砌成,並從正麵(東麵)開始就鑲上了削成四麵體的白石——多棱宮由此得名。
從教堂廣場通向多棱宮的是金色紅樓梯,它與宮殿本身相連接。根據古老的傳統,它是由四段樓梯和三個樓梯間組成,在18世紀時還裝飾有白石獅子。這個正門樓梯是專門給沙皇用來舉行隆重儀式的,而其他時間都用飾有金絲和油彩的雅致的柵欄鎖上。對外國使節和商人有專門的樓梯——中間樓梯和布拉格維申斯克樓梯,而且後者隻允許基督徒進入。
這三個樓梯都通向上麵的紅色台階——前過道,從那裏就可以進入宮殿。除了重要的入口,從西麵即教堂廣場還有另外一個入口。在和宮殿毗鄰的地方有個貴族廣場,貴族官員和皇室成員在這裏集會,沙皇的命令也在這裏頒布。
在進入多棱宮之前,要經過聖廳,這裏是迎接覲見沙皇的人的地方。這個不大的空間是金鑾殿的大門口,它把金鑾殿和其他房間連接起來。聖廳的裝飾主要是采用聖經作為主題,因此叫做聖廳。但在19世紀40年代通過拆除隔壁房間的辦法把聖廳擴建了,除了兩個舊的正門入口又建了兩個新的(出於對稱考慮),但新入口隻是擺設,沒有出口。
聖廳上方是皇室女眷的密室,根據古老的風俗,婦女不參加盛大的招待會和正式的節日慶典。密室的牆壁和天花板包上了密實絎過的布料和英國呢子,地板鋪上了厚厚的氈子。但房間裏有“巡視柵欄”,雖然柵欄上蓋著透明的絲布,但卻可以清晰地看到外麵。從這裏皇後和公主們好奇地觀望著異國賓客、宴會、貴族和神職人員的聚會以及其他豪華的慶典。
這裏寬敞而明亮的擺設也符合多棱宮的外表。多棱宮的廣場麵積達495平方米,而且在從前,金鑾殿還是全羅斯最大的宮殿。中央的石柱雕刻有古希臘風格的飾物——鳥、獸等動物。柱子周圍是銅製的鍍金柵欄,上麵放著幾排燭台。牆的拐角處高高地擺放著皇帝的寶座,有四層台階直通而上。
但是在18世紀,人們不喜歡石刻,柱子表麵都用帶有建築石膏浮雕的石板蓋住,浮雕的圖案也是對以往的一種重複(當然稍做改動)。100年後,當新的王位繼承人加冕時,又拆掉了石板,換上了繪有油畫的新石板。